晉國其實早就不是當年的晉國了,看晉國大宗小宗之爭

晉國大宗和小宗之間的前兩代之爭最終都以小宗的勝利告終,晉昭侯死於內部叛黨之手,晉孝侯死於曲沃莊伯之手。大宗在荀國的幫助下,才趕走了曲沃莊伯,保住了翼城,大宗貴族擁立晉孝侯的弟弟姬郄為晉君,是為晉國第三代大宗——晉鄂侯。

晉鄂侯上臺的時候,大宗的日子已經很不好過了。接連的戰亂讓他們的生產生活和軍事力量遭受了很大的損害,公室屢遭變故讓晉君的地位出現了嚴重的動搖,很多善於察言觀色的大夫們見勢不對,開始改變自己的立場。正所謂樹倒猢猻散,大宗的勢力越來越弱,反過來小宗的勢力就越來越強。明白人一眼都看得出來:晉國大宗似乎快要到頭了。

這個時候,有一個關鍵的角色也在主宰著晉國未來的走勢,那就是周天子——周桓王!

晉國其實早就不是當年的晉國了,看晉國大宗小宗之爭

周桓王雖然在當時已經沒有多少實權了,但是他還掌握著號令天下諸侯以及征伐的權力,周桓王身邊還有虢國和鄭國這樣的表面支持者。鄭國就曾利用和周桓王的關係而以天子的名義討伐周邊的敵對勢力,使鄭國成為春秋初期的一大強國。可惜後來鄭國過河拆橋,對周桓王傲慢無禮,周桓王一怒之下又找來虢國和鄭國搞政治對立,使得鄭國被迫和周桓王互換人質,以求政治和解。但周桓王從此不再信任鄭國,鄭國也因此而慢慢失去了在諸侯中代周天子行事的主導權。由此可見:如果和周天子的關係搞不好,誰就將會陷入政治孤立。

晉國其實早就不是當年的晉國了,看晉國大宗小宗之爭

在這個問題上,晉國的小宗明顯要比大宗做得好。

曲沃莊伯主動派人到周王室和周桓王交涉,並進獻大量的貢品,以求得周桓王在晉國問題上對小宗的支持。按理說,大宗才是晉國的正宗,是君,而小宗只是大宗的一個封君,是臣,那麼臣怎麼能凌駕於君之上呢?周桓王理所應當的應該支持晉國大宗而聲討小宗,但晉鄂侯卻在那裡乾等周桓王的支持,而忘了主動結好周桓王。要知道當時周桓王也是非常需要其它諸侯給他撐起的,而且他還很缺錢,諸侯們的貢品越來越少了,周桓王的財政也開始緊張起來。

而曲沃莊伯抓住了周桓王的這一弱點,大肆向周桓王進貢,並答應將晉國的一些土地作為周桓王支持他討伐大宗後的附加條件。周桓王只需做個順水人情,便可以得到財富和土地,又何樂而不為呢?況且晉國小宗也屬於晉國公族,不算是外姓叛亂,從道義上也講得通。

於是,在周桓王的號召下,鄭國和刑國等支持曲沃莊伯攻打翼城的晉鄂侯。晉鄂侯招架不住,便逃出翼城,跑到隨地避難。由此可見:翼城當時應該是被攻破了。

在攻破翼城後,曲沃莊伯卻沒有兌現對周桓王的承諾,周桓王一怒之下又號令虢國攻打曲沃。曲沃莊伯被迫從翼城撤兵,周桓王為了控制晉國大宗,不再迎回出逃的晉鄂侯,而改立晉鄂侯的兒子姬光為晉君,是為晉哀侯。

後來有人將晉鄂侯從隨地接到了鄂地居住,頤養天年,直到死去,所以人們稱他為“鄂侯”。

這樣,晉國大、小宗的對抗又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在時候哀侯被小宗武公弒殺,大宗徹底式微。直到被小宗所取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