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残酷的究竟是青春还是成年?

《少年的你》,残酷的究竟是青春还是成年?

少女陈念在高考来临之际目睹同桌坠楼自杀,众目睽睽之下,陈念将自己的校服盖在了同学的尸体上——因此,她成为下一个被霸凌的对象,暴力和羞辱随之而来。

一次偶然的机会,陈念解救了在街头被揍的混混小北,两人逐渐熟悉,因为同样破碎的家庭和孤独的心而日益亲近。高考渐近,距离“成人”一步之遥,两位少年背负着忍耐,也预谋着逃离。但这一切却随着欺凌陈念的女孩魏莱之死急转直下,“笼中鸟”化为“困兽”,勇敢与执拗专属于反抗世界。

《少年的你》,残酷的究竟是青春还是成年?

正在热映的电影《少年的你》围绕“校园暴力”的话题展开,尚未成年的两位主角无论身处校园或是社会,都提前尝到了世界的漠然。正如重庆古怪纵横的城市景观,他们生活的周遭是光怪陆离、崎岖冷峻;而18岁的人生,也如影片中绵延的大雨一般,阴冷而残酷。

赤子之心令人动容;但另一方面,青春凌厉的一面也由此凸显——两位少年用他们不够成熟、幼稚和“自以为是”的行为质问成人,为什么世界变成了这样?

《少年的你》,残酷的究竟是青春还是成年?

残酷青春一直是青春片重要的命题之一。今年上映的影片中,除《少年的你》之外,导演白雪的处女作《过春天》也饱受赞誉。抛开套路,它讲述跨境学童佩佩为赚取与朋友旅行日本的费用而冒险充当往来香港、深圳两地的“水货客”的故事,身份认同、情感启蒙,成长的困惑与法律的边界一样,对于少女而言都是暧昧而含混的。

这两部影片都充斥着暴力与对抗,但结尾,仍然以不同的方式与世界达成了和解,或者说,他们最终成为了“大人”。但纵观残酷青春题材影片,无论是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抑或是岩井俊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和解”往往伴随着无可挽救的痛感,甚至是死亡。

《少年的你》,残酷的究竟是青春还是成年?

在日本,某种程度上来说,残酷青春题材是日本延续时间最长,同时也是最常见的青春命题。它几乎伴随着主流青春片的出现而出现,成为其强光下的阴影。最早描述青春残酷的电影是战后被称为“太阳族电影”的一批影片。这些影片描述了当时迷惘的,并尝试通过暴力手段来消解苦恼的青少年一代。接下来便是例如大岛渚的《青春残酷物语》以及像《日本之夜与雾》这样直接描写当时学生运动的电影。

日本“新浪潮”一代的导演成长于战后日本社会思潮动荡的年代,红色运动在日本社会掀起一阵又一阵的巨浪,这对他们的电影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到了1970年代、1980年代表现团地青少年困顿的电影开始出现,这当中包含着社会结构变革产生的阵痛以及旧家庭裂变所带来的困惑。到了1990年代,这些残酷青春的电影所要表现的重点已然发生了变化。进入平成年代的日本社会,没有1960年代社会运动下的暴力革命,社会结构也逐渐完成转型,整个社会处于一个较为和缓以及安宁的状态,加之后工业化时代的高福利,这些都使得日本社会看上去幸福和谐。但这种宁静的背后却充满着压抑和束缚。对于日本的青少年来说,青春依旧还是青春,不由自主的躁动、毫无缘由的焦虑以及无因的反叛,成为了这一时期残酷青春的重点表现对象,这些电影聚焦的是年轻人的空虚内心和无处消解的青春。

《少年的你》,残酷的究竟是青春还是成年?

《错乱的一代》(真利子哲也,2016),两个少年的自我灭亡之旅,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21世纪以后残酷青春的主体,与他们的父辈不同,这一代青少年其负面情绪的来源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他们处于生活优越的后工业化时代,生活在足够文明的现代社会。但作为青春期的少年,他们内心的冲动却无处释放,他们的野性被束缚在社会规则体系之中,这也是他们愤怒和暴戾的最重要原因。这一代人的暴戾也源自丧失,他们生活在日本社会经济转型的时代,童年时期经历过经济大萧条的浪潮。之后,伴随着“宽松教育”的失败,这代人又被视为“弃子”,作为“失败的一代”他们对于社会是不信任的。逐渐固化的社会让处于青春期渴望自由和冒险的他们感到愤怒,随之而来的是对未来的绝望

《少年的你》,残酷的究竟是青春还是成年?

日本电影的暴力美学

提到1990年代以后的日本电影,北野武是一个无法绕过的话题人物,他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他所开创的、不同于以往的北野武式的暴力美学。

正如倪震老师所总结的那样:北野武的暴力观清晰而强烈地指涉人格尊严的捍卫,生与死的抉择和以恶抗恶的偏执。因此,他尝试阻断商业暴力片酣畅淋漓的奇观效应和视觉快感,而给人以短促而残暴的突发打击。北野武对于暴力的运用并不是出于制造情节冲突的需要或是单纯的视觉奇观,而是赋予暴力某种特定的观念。北野武的电影展现出一种绝对的悲观情绪,暴力和死亡都是他展现自己这种世界观的手段。北野武电影离不开死亡的主题,主人公对这个世界透出一股绝望而蔑视的冷漠态度,从骨子里渗出一种不屑于同流合污的超然感和悲剧性,这是一种散发着存在主义意识和宿命意味的悲剧感。

《少年的你》,残酷的究竟是青春还是成年?

《坏孩子的天空》(北野武,1996)

《坏孩子的天空》中,北野武借助两个少年的命运,揭示他对于绝望青春的看法。面对残酷的现实,青春只是一场稍纵即逝的梦。当然不仅仅是青春,在北野武的眼中,人生也不过是由一连串的梦境组成而已。而他乐意捕捉的就是梦醒时,那一瞬间的破灭。

深作欣二2000年的电影《大逃杀》以不久之后的日本社会为背景,在经济困难、失业率上升、自杀率高居不下的状况下,成年人因为害怕青少年失控,而颁布了《BR》法令。该法令规定每年从全国的高中里选派一个班级来到荒岛,让学生们在荒岛上互相厮杀直到剩下最后一人成为胜者。这部电影以极度绝望的态度预测了日本社会的未来,活下去成了比死亡更困难的选择。随着游戏的进行,一切社会运行的规则都荡然无存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善良和友爱都逐渐被剥离,取而代之的是凶恶、狡诈、自私这些丛林法则。人类的兽性或者说是现实社会弱肉强食的本质被暴露出来。大逃杀的这个荒岛正是成人社会的象征,表面上阳光明媚的海岛却是危机四伏的猎场。人与人之间只有欺哄和利用,这部电影、这场游戏是对现实社会的嘲讽。

《少年的你》,残酷的究竟是青春还是成年?

《大逃杀》(深作欣二,2000),北野武在影片中饰演平时不被尊重的班主任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这场游戏正是昭示着青春之梦的幻灭。少年时代那些正面的、美好的词汇露出了它们狡黠的面孔。在这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堕入了萨特所说的“他人即地狱”的存在主义困境当中。

在表现青春残酷时,暴力从来都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热血高校》三部曲是这一主题的佼佼者。电影通过极度风格化的视听语言塑造了一群暴戾的高中生形象。这种只有通过暴力才能表现出来的令人血脉偾张的激情配合上凌厉的打斗画面成为了电影展现的重点。也正是通过这种被夸张放大的暴力,青少年当中的颓丧和绝望的情绪才能得到消解。

青春和成人世界的边界

探讨青春片的界线,也是在探讨青春和成人世界的边界。绝大多数青少年题材的电影都有一条无须言明的准则,这个准则就是未成年人是天真善良的,无论他们做错了什么,始终是可以被接受和原谅的。但是日本的青春片却越来越敢于挑战这个界线,其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这些影片似乎在揭示一个大家不愿去看清的真相——未成年人并非都是天性善良和纯洁的,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边界也许应该被重新界定。

导演吉田八大的电影《听说桐岛要退部》(2012)虽然是一部描写校园的青春片,但显然它要表达的内容和其指涉远远超越了一部普通青春校园电影的范畴。这部电影的厉害之处就在于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校园社会。不同于《大逃杀》中的丛林社会,《听说桐岛要退部》中的校园社会是真实存在的,因此足够在观众的心中投下阴影。

《少年的你》,残酷的究竟是青春还是成年?

《听说桐岛要退部》(吉田八大,2012)

处于这个校园社会金字塔尖的人,往往长相出众、家境好、在学校担任重要职务。这些人占据着校园的资源,自然是人际关系的焦点,并凭借自己的优势呼风唤雨。而另一些人则只能主动或者被动地被排挤在人际关系网络的边缘。由上至下层层剥削,一个金字塔形状的校园社会就在导演群像式的影像表达中显现出来。残酷的是,观众逐渐察觉到这样的校园社会同成人世界并没有太大的差别。更为残忍的是导演吉田八大无情地撕碎了普通人对于青春校园一厢情愿的美好幻想,将其真实状态展露出来。电影最有趣的地方在于,这部电影的“核心人物”桐岛却从头至尾没有出现过。

仿佛是一粒石子被扔进原本的平静的湖水中,引起了整个湖面的波动。这部电影并没有直接展示残酷或者暴力,却从另一个角度证明青春本身就包含着残酷,学生时代就存在着竞争和阶级差别以及成人世界的残酷法则。

另一部由中岛哲也导演的影片《告白》(2010)则更加尖锐地触及青少年犯罪这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告白》改编自凑佳苗的经典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残酷的复仇故事。

《少年的你》,残酷的究竟是青春还是成年?

《告白》(中岛哲也,2010)

故事发生在一所普通高中,老师森口悠子(松隆子饰)的小女儿意外溺亡,即使所有人都认定这只是一场意外,但悠子却坚持认为这是一场蓄意谋杀。通过她的调查,另一条令人触目惊心的故事线被抽丝剥茧般地展现出来。她的学生渡迈修哉(西井幸人饰)年幼时被科学家母亲抛弃,因此他立志要通过自己的努力重新获得母亲的关注和关爱。在正常渠道无果的情况下,他铤而走险企图通过一场震惊社会的谋杀案博得母亲的

关注,悠子年幼的女儿则成了他实现目标的牺牲品。

查清凶手后,悠子并没有善罢甘休,特别是在知道法律无法提供帮助的情况后,她决定通过自己的手段展开复仇。她先是向学生的牛奶中注射携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以此引起学生骚乱并最终离间渡迓修哉和他的同谋。在影片结尾,悠子将计就计把修哉设计好的为了当众自杀用的炸弹放置在了修哉珍视的母亲的办公室里,修哉按下引爆器亲手杀死了自己的母亲。这部电影是以怨报怨的复仇模式的故事,特别的是电影没有区分老师和学生或者成年人和少年,而只有犯罪的人以及复仇的人。悠子老师的所作所为在触及道德红线的同时也达成了某种程度上道德补偿的满足。电影撕掉了人性和社会的伪善,将性本恶的论断血淋淋地展示给观众。电影直抒胸臆般地表明——正是由于成年人毫无克制地包庇才让犯罪的青少年有恃无恐,初衷本为保护青少年的《青少年保护法》或许正在残害着青春。

(本文摘自《日本青春电影物语》,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略有编辑,以原文为准)图片来源于豆瓣

《少年的你》,残酷的究竟是青春还是成年?《少年的你》,残酷的究竟是青春还是成年?

《日本青春电影物语》

张愉 等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年1月

《少年的你》,残酷的究竟是青春还是成年?《少年的你》,残酷的究竟是青春还是成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