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滴水洞-邳州文化

韶山,地靈人傑。這裡有迷人的自然景觀,還有美好的神話傳說。我們滿懷對韶山的嚮往和對毛澤東的懷念之情,踏進了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午,瞻仰了毛澤東故居上屋場,下午,驅車尋訪“人間仙境”——滴水洞。

探訪滴水洞-邳州文化

西方的山洞

滴水洞在韶山沖西北約4公里的群山之中。我們的汽車通過“洞口”駛入峽谷,“洞口”上方有毛澤東題寫的“滴水洞天”四個大字。滴水洞三面環山,僅一徑相通,左側是龍頭山,右側為虎歇坪,故有人把這裡稱作“虎踞龍盤”之地。《毛氏族譜》中有詩為證:

一溝流水一拳山,虎踞龍盤在此間。靈秀聚鍾人莫識,石橋如鎖幾重關。

探訪滴水洞-邳州文化

1966年夏天,毛澤東在寫給江青的一封信中曾提到他在西方的一個山洞住了十幾天,這個“西方的山洞”指的就是滴水洞。毛澤東那次南巡是從杭州西行的,杭州古稱武林,因滴水洞在“武林”以西,所以毛澤東如此稱之。

我們在滴水坪下車,然後沿著一條羊腸小道拾級而上,行至半山腰,便到達慕名已久的滴水洞。

探訪滴水洞-邳州文化

其實,滴水洞並非自然山洞,而是一個大水潭。它是由眾多山澗匯成一股較大的溪流,由於溪水的落差,天長日久,溪中便形成一個“洞”,滴水洞因此得名。

滴水洞水面如鏡,波光粼粼,紅蓮綠荷,清香四溢。周圍怪石嶙峋,泉水淙淙,茂林修竹,鬱鬱蔥蔥。

探訪滴水洞-邳州文化

滴水洞下方是韶山水庫,面積約20餘畝,可蓄水15萬立方米。毛澤東回故鄉時,常到岸邊散步,曾在水庫裡游泳。

在滴水洞附近還可觀賞“八仙吹簫”、“觀音抱石”及“將軍巖”、“丞相印”等風景名勝。

探訪滴水洞-邳州文化

探訪滴水洞-邳州文化

滴水洞如詩如畫的奇異景色令人流連忘返,不覺日落西山,天已近晚。我們決定在滴水洞過夜,入住二號樓,領略一下當年毛澤東隨行人員和部長們的生活情形。

滴水洞別墅

翌日清晨,細雨霏霏。我們懷著敬慕之心,來到毛澤東住過的滴水洞一號樓,探訪領袖的蹤跡,身臨其境,如見其人,感慨萬千。

探訪滴水洞-邳州文化

1959年6月,毛澤東在韶山水庫游泳時,因見群山環抱,樹木蔥蘢,流水潺潺,風景甚好,於是對隨行人員說:“將來我退休了,回來在這裡蓋個茅屋養老”。第二年,當地政府開始興建滴水洞別墅,1962年建成了一號樓和二號樓,1970年又增建了防震室和防空洞。

滴水洞別墅是一幢有臺基的磚房,坐北朝南,倚山而築,一泓清溪從門前緩緩流過,溪水日夜汩汩作響。一號樓是座平房,1966年6月18日,毛澤東南巡至此,在這裡住了11天。與一號樓西側並排的二號樓共兩層,是專供毛澤東隨行人員居住的,又稱部長樓。

我們按遊覽路線,參觀了一號樓以及與之相通的防空洞。毛澤東當年用過的物件,現仍原樣保存。令人感嘆的是,作為一國之尊的毛澤東,其住所並無特別之處,一號樓與二號樓的建築格局基本一樣,內部的設施也大致相同,各種裝飾十分簡陋,遠不及現在的三星級賓館。樓內迴廊環繞,門窗寬大,會客室整潔明快,樸素典雅,臥室裡擺放著一張書桌和一張寬大的木板床,床上一半用於堆放書籍。據介紹,毛澤東當年帶來的行李也很簡單,除舊涼蓆、舊床單、舊拖鞋外,就是8大箱子書。

虎歇坪傳奇

雨過天晴,我們走出防空洞,繞到一號樓右側,沿著逶迤盤旋的石徑,攀登虎歇坪。山間翠竹挺拔,繁花似錦,薄霧如紗,猶入幻境。

探訪滴水洞-邳州文化

虎歇坪海拔400餘米,山高坡陡,氣勢磅礴。山頂有小坪一塊,相傳昔日有老虎在此歇息,不曾傷人,故名虎歇坪。附近有一巨石,外形如鼓,名曰“大石鼓”,毛澤東的祖父毛恩普就葬於此處。大石鼓上建有虎歇亭,並有石虎兩隻。四周松竹掩映,山花爛漫,景色綺麗。登臨其上,涼風習習,幽香縷縷,舉目遠眺,可縱覽韶山沖全景。

毛澤東的祖輩曾在滴水洞住過三代,直到毛澤東的父輩才遷往韶山沖另闢家園。據說,毛澤東的祖父死時,將其葬在經五臺山遊方僧人點化過的虎歇坪。後來曾有人附會,稱虎歇坪是一塊風水寶地,山高林密,虎踞龍盤,祖宗顯靈,後人必有發達。

馬日事變後,湖南軍閥、省長何鍵曾叫嚷要挖掉毛澤東的祖墳,以斷“龍脈”。1930年,國民黨派兵一個連深夜闖入滴水洞,尋找毛家祖墳。在當地群眾的掩護下,敵人挖了一座毛姓富農的墳,而毛澤東的祖墳倖免於難,得以完整保存。

探訪滴水洞-邳州文化

新中國成立後,國內外有關人士和學者多次查找毛恩普的墳頭和墓碑,一直無人知曉。1986年9月,韶山闢為國家旅遊區後,當修築滴水洞山下至虎歇坪的石徑時,在石徑終端大石鼓附近意外發掘一塊高3尺、寬1尺、厚約3寸的石碑,經考證,此碑正是毛恩普的墓碑。毛澤東祖墳奇蹟般地出現,本來純屬巧合,但人們出於對毛澤東的崇拜和敬仰,卻把它說成是“天意”使然。現在,毛恩普之墓已經修復,供遊人觀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