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樂隊吧:不讓「驕傲的少年」「可笑」收場

作者 / 樂手

“這群年輕人成長的時代,正是中國音樂與世界音樂充分對話的時代,他們是中國新一代樂隊的註解。”

這是汪峰在《一起樂隊吧》總決賽現場的開場白,也是對這個節目意義的重要註解——新一代樂手的成長。

一起樂隊吧:不讓「驕傲的少年」「可笑」收場

10月26日,《一起樂隊吧》正式收官,由汪峰帶領的旅行新蜜蜂,唱著原創作品《可笑》,成為了本季節目的冠軍樂隊。

這首《可笑》由旅行新蜜蜂樂隊的童宇原創,講述的是人在困境中的壓抑與掙扎。在演唱過程中,主唱童宇飽含深情,情緒層層遞進。伴隨著這首歌曲的結束,歷時三個月的角逐終於落下了帷幕。

一起樂隊吧:不讓「驕傲的少年」「可笑」收場

結尾,童宇用歌詞連問自己兩遍“還要繼續嗎?”。

這個年輕的樂手告訴我們,做樂隊的前輩們曾經面對的困境、掙扎與疑惑,年輕一代樂手們依然在面對,也依然缺少機會。

“養成”不該是原罪年輕人需要機會

過去的這個夏天,“樂隊”的確成為了關鍵詞,而不同的呈現形式自然也就帶來了不同的討論。

一起樂隊吧:不讓「驕傲的少年」「可笑」收場

《一起樂隊吧》用獨立的樂手主唱臨時組隊,公演、淘汰、再組隊、再公演、再淘汰、再組隊的形式,最後誕生一支終極冠軍樂隊。這樣類似選秀的賽制引來了不少的爭議。

箇中緣由,很好理解。在傳統的音樂節目審美中,表演性節目天然要比選秀類型的節目好看。就好比《歌手》,參賽的都是行業翹楚,無論境遇幾何,或巔峰過,或正走向巔峰,對普通觀眾而言,這樣的節目,觀賞性自然要強上許多。

但《一起樂隊吧》用類似選秀的形式,設定晉級淘汰制,本質上是為了選拔、培養年輕樂手以及最大程度的展示新生代樂手。因為最後這些年輕樂手可以通過這樣的展示舞臺,獲得更高的關注度。現實來說,這或許是他們最需要的。

一起樂隊吧:不讓「驕傲的少年」「可笑」收場

從節目形式上看,《一起樂隊吧》最大的目的——挖掘隱藏的年輕樂手。這句話裡有三個關鍵詞:挖掘、隱藏和年輕樂手。

如果你認真看過整季節目,你應該會發現,比起展示成熟、成名樂隊,《一起樂隊吧》更像是一個把年輕樂手聚集在一起,彼此配合、交鋒、競賽、演出的舞臺。換言之,用選拔的形式,挖掘年輕的樂手,這是一個破土的過程。

奶氣的椒鹽菠蘿,是B站人氣up主,CEM-電音現場技術講師,也是一個launchpad的技術大神,他使用樂器Launchpad非常獨特,可以同時擔任節奏、色彩、主旋律、採樣等各種功能;

被稱為真人版節奏大師的安雨,看上去是個很靦腆的男生,但在拿起鼓棒的瞬間,就能憑藉優越的節奏把控能力迅速吸引全場目光;

“打”遍天下無敵手的王柯,娛sir至今都記得她初次競演帶來的那些新奇樂器,和她那遊刃有餘的表演;

還有19歲的陳樂一、京圈雙踩怪人馬萬萬、前丟火車樂隊貝斯手周駿等等。他們都在《一起樂隊吧》得到了重整旗鼓的機會。

一起樂隊吧:不讓「驕傲的少年」「可笑」收場

老炮兒都需要舞臺為樂隊文化正名,而還在路上狂奔的年輕一代,更需要機會,哪怕只是露個臉。

綜藝節目,對於樂隊或者樂隊文化而言,其最大的意義與能量就是提供最大程度的曝光。作為主流的傳播渠道之一,在當下的互聯網時代,綜藝節目擁有著肉眼可見的傳播優勢。

作為樂隊愛好者,娛sir私心希望這些面對困惑依然在努力贏取機會的年輕樂手們,有一天可以縱情燃燒,而不用一再的問自己要不要繼續。

年輕樂手的破土之旅

當汪峰在節目裡調侃說周駿拉高了旅行新蜜蜂的平均年齡時,娛sir突然意識到樂隊前輩們都已經不再年少了。

決賽當晚,三進二的比賽中,旅行新蜜蜂演繹了汪峰的原創作品《薄霧》。

一起樂隊吧:不讓「驕傲的少年」「可笑」收場

48歲的汪峰,為了給予旅行新蜜蜂最大的支持,把一整支管弦樂團,連帶自己戰隊的其他樂隊被淘汰的人氣學員都一起請來做了一場“合作演出”。聯想周駿曾經說過的話,“比如說我必須去音樂節看樂隊演出,這本身就是樂隊文化的一種停滯”,汪峰對樂隊的用心之處不難理解。

汪峰以及與他風格類似的鮑家街43號、痛仰等等,堪稱中國經典傳統搖滾的中流砥柱。

他們走的是鮮明人文氣質的中國搖滾路線,他們見證過屬於搖滾樂隊的拋物線頂點,那是“94紅磡”“魔巖三傑”和“一塊紅布”的崔健,然後也眼看著老炮兒們沒法用做樂隊養活自己,更別說年輕的樂手了。

一起樂隊吧:不讓「驕傲的少年」「可笑」收場

於是,在所有目光都聚焦老炮兒們的時刻,《一起樂隊吧》嘗試了屬於樂隊的另一種可能——開闢一條路給不止搖滾,更缺機會的年輕樂手們。

因而,節目在四位領隊的設置上,選擇了人文氣質鮮明的中國搖滾人汪峰、流行音樂人李榮浩以及與樂手們共同成長的白舉綱和郭采潔,三組領隊代表著不同的風格,以及在他們的帶領下樂隊與時代的融合方向。

而更為重要的是,《一起樂隊吧》主體分為主唱、吉他、貝斯、鍵盤、鼓、特殊樂器六個類別。節目的多元化,給了樂隊新的機會和更加獨特的風格。

一起樂隊吧:不讓「驕傲的少年」「可笑」收場

當阿聖吹著嗩吶登場時,娛sir想起了電影《閃光少女》裡西洋樂與國樂對決的那一幕,這個傳統樂器中的硬核武器,果然到哪裡都獨特又強悍。

節目不僅展示了傳統樂隊四大元素鍵盤、吉他、貝斯、架子鼓的組合,還加入了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等古典樂器,以及嗩吶、琵琶、尺八、馬頭琴等中國傳統樂器。從多角度展示這些年輕樂手們的才華。

正如汪峰所說“好樂隊是做什麼像什麼之後,最終成為他們自己。”

這些年輕樂手也在努力通過節目告訴普通觀眾,樂隊不只是搖滾樂,實際上古典、爵士、搖滾、流行等不同的音樂流派和風格也可以組成樂隊。

節目另闢新徑,選擇“展示”不太出名、還未成熟的樂手,這是樂隊行業的另一種突破。這個夏天,關於樂隊的節目,都在非常努力地推動著這個貧瘠市場的前進。

而對於國內還在堅持玩樂隊的年輕人們來說,《一起樂隊吧》至少給了他們一個機會,種下了這顆“樂隊”的種子,等待更多人的澆灌。

等等他們吧

“再牛逼的樂隊,最開始也是硬選出來的”周駿曾在某次採訪中這樣解釋節目給他的驚喜之處,他希望《一起樂隊吧》的年輕樂手們可以向觀眾傳達他們自己的音樂形式,“這種音樂形式的存在,至少會有一部分人覺得這個東西挺酷。”

可這個想著挺酷的貝斯手,也在節目之初被罵不懂樂隊,儘管他原本就是丟火車的貝斯手。

走到後期,大家才知道,原來他還擅長編曲、玩合成器,寫的了一手好詞。

一起樂隊吧:不讓「驕傲的少年」「可笑」收場

組建一個樂隊自古就不是平地起高樓,真正屬於樂隊的故事,都發生在臺下、幕後,觀眾不容易看到的地方。而這也是普通觀眾與樂手們之間的壁壘。

作為新歌聲的冠軍,蔣敦豪也曾表示“在來這個節目之前,出去演出也好,或者是所謂的商演也好,都是一些專業的樂手在後面伴奏,那也叫樂隊。”

如汪峰在節目中說,“我們永遠不能夠要求觀眾要懂和聲”。

一般觀眾,對一個樂隊的認知,基本來自於舞臺演出。儘管這個夏天,兩檔節目點燃了年輕樂迷們的熱情,但對於樂隊文化,或許也僅僅只能解讀到這裡了。

從這一角度來理解,《一起樂隊吧》更像是一次離開舒適區的冒險。

半決賽過後,《一起樂隊吧》的舞臺上,留下了二十二和旅行新蜜蜂兩支樂隊,以及復活的犬舍樂隊與迷航樂隊。四支隊伍中的二十位樂手,都經過海選、組合、拆分、重建,以樂手為基本單位的排列組合,搭配過不同的風格,也磨合過不同的搭檔。

正如旅行新蜜蜂的鼓手吳健所說“樂手是需要相互成全,做一個取捨的,在這裡最重要的是尋找到志同道合的樂手,共同創造。”

節目組樂隊的核心就是用音樂尋找志同道合的靈魂,對於這些年輕樂手來說,樂隊的道路還很長。

一起樂隊吧:不讓「驕傲的少年」「可笑」收場

節目帶著實驗拓展性,不停的調整搭配,不斷打磨出能夠給觀眾驚喜的樂隊和樂手。

梳著平劉海的陳樂一,跟著犬舍重返總決賽的舞臺,這個19歲的女孩,穿著紫色的短裙,沒上臺前是一個可愛少女,可站上臺,搖身一變成為了唱搖滾的暗黑蘿莉,和吹著嗩吶的阿聖配合默契。

之後上場的林朔,是李榮浩眼裡“在中國聽到電吉他手感最好的一個人,沒有第二”;龍向楠,主唱翹楚;“鼓神”安雨,一個僅靠打架子鼓能打出音樂性的樂手;蔡辛豪,人體節拍器等等。

一起樂隊吧:不讓「驕傲的少年」「可笑」收場

“樂手一直站在舞臺後方,沒有屬於自己的一束光,是時候讓大家認識這群人,他們的可愛和偉大。”就用節目開篇時李榮浩說的這句話,為收尾打個call吧。

《一起樂隊吧》的每個年輕樂手,都個性格鮮明,技能多元。他們正年輕,他們正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