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东县粮食生产发展纪实:且看稻菽千重浪

景东县粮食生产发展纪实:且看稻菽千重浪

金秋景色 李世华 摄

民以食为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把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高屋建瓴,提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强调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从土地分包到户、实现家庭承包,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从改良贫瘠土壤、开发后备资源到坚守耕地红线、兴修水利、治理河床、建设高标准农田,从引入新型农业主体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国家通过政策支持、扩大投入、深化改革等措施、稳步提升产量和产能,每一寸土地都在不断释放增产潜力。

2018年景东县完成粮食播种面积69.1万亩,总产量达19.51 万吨。

金秋季节,景东彝族自治县广袤农村到处都是成熟的景色:沉甸甸的瓜果挂满枝头;饱满的玉米棒子昂着脑袋错落挺立;金黄的稻穗在田野起舞……每一个跳动的音符,都在弹奏着丰收的喜悦。

2019年8月29日,是大街镇大街村文东组建档立卡贫困户鲁廷刚收获稻谷的日子。走进田野,来回穿梭的收割机吞云吐雾,吃进去的是饱满的谷粒,吐出来的是壮实的稻秆。喜出望外的鲁廷刚说:“今年我家种植‘内5优’和‘宜香2115’新品种稻谷2.5亩,收个2000公斤没问题!”当问及稻谷收割后种植什么作物时,一直在丈夫身旁默默忙碌的妻子插了一句:“当然是像往年一样种植马铃薯,马铃薯收入有2万多元。就是这块田,不仅保证了我家6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还是家庭开支的主要经济来源呢。”

景东县粮食生产发展纪实:且看稻菽千重浪

收获稻谷 李世华 摄

稻谷是景东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历史悠久,1920年就有种植,但由于技术要求高,水利条件差,多数稻田均系“关水田”和“雷响田”,栽播面积和产量存在局限性,“富人吃白米,穷人吃粗粮”,稻谷尚属稀缺之物。1980年以后,景东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稻谷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的粮仓,白米饭开始出现在寻常百姓家的餐桌。1990年全县水稻面积依然保持在15万亩左右,亩产提高到313公斤,总产增加到4665万公斤。2018年全县种植水稻99873亩,稻谷产量51663吨,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27.77%。

景东县水稻多数分布在河谷坝区,山区种植面积仅占20%。种植品种繁多,有大白谷、大红谷、红根白、红冬谷、糯谷、广农矮、汕优63、C优63等,平均单产250-350公斤。“种一撇坡,收一箩箩”是当时生产水平低下的真实写照。

为彻底改变水稻生产现状,景东县在改进水稻耕作方法和品种引进上下足功夫。20世纪50年代以前,全县9万亩稻田中,有三分之一的耕地仍然处于刀耕火种的传统方式。60至80年代,县农业部门从江西、普洱、临沧等地引入南特号、勐先大白谷、广农矮、72-5等水稻品种进行试验、示范、推广,水稻改栽“花秧”为“行秧”,保证了基本苗数,谷粒饱满,产量有所提高。1984年杂交水稻面积发展到13700亩,平均亩产505公斤,水稻产量有了突破性增长。1990年水稻面积依然保持在15万亩左右,亩产提高到313公斤 ,总产增加到4665万公斤。与此同时,提高复种指数,改“一年一熟”为“一年三熟”制。锦屏镇实行“稻—秋大豆—小麦或冬马铃薯”三熟制,土地利用率大为提高,粮豆产量成倍增长,为确保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5年“中央财政农业重大技术推广项目景东县1000亩优质米高产栽培集成配套技术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落地景东,开启了水稻种植技术的新纪元。这个以“先进集成配套栽培技术为支撑,增加项目实施的科技含量,大力推广优良品种、集中育秧、机插秧、测土配方施肥、湿直播、科学灌水、病虫害绿色防控、综合防治等配套技术,重点培育种植大户和种植专业合作社、抓好高产栽培、高产攻关、示范区建设,带动全县水稻栽培管理水平的提高,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工作,整体提升产业素质和效益为目的”项目在文井镇丙必、山心两个村5个村民小组68户农户中实施,实际完成优质稻种植示范面积1000亩,平均单产高达552.1公斤。在项目建设中涌现出一些高产典型种植大户,丙必村渡船口小组陈翠萍种植水稻120亩,销售稻谷78.24吨,实现收入27.4万元。

“耕、种、收全程机械化,侍弄10多亩田也不累!”大街镇大街村树林小组种粮大户李学兵站在金黄的田野,满脸笑意。他说,如今,我们农民种田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了。栽秧不愁,水稻直播节省人力物力,让栽培过程简单化;收割不愁,收割机三下五除二就能搞定;销售不愁,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由景东强生农特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按出槽谷每公斤2元进行收购……

田野稻子翻金浪。从传统耕种到农机作业,从供应短缺到自给有余,景东县不断优化农业内部结构,严守耕地红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鼓励农户大面积种植水稻,把广袤田野变成稻谷飘香的“米粮仓”。2019年全县种植水稻9.95万亩,稻谷产量5.07万吨,实现收入11661万元。

景东县粮食生产发展纪实:且看稻菽千重浪

丰收时节 李世华 摄

金秋8月,走进曼等乡,目之所及,“九山一面坡”都是亭亭玉立的玉米林子、硕大结实的玉米棒子。

胜岩村胜岩村民小组建档立卡贫困户罗永文欣喜地说:“2018年我家种植玉米26亩,产量1.21万公斤,卖玉米1420公斤、卖猪13头、鸡55只,实现收入3.2万元,全家5人,人均收入6400元。今年虽然前期干旱,推迟了玉米播种期,但是玉米长势好,产量应该不低于1.2万公斤……”

玉米适应性较强,无论坝区、山区均可种植。2018年,景东县种植玉米249760亩,产量84576吨,面积、产量均占粮食作物第一位。

20世纪50年代,景东县的玉米品种仅有白玉米和黄玉米两个本地当家品种;60年代以来,先后引进“金皇后”、“墨白1号”、“京杂6号”等玉米良种,并改进耕作方式,推广7尺开墒、保持6尺墒面、8行条播,播幅为5寸、行距3寸的“76853”播种模式,提高了玉米产量,全县玉米总产量曾突破4000万公斤。

为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玉米种植大面积大范围平衡增产,促进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2016年市级玉米高产创建活动工作安排在景东县曼等乡花地、仓房、扎结等9个村45个民小组2250户农户中实施,实际完成玉米种植面积10012亩。经县农业部门项目实施组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万亩玉米种植示范区15户农户、15个点代表39亩进行实地测产调查,测得理论亩产631.7公斤,实收平均亩产 605.1公斤。2019年全县播种玉米26.46万亩,产量8.86万吨,实现产值22590万元。

景东县粮食生产发展纪实:且看稻菽千重浪

收获稻谷 李世华 摄

玉米高产创建项目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一是通过科技培训和高产集成配套技术的推广,使示范区农户科技意识得到提高,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商品化意识得到增强。二是玉米高产创建面积10012亩,平均单产605.1公斤,总产粮食605.83万公斤,总产值达1272.23万元,项目区农民新增纯收入760.23万元,投入产出比1:1.5,其经济效益十分明显。三是通过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及病害虫综合防治技术,减少了农药及化肥用量,降低了农药、化肥残留污染,改善了土壤结构和农业生态环境条件,实现了农作物良性循环。

核桃浓绿、麦穗金黄是盛夏的一道风景。景东县山区农民充分利用核桃林下空地种植小麦,成为立体农业的一大特色。龙街乡多依树村杨家村民建档立卡贫困户杨学良在核桃林下种植小麦4.5亩,总产910公斤。正在收割小麦的杨学良揩掉额上的汗珠:“我家收获的麦子一部分用来喂猪喂鸡,一部分用来烤酒,两项收入4000元左右……”

小麦是景东县三大粮食作物之一,种植历史悠久。从民国年间的零星种植开始,历经数十年培植发展,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产量逐年增加。为提高小麦单产,景东县早在1957年就引进“南大2419”、“欧柔”、“36-428”等小麦品种进行试验种植,到1960年小麦播种面积由2万亩增加到5万亩,产量由100万公斤增加到600万公斤。上世纪70年代年,景东县又引进早熟、高产、抗病力强的墨西哥系列“墨沙”“墨它”“墨依”“墨纽”等小麦新品种,一改过去大块撒播为小墒条播,小麦生长期由135天缩短为110天,彻底改写了一年种植一季水稻为“稻—麦”两熟的历史,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2008年以来,再次引进多个小麦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筛选出具有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根系发达、分蘖多、丰产性好品质优等特点的“云麦53”新品种,并将该品种确定主打品种在全县推广,推广面积逐年增加,单产稳步提高。2012年,景东县被列为云南省科技厅小麦高产创建示范县。景东县以此为契机,先后投入项目资金92万元,在全县 7个乡镇 46个村16392户农户中实施小麦高产创建,创造了小麦平均单产489千克的历史记录。2016年在太忠镇三合、王家等6个村实施高产创建示范面积10050亩,平均单产250千克,与全县项目实施前三年的平均单产156千克增产94千克,新增总产量944.7吨。到2018年,全县小麦种植面积11.54万亩,总产量1.52万吨,面积与产量成为全市的翘楚。2019年全县小麦种植面积11.22万亩,总产量1.54万吨,实现产值4456万元。

景东县粮食生产发展纪实:且看稻菽千重浪

丰收的日子 李世华 摄

为提高小麦高产创建水平,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采取集中培训、田间指导、印发技术资料等方式,让科技意识嵌入农民群众的大脑,提高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质和科技生产水平,释放土地增产增收潜能。与此同时,整合项目,集中力量,坚持统一品种、统一规格、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综合防治等小麦栽培管理措施,使示范区小麦生产形成了“品种良种化、种植规范化、管理科学化”的格局。小麦高产创建项目的实施和小麦良种的推广,既推动了景东县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商品化的发展,又促进了加工、养殖等行业的发展,以小麦面粉为原材料的各种保健营养的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小作坊雨后春笋势如破竹应运而生。据不完全统计,全县以小麦面粉为原料生产绿色食品面条、糕点、蛋糕等加工企业有87家。获得中共景东彝族自治县委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工作委员会颁发的“扶贫助残济困爱心企业”的景东陶福食品加工有限公司拥有生产线两条,主要生产加工“哀牢之星”蔬菜面条和“无量之星”小黄饼,年生产小黄饼20吨、面条50吨,年消耗小麦90吨。产品销往西双版纳、普洱、昆明、深圳、上海、浙江等地。

景东县粮食生产发展纪实:且看稻菽千重浪

金黄的稻田 李世华 摄

一滴汗珠一粒粮,农民群众汗流浃背从红土地上扛回沉甸甸的粮袋子,笑逐颜开过上了好日子。在希望的田野上,景东人用勤劳的双手播种并收获丰硕的果实,用奋斗的汗水浇灌出更美好的明天。景东彝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局长罗涛说:“景东县将把粮食生产作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基础产业,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从一产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向乡村产业延伸转变;加大投入,强化基本农田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减轻农民种粮负担;进一步强化科技措施,守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让农民群众依靠粮食基础产业实现增收致富。”

云南网通讯员 罗美莲 李世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