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東縣糧食生產發展紀實:且看稻菽千重浪

景東縣糧食生產發展紀實:且看稻菽千重浪

金秋景色 李世華 攝

民以食為天。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始終把解決糧食安全問題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高屋建瓴,提出:“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強調要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從土地分包到戶、實現家庭承包,到承包權和經營權分離、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從改良貧瘠土壤、開發後備資源到堅守耕地紅線、興修水利、治理河床、建設高標準農田,從引入新型農業主體到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國家通過政策支持、擴大投入、深化改革等措施、穩步提升產量和產能,每一寸土地都在不斷釋放增產潛力。

2018年景東縣完成糧食播種面積69.1萬畝,總產量達19.51 萬噸。

金秋季節,景東彝族自治縣廣袤農村到處都是成熟的景色:沉甸甸的瓜果掛滿枝頭;飽滿的玉米棒子昂著腦袋錯落挺立;金黃的稻穗在田野起舞……每一個跳動的音符,都在彈奏著豐收的喜悅。

2019年8月29日,是大街鎮大街村文東組建檔立卡貧困戶魯廷剛收穫稻穀的日子。走進田野,來回穿梭的收割機吞雲吐霧,吃進去的是飽滿的穀粒,吐出來的是壯實的稻稈。喜出望外的魯廷剛說:“今年我家種植‘內5優’和‘宜香2115’新品種稻穀2.5畝,收個2000公斤沒問題!”當問及稻穀收割後種植什麼作物時,一直在丈夫身旁默默忙碌的妻子插了一句:“當然是像往年一樣種植馬鈴薯,馬鈴薯收入有2萬多元。就是這塊田,不僅保證了我家6人的吃飯問題,而且還是家庭開支的主要經濟來源呢。”

景东县粮食生产发展纪实:且看稻菽千重浪

收穫稻穀 李世華 攝

稻穀是景東縣主要糧食作物之一,種植歷史悠久,1920年就有種植,但由於技術要求高,水利條件差,多數稻田均系“關水田”和“雷響田”,栽播面積和產量存在侷限性,“富人吃白米,窮人吃粗糧”,稻穀尚屬稀缺之物。1980年以後,景東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有了生產經營自主權,稻穀開始走進尋常百姓家的糧倉,白米飯開始出現在尋常百姓家的餐桌。1990年全縣水稻面積依然保持在15萬畝左右,畝產提高到313公斤,總產增加到4665萬公斤。2018年全縣種植水稻99873畝,稻穀產量51663噸,佔糧食作物總產量的27.77%。

景東縣水稻多數分佈在河谷壩區,山區種植面積僅佔20%。種植品種繁多,有大白谷、大紅谷、紅根白、紅冬谷、糯谷、廣農矮、汕優63、C優63等,平均單產250-350公斤。“種一撇坡,收一籮籮”是當時生產水平低下的真實寫照。

為徹底改變水稻生產現狀,景東縣在改進水稻耕作方法和品種引進上下足功夫。20世紀50年代以前,全縣9萬畝稻田中,有三分之一的耕地仍然處於刀耕火種的傳統方式。60至80年代,縣農業部門從江西、普洱、臨滄等地引入南特號、勐先大白谷、廣農矮、72-5等水稻品種進行試驗、示範、推廣,水稻改栽“花秧”為“行秧”,保證了基本苗數,穀粒飽滿,產量有所提高。1984年雜交水稻面積發展到13700畝,平均畝產505公斤,水稻產量有了突破性增長。1990年水稻面積依然保持在15萬畝左右,畝產提高到313公斤 ,總產增加到4665萬公斤。與此同時,提高複種指數,改“一年一熟”為“一年三熟”制。錦屏鎮實行“稻—秋大豆—小麥或冬馬鈴薯”三熟制,土地利用率大為提高,糧豆產量成倍增長,為確保糧食安全奠定了堅實基礎。

2015年“中央財政農業重大技術推廣項目景東縣1000畝優質米高產栽培集成配套技術示範基地建設項目”落地景東,開啟了水稻種植技術的新紀元。這個以“先進集成配套栽培技術為支撐,增加項目實施的科技含量,大力推廣優良品種、集中育秧、機插秧、測土配方施肥、溼直播、科學灌水、病蟲害綠色防控、綜合防治等配套技術,重點培育種植大戶和種植專業合作社、抓好高產栽培、高產攻關、示範區建設,帶動全縣水稻栽培管理水平的提高,做好產前、產中、產後服務工作,整體提升產業素質和效益為目的”項目在文井鎮丙必、山心兩個村5個村民小組68戶農戶中實施,實際完成優質稻種植示範面積1000畝,平均單產高達552.1公斤。在項目建設中湧現出一些高產典型種植大戶,丙必村渡船口小組陳翠萍種植水稻120畝,銷售稻穀78.24噸,實現收入27.4萬元。

“耕、種、收全程機械化,侍弄10多畝田也不累!”大街鎮大街村樹林小組種糧大戶李學兵站在金黃的田野,滿臉笑意。他說,如今,我們農民種田不再“面朝黃土背朝天”了。栽秧不愁,水稻直播節省人力物力,讓栽培過程簡單化;收割不愁,收割機三下五除二就能搞定;銷售不愁,建立健全利益聯結機制,由景東強生農特產品開發有限公司按出槽谷每公斤2元進行收購……

田野稻子翻金浪。從傳統耕種到農機作業,從供應短缺到自給有餘,景東縣不斷優化農業內部結構,嚴守耕地紅線,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鼓勵農戶大面積種植水稻,把廣袤田野變成稻穀飄香的“米糧倉”。2019年全縣種植水稻9.95萬畝,稻穀產量5.07萬噸,實現收入11661萬元。

景东县粮食生产发展纪实:且看稻菽千重浪

豐收時節 李世華 攝

金秋8月,走進曼等鄉,目之所及,“九山一面坡”都是亭亭玉立的玉米林子、碩大結實的玉米棒子。

勝巖村勝巖村民小組建檔立卡貧困戶羅永文欣喜地說:“2018年我家種植玉米26畝,產量1.21萬公斤,賣玉米1420公斤、賣豬13頭、雞55只,實現收入3.2萬元,全家5人,人均收入6400元。今年雖然前期乾旱,推遲了玉米播種期,但是玉米長勢好,產量應該不低於1.2萬公斤……”

玉米適應性較強,無論壩區、山區均可種植。2018年,景東縣種植玉米249760畝,產量84576噸,面積、產量均佔糧食作物第一位。

20世紀50年代,景東縣的玉米品種僅有白玉米和黃玉米兩個本地當家品種;60年代以來,先後引進“金皇后”、“墨白1號”、“京雜6號”等玉米良種,並改進耕作方式,推廣7尺開墒、保持6尺墒面、8行條播,播幅為5寸、行距3寸的“76853”播種模式,提高了玉米產量,全縣玉米總產量曾突破4000萬公斤。

為進一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進玉米種植大面積大範圍平衡增產,促進糧食生產持續穩定發展,2016年市級玉米高產創建活動工作安排在景東縣曼等鄉花地、倉房、紮結等9個村45個民小組2250戶農戶中實施,實際完成玉米種植面積10012畝。經縣農業部門項目實施組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對萬畝玉米種植示範區15戶農戶、15個點代表39畝進行實地測產調查,測得理論畝產631.7公斤,實收平均畝產 605.1公斤。2019年全縣播種玉米26.46萬畝,產量8.86萬噸,實現產值22590萬元。

景东县粮食生产发展纪实:且看稻菽千重浪

收穫稻穀 李世華 攝

玉米高產創建項目的實施,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一是通過科技培訓和高產集成配套技術的推廣,使示範區農戶科技意識得到提高,農業產業化、規模化、商品化意識得到增強。二是玉米高產創建面積10012畝,平均單產605.1公斤,總產糧食605.83萬公斤,總產值達1272.23萬元,項目區農民新增純收入760.23萬元,投入產出比1:1.5,其經濟效益十分明顯。三是通過推廣綠色防控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及病害蟲綜合防治技術,減少了農藥及化肥用量,降低了農藥、化肥殘留汙染,改善了土壤結構和農業生態環境條件,實現了農作物良性循環。

核桃濃綠、麥穗金黃是盛夏的一道風景。景東縣山區農民充分利用核桃林下空地種植小麥,成為立體農業的一大特色。龍街鄉多依樹村楊家村民建檔立卡貧困戶楊學良在核桃林下種植小麥4.5畝,總產910公斤。正在收割小麥的楊學良揩掉額上的汗珠:“我家收穫的麥子一部分用來餵豬餵雞,一部分用來烤酒,兩項收入4000元左右……”

小麥是景東縣三大糧食作物之一,種植歷史悠久。從民國年間的零星種植開始,歷經數十年培植髮展,種植面積逐年擴大,產量逐年增加。為提高小麥單產,景東縣早在1957年就引進“南大2419”、“歐柔”、“36-428”等小麥品種進行試驗種植,到1960年小麥播種面積由2萬畝增加到5萬畝,產量由100萬公斤增加到600萬公斤。上世紀70年代年,景東縣又引進早熟、高產、抗病力強的墨西哥系列“墨沙”“墨它”“墨依”“墨紐”等小麥新品種,一改過去大塊撒播為小墒條播,小麥生長期由135天縮短為110天,徹底改寫了一年種植一季水稻為“稻—麥”兩熟的歷史,提高了土地產出效益。2008年以來,再次引進多個小麥品種進行品種比較試驗,篩選出具有適應性廣、抗逆性強、根系發達、分櫱多、豐產性好品質優等特點的“雲麥53”新品種,並將該品種確定主打品種在全縣推廣,推廣面積逐年增加,單產穩步提高。2012年,景東縣被列為雲南省科技廳小麥高產創建示範縣。景東縣以此為契機,先後投入項目資金92萬元,在全縣 7個鄉鎮 46個村16392戶農戶中實施小麥高產創建,創造了小麥平均單產489千克的歷史記錄。2016年在太忠鎮三合、王家等6個村實施高產創建示範面積10050畝,平均單產250千克,與全縣項目實施前三年的平均單產156千克增產94千克,新增總產量944.7噸。到2018年,全縣小麥種植面積11.54萬畝,總產量1.52萬噸,面積與產量成為全市的翹楚。2019年全縣小麥種植面積11.22萬畝,總產量1.54萬噸,實現產值4456萬元。

景东县粮食生产发展纪实:且看稻菽千重浪

豐收的日子 李世華 攝

為提高小麥高產創建水平,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採取集中培訓、田間指導、印發技術資料等方式,讓科技意識嵌入農民群眾的大腦,提高農民群眾的科技素質和科技生產水平,釋放土地增產增收潛能。與此同時,整合項目,集中力量,堅持統一品種、統一規格、統一配方施肥、統一綜合防治等小麥栽培管理措施,使示範區小麥生產形成了“品種良種化、種植規範化、管理科學化”的格局。小麥高產創建項目的實施和小麥良種的推廣,既推動了景東縣農業產業化、規模化、商品化的發展,又促進了加工、養殖等行業的發展,以小麥麵粉為原材料的各種保健營養的綠色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小作坊雨後春筍勢如破竹應運而生。據不完全統計,全縣以小麥麵粉為原料生產綠色食品麵條、糕點、蛋糕等加工企業有87家。獲得中共景東彝族自治縣委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工作委員會頒發的“扶貧助殘濟困愛心企業”的景東陶福食品加工有限公司擁有生產線兩條,主要生產加工“哀牢之星”蔬菜麵條和“無量之星”小黃餅,年生產小黃餅20噸、麵條50噸,年消耗小麥90噸。產品銷往西雙版納、普洱、昆明、深圳、上海、浙江等地。

景东县粮食生产发展纪实:且看稻菽千重浪

金黃的稻田 李世華 攝

一滴汗珠一粒糧,農民群眾汗流浹背從紅土地上扛回沉甸甸的糧袋子,笑逐顏開過上了好日子。在希望的田野上,景東人用勤勞的雙手播種並收穫豐碩的果實,用奮鬥的汗水澆灌出更美好的明天。景東彝族自治縣農業農村和科學技術局局長羅濤說:“景東縣將把糧食生產作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基礎產業,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農業從一產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向鄉村產業延伸轉變;加大投入,強化基本農田建設,改善農業生產基礎條件,減輕農民種糧負擔;進一步強化科技措施,守好農產品質量安全底線,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讓農民群眾依靠糧食基礎產業實現增收致富。”

雲南網通訊員 羅美蓮 李世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