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各國的去殖民化之路

東南亞各國的去殖民化之路

東南亞地形圖

二戰後,新建立的國家高達130多個。這反映20世紀中葉以來的去殖民化過程,直到今日深深影響著世界。而在16世紀時歐洲人進入東南亞,先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繼之而來的是荷蘭人,十九世紀後英國人和法國人更掌握了本地區的大部分,只有泰國保持了獨立。殖民勢力統治東南亞很長的時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才結束。

東南亞概況

東南亞各國的去殖民化之路

東南亞地形

東南亞,廣義言之,包括東亞以南、澳大利亞以北,以及印度以東的亞洲大陸邊緣和島嶼地區。此地區族群複雜,僅緬甸即有125種至140種語言,印尼有超過200種的語言。總而言之,絕大多數的大陸部分人口為黃種人,如緬甸、泰國、越南等地,至於馬來西亞和印尼等地則以馬來族為主。但是,此地的歷史曾經飽經滄桑,有太多次的被侵略、征服以及移民改變了原來的風貌。漢文化在越南,印度佛教在緬甸、泰國,回教在馬來亞與印尼,西班牙和美國的基督教文化在菲律賓均有顯著的影響。

這個區域山脈縱橫,有5條主要河流貫穿其間。這5條河流是緬甸的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泰國的湄南河、泰國北界和東界的湄公河,以及越南的紅河。資源甚為豐富,其中最著名的是天然橡膠、石油,以及許多礦產,而附近水域的漁產也相當可觀。氣候方面,絕大部分的年平均溫度為攝氏27度;年降水量豐富,而許多地方又有颱風和季風,帶來更多的雨量。

這些國家大都開發比較早,不過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才漸漸具有現代國家的形態。16世紀時歐洲人進入東南亞。先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繼之而來的是荷蘭人,十九世紀後英國人和法國人更掌握了本地區的大部分,只有泰國保持了獨立。殖民勢力統治東南亞很長的時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才結束。

菲律賓、印尼和東帝汶

葡萄牙人到達東南亞的時間最早。1511年時葡人亞布奎克(1453-1515)便佔領了馬六甲。但是,西班牙人留下較大的影響。先是,在1521年受僱於西班牙的葡人麥哲倫(1480-1521)“發現”了菲律賓。

東南亞各國的去殖民化之路

菲律賓衛星圖

菲律賓位於太平洋西南,包括7000個以上的島嶼,其中有人居住的,約有4000多個。一般史學界認為,該地在大約三萬年前,黑人越過當時仍存在於婆羅洲、蘇門答臘和馬來亞的陸橋進入本區,他們屬馬來文化。此後馬來人和印尼人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自南亞進入,8世紀後漢人與日本人來此通商。14和15世紀時期阿拉伯傳教士及商人到達,使南部地區,特別是僅次於呂宋島的第二大島民答那峨島和蘇祿群島的摩洛人信奉了伊斯蘭。繼麥哲倫於1511年抵達後,1565年後菲律賓為西班牙所統治。1898年美西戰爭爆發,西班牙戰敗,菲律賓轉受美國統治,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於1941年12月進攻菲律賓,翌年初控制菲律賓,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開始為美國所收復,直到1946年獨立。

東南亞各國的去殖民化之路

歷史地圖

印尼位於馬來群島內,包括13600個以上的島嶼,有人居住者超過6000個。不過,五分之三之上的人口集中在爪哇島,該島不過佔印尼總面積的7%。印尼的爪哇開發為早,史前時代的爪哇人,就是明證。絕大多數印尼人的祖先是在公元前2500年至500年間,由東南亞大陸進入印尼,屬馬來族,其後亦有一些阿拉伯人、漢人、巴布亞人加入。5世紀時,印度教與佛教均曾影響過這裡,而在印尼,特別是爪哇和蘇門答臘等地,也曾是小國林立。8世紀以後,在印尼不斷有印度教和佛教王國建立。後來90%的印尼人信奉伊斯蘭教。

東南亞各國的去殖民化之路

南洋群島國家

16世紀後,葡萄牙人和英國人都到過印尼。17世紀中葉以後,荷蘭東印度公司暫佔上風,此後印尼便被稱為荷屬東印度群島。荷蘭東印度公司於18世紀末期破產,1798年後荷蘭政府直接統治印尼。1811年,拿破崙戰爭時,曾為英國所佔領,1816年歸還荷蘭。1942至1945年間,又被日本佔領,1945年為盟軍所收復。

東帝汶是位於東南亞地區帝汶島東端的國家,曾是葡萄牙在遠東僅有的兩個殖民地之一,2002年5月20日建國。

馬來亞、新加坡、文萊

東南亞各國的去殖民化之路

南洋群島地圖

在說到馬來亞的時候,應將馬來亞、馬來半島和馬來群島作個區分。馬來群島是世界最大的島群,亦稱東印度群島,位於東南亞與澳大利亞之間,也處於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它包括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文萊、馬來西亞(東馬來西亞)、東帝汶等,以及一些較小的群島。馬來亞即馬來半島(狹義的馬來亞則指馬來半島的南端),位於孟加拉灣與南海之間,為貿易及航運要地。大約於公元前2000年為馬來人所居住,而馬來人則為一廣泛性的稱謂,包括不同的族群,而且散居東南亞各地。他們可能與先前居住此地的黑人有關,而且也與阿拉伯人、印度人、暹羅人混血。印度教、佛教、婆羅門教均曾傳入併發生影響。

東南亞各國的去殖民化之路

馬六甲海峽

15世紀時,馬六甲(半島南端)為滿剌加王國統治。葡萄牙人於1511年佔馬六甲,1641年又轉入荷蘭人之手。18世紀末年後英國人佔上風,1786年佔據檳榔嶼,1819年佔新加坡。不過,葡萄牙人來後,造成混亂,馬六甲不能控制全局,小邦紛起。英國人在19世紀時依次將各邦收為保護領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1941至1945年間曾為日本佔領。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與其他地區合組馬來西亞。

至於文萊位於加里曼丹島東北,在1888年後成為英國保護領,1941至1945年間曾為日本佔領。

東南亞各國的去殖民化之路

古地圖

新加坡,位於馬來半島之南,介於印度洋與南海之間,包括新加坡島和大約60來個小島。新加坡在13和14世紀時曾為重要商業港口,約在1377年時為來自爪哇的入侵者所摧毀,從此不振。19世紀初時,新加坡成為一個滿布叢林的小島,僅南岸有一漁村。1819年為英國人所佔有,成為其海峽殖民地的一部分。

英國人將新加坡北岸地帶構築為強大的海空軍基地,1930年代後的新加坡有“東方直布羅陀”的稱號。但英軍防衛偏重於海上,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自泰國經馬來半島來攻,於1942年至1945年間進行佔領。

東南亞各國的去殖民化之路

水上市場

緬甸和泰國

東南亞各國的去殖民化之路

緬甸英文地形圖

緬甸北鄰印度和中國,東邊是中國、老撾與泰國,西靠孟加拉灣。緬甸人與11世紀中葉建統一國家,但13世紀末(約1287年),元朝征服並控制到1303年,其後又陷於小國林立的狀態。16世紀和18世紀時又先後有統一的王朝,且有時佔有泰國西部和印度東北部。19世紀後,英國勢力將緬甸人驅逐出印度,並侵及緬甸沿海地區。

東南亞各國的去殖民化之路

一幅英國於1852年印刷的仰光大金寺圖,顯露了早期英國在緬甸的入侵,在第一次英緬戰爭時期

英國東印度公司與緬甸有過3次戰爭(1824-26, 1852-53, 1885-86),終於控制緬甸,使之成為英屬印度的一省。1937年,英國將緬甸自印度分出,成為單獨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於1941年12月自泰國進攻緬甸。因為日本一方面要切斷中國與美、英等國交通的緬滇緬公路,另一方面亦需要緬甸的資源。日本人在佔領緬甸後曾經扶植傀儡政權,並使之向美、英宣戰。1945年,在日本侵攻印度失敗後,盟軍收復緬甸。

東南亞各國的去殖民化之路

2011年泰國洪災

泰國,在泰文中稱“自由樂土”,古稱暹羅,居於東南亞的中央地帶,西與西北鄰緬甸,北邊與東邊大體上沿湄公河與老撾為界,東南臨柬埔寨,南則以暹羅灣和馬來西亞為界,其地曾為高棉王國的一部分。泰人約於公元1000年進入泰國,14世紀中葉建立統一國家,絕大多數人民信奉佛教。16世紀初,葡萄牙人前來。17世紀時,泰國與荷蘭、英國和法國建立貿易關係。16世紀和17世紀時,泰國與鄰邦不斷髮生戰爭,其中以與緬甸的衝突最為嚴重。泰國古都猶地亞便是毀於與緬甸交戰的戰火,此後便以曼谷為首都。泰王拉瑪一世在1793年終止對緬甸的戰爭,統一全國至今。

東南亞各國的去殖民化之路

旅行示意圖

19世紀時,西方勢力介入。泰王拉瑪四世在1851年即位後,想有所作為。此時英國和法國在亞洲勢力正大,1855年泰國與英國訂立條約,翌年與美國訂立條約,並與其他九國訂立類似的條約。1867年承認柬埔寨為法國勢力範圍。拉瑪四世給了歐美國家一些特權(包括治外法權),但也致力於國家建設,並派其子赴歐留學。他的兒子即是名王朱拉隆功,也就是拉瑪五世,他廢除封建和奴隸,振興教育,改革法制,建設郵電鐵路。他運用靈活的手腕,使泰國能夠在英、法兩國壓境之下,雖然也曾喪失一些土地給英屬馬來亞和法屬印度支那,泰國終能始終保持獨立。

東南亞各國的去殖民化之路

泰國分府地圖

拉瑪六世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泰國於1917年向德國與奧匈帝國宣戰,並派部分軍隊參戰,英、法等國乃相繼放棄治外法權以為回報。拉瑪七世時,泰國於1932年成為立憲君主政體。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泰國先是與日本發生密切關係,後來與日本簽訂《同盟條約》,並於翌年向美、英宣戰,日本使其獲得緬甸、馬來亞和柬埔寨的一些土地。同時反日勢力亦在泰國興起,盟軍人員進入泰國加以協助。1944年逐出日本勢力。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泰國歸還鄰邦土地。

東南亞各國的去殖民化之路

泰國傳統服飾

中南半島

東南亞各國的去殖民化之路

中南半島

另一重要的地區是中南半島,位於東南亞東半部深入南海的半島,包括越南、柬埔寨和老撾,廣義的中南半島可以包括緬甸和泰國。中南半島,因其位置關係,一直是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交岔口,受到東自泰國,以及東邊來自海洋的入侵和影響。半島上的民族,絕大多數系來自中亞和東亞,也有部分來自泰國,也有部分來自印尼的各島嶼。這些民族從未能發展成統一的局面,而成為小邦或部族林立的狀態。19世紀後為法國所控制,而稱為法屬印度支那,一直到1954年為止。

東南亞各國的去殖民化之路

東南亞宗教和人口密度分佈圖

越南開發相當早,越南人在很久以前自北邊陸地和南邊的島嶼移入,此外尚有少數的高棉人和山地人等。北越地區,約於公元前200年,由趙陀統一為王國,稱為南越國,向南亦抵達順化(今越南中部的港口)。公元前111年,漢朝征服此地,更名為交趾。至於南部,在2世紀時,發展為兩個王國。6世紀和7世紀間,高棉人建立一個強大的王國。

東南亞各國的去殖民化之路

1630年

法國自從17世紀便開始滲透越南。19世紀中葉以後,法國加緊侵略越南,尤於1883年法國迫使越南與之簽訂《順化條約》,越南自承為法國的保護國。1883至1885年頃,清朝與法國不斷髮生戰爭。法國將越南分為三區,即交趾支那(南越)、安南(中越),以及東京(北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為德國戰敗後,日本便以德國的盟國地位,於1940年6月接管法屬印支半島,直到1945年8月為止。

東南亞各國的去殖民化之路

南部

柬埔寨主要民族為高棉人,他們約於公元100年左右進入。在9世紀和14世紀時期,他們曾佔有中南半島大部。他們所建立的國家在藝術、建築各方面均有很高的成就。後來與泰人交惡,1431年泰人佔領其首都吳哥,但高棉人並未亡國,並在金邊建立都城。1863年法國佔領越南南部,並使高棉為其保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軍與泰軍在1941年至1945年佔領過柬埔寨。

東南亞各國的去殖民化之路

越南末代傀儡皇帝親政後視察各地

老撾曾是高棉人所建立的王國的一部分。17世紀時曾建王國,信奉佛教。18世紀初期以後,分崩離析,泰國、法國先後干預其政治。1893年成為法國保護國。1945年時曾為日本所佔領。

沒有一個殖民記憶是相同的

東南亞各國的去殖民化之路

15世紀以來的殖民活動,到了20世紀初,發展為亞非兩洲處處可見殖民政權。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有座警鐘敲響了全世界,那是象徵帝國末日的鐘聲,也是殖民統治的倒數計時。1919年的民族自決與兩次大戰之間蓄積的動能,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去殖民過程打下了基礎。

東南亞各國的去殖民化之路

去殖民表現在各殖民地紛紛以不同的形式脫離殖民母國的統治或改變從屬形式。其次,也讓版圖擴及全世界的歐洲帝國,將領地限縮回歐洲,1970年的歐洲共同體與現代的歐盟,正是體現了這股潮流。

東南亞各國的去殖民化之路

去殖民是一個30年間急遽產生的過程,亞洲大多發生於1945-50年之間,非洲則是始於1960年代。過程牽涉甚廣:政權的轉移形式、仰賴殖民母國的經濟建設如何自立、以及在歷史教育中如何處理殖民政權的痕跡。

印尼和越南不同,在去殖民過程中並未分裂,國際上既不似緬甸走向孤立,也未如菲律賓般產生新的依賴關係。獨立後的馬來西亞,在保障馬來人某些優先權的前提下,有意識地建構成多民族國家,並與英國維持良好關係。新加坡這個都市國家成了後殖民時期最成功的經濟楷模、歐洲國家在東南亞最重要的貿易伙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