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了二寶後,大寶出現“退齡行為”,父母的行為決定了孩子的行為

生了二寶後,大寶出現“退齡行為”,父母的行為決定了孩子的行為

作為一個二寶爸爸媽媽,你有沒有過這樣的體會:

剛準備給老二餵奶,老大卻把褲子尿溼了。

你是不是在想“他明明會自己上廁所的,也會自己脫褲子的,為什麼偏偏就尿身上了呢?”

你是不是會對老大說:“怎麼回事呀!不是會自己脫褲子的嗎?你都三歲了還尿褲子,羞不羞呀!”

可是,本以為你教訓了大寶一頓後事情會好轉,沒想到接著又來另外一個新的挑戰。

你每天圍著這個小的就已經夠忙乎的了,老大又來抽熱鬧,有沒有感覺精力被透支了?為什麼老大的行為變得如此反常呢?打也打了,罵也罵了,為什麼越說越不管用呢?

記得我在早教工作時,班上有個豆豆媽媽就經常和我抱怨:“自從有了老二後,老大一點也不乖,現在天天打弟弟,再這樣下去,我也會打他。”但發現打似乎解決不了根本問題,老大今天尿褲子,明天走路要抱,後天吃飯要喂,這些原本會做的事,突然之間都變得不會做了。

在早期兒童心理學中,心理學家把這個現象稱作“退齡行為”,簡稱“退行”。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理論認為,人格發展有五個階段:口唇期、肛門期、生殖器期、潛伏期、生殖期。一個人在高級階段受到挫敗,就會退化到低級階段去尋求滿足,這就是“退行”。

生了二寶後,大寶出現“退齡行為”,父母的行為決定了孩子的行為

為什麼老大會出現讓父母琢磨不透的“退齡行為”呢?

也就是說原本自己可以自理,和會做的一些事,突然間就退回到更小的年齡時期的行為。老二出生後,老大有退行行為,是正常的“自我調節”的表現。導致孩子出現退行的具體原因是:

第一個原因,孩子為了尋求關注,因為自己心裡產生了明顯的落差感。

發現父母不像原來那樣關注自己,愛自己了。那個不會自理的小傢伙卻變成了全家人的“焦點”,我感到很失落。

第二個原因,孩子遇到壓力和挫折了

做父母的在工作、生活中會遇到各種意想不到的壓力,從來沒有想過,我們的孩子也同樣會遇到壓力。除了父母本身壓力會感染給孩子外,孩子自己在幼兒園,在家裡,在和小朋友相處過程中也都會遇到困惑,這些沒有解決的困惑,久而久之就會演變成壓力或者挫折。

如果,你家的老大經常出現各種擾人的行為,作為父母,是該靜靜地思考下,孩子最近的壓力是不是來自這些方面:

  • 父母有沒有因為養育孩子的問題而爭吵過?
  • 父母是否把更多的時候和精力放在老二身上,缺少對老大的關注?
  • 最近家庭的氛圍是不是比較緊張?
  • 父母有沒有因為自身的壓力,會無緣無故對老大發火?
  • 父母自己會不會因為家庭多了個孩子,感覺經濟比較緊張?
  • 老大有些要求,父母很少會去滿足他。
  • 會不會強迫老大做他不願意做的事情?
  • ……

先別急著回答,仔細想想,是不是還有其它原因,有些是我們很容易忽視的,但對孩子來說就是壓力。

教育專家廖笙光認為,老大出現退化行為不一定是因為弟弟妹妹出生而導致。當孩子面臨壓力,遭受挫折的時候,也同樣會出現行為倒退的情況。這是孩子在進行自我保護的一種心理防禦的機制。

生了二寶後,大寶出現“退齡行為”,父母的行為決定了孩子的行為

傳統父母在對待老大“退齡行為”時,一般的做法有哪些?

  • 吼叫

“你鬧夠了嗎?”

“你怎麼這麼讓人不省心?”

無論在中國孩子在外國,不少父母喜歡用吼叫的方式處理孩子的問題,但他們忘記了這樣做的長期後果是什麼?

澳洲兒童與青少年研究聯盟(Australian Research Alliance for Children and Youth,ARACY)的研究指出,五分之一的澳洲兒童在家裡經常需忍受父母對自己的“吼叫”,或父母和孩子之間相互大吼大叫。這給孩子的精神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嚴重的會導致焦慮、抑鬱以及學習成績下降。

生了二寶後,大寶出現“退齡行為”,父母的行為決定了孩子的行為

  • 威脅

“你不好好聽話,我就不要你了。”

“你聽話我才會喜歡你,否則我就愛妹妹一個。”

“你不乖我就把你送走。”

這些話對老大來說意味著災難降臨,你的威脅只不過希望孩子儘快停止他的不良行為,後來發現只會暫時性的有效,過不了幾分鐘,新的問題又會再次出現。

威脅讓孩子學會了說到不一定要做到,我得不到滿足,我還會繼續幹擾你們,直到你們開始關注我為止。要麼,變得膽小自卑,會認為父母不愛我了,更愛弟弟妹妹。

生了二寶後,大寶出現“退齡行為”,父母的行為決定了孩子的行為

  • 打一頓再說

打一頓看起來是會讓孩子的行為有所收斂,但是給孩子心靈帶來的傷害卻不小。打孩子,讓孩子學會了,原來是可以通過暴力來解決問題的。

我在幼兒園工作的期間,發現許多愛打人的孩子,其父母也喜歡用打罵的方式對待他。這就家庭教育中經常說的:錯誤示範。父母們是如何在示範自己是怎樣犯錯的,自己的做的和說的不一致。但孩子更多的會看你這麼做,而不是聽你怎麼說。這就是---行大於言。

孩子是天生的觀察家,感受家,他可以感受到家裡微妙的變化。

孩子看到了:父母們整體為了那個不會自理的小傢伙忙碌。

想到了:他們看起來更喜歡小弟弟妹妹。

感受到:失落、沮喪。

決定怎麼做:我也要變回一個小寶寶的樣子,你們才會過來關注我,愛我。

魯道夫.德雷克斯說: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

孩子行為背後都有一個正面的意義,但會通過大人們無法接受的不當行為來獲得歸屬感,你讀懂了孩子,就知道如何正確回應,才會真正地理解孩子的行為。

生了二寶後,大寶出現“退齡行為”,父母的行為決定了孩子的行為

面對老大的“退齡行為”,父母應該如何回應 ?

既然老大的行為,一方面是因為二寶的出生而影響,二方面是因為其它壓力所致,那麼,最能夠幫助到孩子的人就是父母了。父母的行為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經過許多父母的親身實踐,這幾個方法可以對孩子產生積極的正面影響:

➤首先,用“愛的蠟燭”來表達父母的愛沒有減少。

準備四根蠟燭,兩根長點的代表爸爸媽媽,另外兩根短點的代表大寶和二寶。

操作步驟:

點燃第一根蠟燭,告訴孩子:“這根蠟燭是媽媽蠟燭,火苗代表媽媽的愛。”然後用媽媽蠟燭點燃第二根(爸爸蠟燭),同時告訴孩子:“當媽媽遇到了爸爸,媽媽把愛給了爸爸,你看,媽媽的愛沒有減少。”

再用媽媽蠟燭和爸爸一起點燃第三根蠟燭,告訴孩子:“後來媽媽和爸爸有了第一個孩子,哥哥(姐姐),於是媽媽就把愛給了哥哥(姐姐),你看媽媽的愛沒有減少。”

接著用媽媽蠟燭和爸爸一起點燃第四根蠟燭,同時告訴孩子:“後來我們又有了第二個孩子弟弟(妹妹),於是媽媽又把愛給弟弟(妹妹),你看媽媽的愛沒有減少。”

最後問孩子:“現在你能理解我愛你和愛弟弟(妹妹)一樣多了嗎?”

這個活動的目的,可以有效地幫助孩子理解愛,感受愛。生活需要儀式感,愛更需要儀式感。

生了二寶後,大寶出現“退齡行為”,父母的行為決定了孩子的行為

正面管教之“愛之燭”

➤其次,幫助老大體驗到當哥哥(姐姐)的好處

老大隻有在感受到父母的愛的時候,他的不當行為才會消失或減少。當他得知弟弟(妹妹)的出生時,會有許多好奇,也會有興奮,如果父母能讓他也參與其中,體驗到當哥哥(姐姐)的好處,那麼,事情就會完全朝著另一個方向發展了。

父母可以問問孩子:“你覺得哪些事情是你自己可以做,但弟弟(妹妹)不會做的呢?”

當孩子說:“我會自己吃飯,自己走路,自己穿脫衣服,自己畫畫,自己收拾玩具……”

父母可以回應:“你自己可以做這麼多事情,太了不起了!”讓老大感受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已經長大了,可以自己照顧自己,但弟弟(妹妹)還不行。

還可以繼續問孩子:“你能想到哪些事是弟弟(妹妹)不會,但你可以幫助他的嗎?”

孩子說:“我可以幫他洗臉,給他餵奶,給他丟尿片,給他蓋被子……”

父母可以繼續問:“當哥哥(姐姐)會做這麼多事情,那你願意繼續當哥哥(姐姐)還是當弟弟(妹妹)呢?”

通過與老大的溝通過程中,讓大寶體會到長大是件有意義的事情,自己慢慢會長大,成長的過程中,能力也在不斷提升,可以幫助媽媽做事,還可以幫助弟弟(妹妹)做事,這會讓老大感受到自己的能力,以及為他人做貢獻的樂趣。

日本的金盛浦子在《日本媽媽的兩個孩子養育課》一書中寫道:“與其強硬地要求孩子樹立起覺悟,要自覺,不如用溫柔的話語培養孩子內心的愛,讓他們逐漸進入哥哥(姐姐)的角色中去。”

生了二寶後,大寶出現“退齡行為”,父母的行為決定了孩子的行為

➤另外,設置親子特殊的專屬時光

專屬時光指的是在每週或每月的某個時段裡,專門屬於爸爸媽媽和老大或老二的親子時光,可以是爸爸和老大的,也可以是媽媽和老大的,還可以是一家四口一起的共同時光。

比如一起到海邊玩沙子,一起下棋,一起吃甜點,一起唱歌,一起捉迷藏等等。和父母一起的有趣的親子娛樂時光,對每個孩子來說是特別期待和美好的。這不但可以增加親子聯結,同時也是改善親子關係的最佳方式。

許多媽媽用過類似的方法,效果很明顯,感覺可以進一步融洽了全家人的關係,特別是老大和父母的關係,老大和老二的關係。每個人都是家庭的一份子,每個人都很重要,每個人都可以為家庭做貢獻。有了愛才會有歸屬感,有了自我的能力感,才會有自我的價值感。

生了二寶後,大寶出現“退齡行為”,父母的行為決定了孩子的行為

當老大充分被父母理解、傾聽,他感受到了來自父母的愛和關懷,他們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弟弟妹妹。

對於父母來說,養育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孩子是挑戰,同時也是機會。我們都會因為孩子的到來而不斷成長,從而真正地體會到為人父母的快樂。

我是靈動育兒,從事教育十八年,專業服務於0-18歲孩子的家長和教師,幫助大家在育兒路上,解決成長中的困惑,享受育兒帶來自我成長與快樂。感謝你關注我@靈動育兒 ,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