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團總裁放棄百萬年薪回家帶娃 出書講述“超級奶爸”煉成記

45歲的王瑤最近出了一本書——《爸爸補習班》,在朋友圈裡引起熱議。

王瑤曾經是一家集團的總裁級管理人員,年薪百萬,但他如今的身份卻是一名“超級奶爸”。在這本《爸爸補習班》裡,他將自己歷時四年、輾轉四個城市,陪伴兩個孩子的育兒心得,集結成一本30萬字、128篇的“精華”。王瑤說,在養育兩個孩子的過程中,自己其實才是那個“被教育者”。

集团总裁放弃百万年薪回家带娃 出书讲述“超级奶爸”炼成记

辭職回家抱娃

翻看王瑤的簡歷,很難讓人與“超級奶爸”這些字眼聯繫起來。他本科畢業於重慶大學數學專業,碩士讀的是系統工程專業。

寫筆記的習慣,源自他畢業後第一份在銀行的工作。“銀行的工作和數字打交道多,我又時常需要給領導彙報工作,很多事情就習慣用筆記下來。”

於是,自2014年1月,第一個孩子恩之降生,王瑤開始記錄陪伴孩子的點滴。

“父親多陪伴孩子,不僅對孩子的成長,也對父親自我的成長乃至對夫妻關係的改善具有重大價值。”王瑤說,自己在書中建議父親要多去陪伴孩子、而且是高質量地陪伴孩子,但卻並不是建議所有父親都要像他一樣辭職回到家去陪伴孩子。

王瑤辭職,是在他的小女兒樂之降生後不久。促使他做出這個決定的,是來自如何處理二孩關係時的一些茫然。

恩之是發自內心喜歡妹妹的,爸爸媽媽自然也一直很重視哥哥的感受。比如,王瑤一下班回到家,一定是首先抱哥哥,陪哥哥玩,等玩的間隙才去看下妹妹。但是,作為二胎的父母,他們畢竟不可能再像過去一樣,把所有的精力和關注都只放在恩之一人身上。

“恩之這樣的年紀應該是最任性最調皮也最不擅長於體諒懂事的年紀,但是恩之卻表現出驚人的體貼和懂事。”王瑤甚至一度明顯感覺到兒子似乎有了心事,性情也不如以前一樣活潑開朗了,一天早上,王瑤叫著恩之的名字,想要抱抱他,而他卻往牆角里躲,顯得畏畏縮縮的,走路也走得小心翼翼,王瑤覺得問題有點嚴重了。

2015年12月18日,王瑤在日記中寫到:看來我是一定要辭職了,我必須回家多陪陪我這對可愛的兒女了,我必須要讓他們身心健康地成長。至於辭職理由,我也已經想好,我的辭職信就這麼一個理由:“孩子這麼小,我想多抱抱”。

那個時候,王瑤在一家集團公司擔任戰略長,待遇是“總裁級”,辭職的時候,整個公司對他的辭職決定都感到很突然,更對他提出辭職的理由是“要回家抱孩子”感到不解。

而王瑤覺得,與其這2年內依然在這家公司工作,為孩子們留下200萬的存款,不如回到家裡陪伴他們,因為這才是留給他們一生最有價值的財富。

爸爸是最好的玩伴

集团总裁放弃百万年薪回家带娃 出书讲述“超级奶爸”炼成记

《爸爸補習班》這本書的副標題叫做“一個父親的育兒筆記”。但王瑤坦誠,就“育兒”而言,自然媽媽是最重要的角色,他只是一個“深度參與”的角色。

“所謂‘最重要的角色‘,就是我們理解的一般意義的育兒的工作,幾乎全是由媽媽完成,包括哺乳(兩個孩子都哺乳到2歲)、做飯、收拾家務等等。”

但是,作為一個“深度參與者”,王瑤這個父親在其中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特別是作為孩子的玩伴而存在。雖然辭職回家後,王瑤主要負責帶哥哥——每天給哥哥穿衣、帶哥哥玩耍、給哥哥洗澡、陪哥哥拉屎、同哥哥睡覺……但兩個孩子都對王瑤有相同的共識——爸爸是他們的最好的玩伴。

當然,這樣的玩伴或者這樣的陪伴,不僅對孩子有價值,對父親也有價值,對家庭關係特別是夫妻關係的改善也有價值。對此,王瑤在書中把它定義為“愛的三方共贏”。

對孩子來說,恩之由於有了父親更多的陪伴,性格重新開朗,沉默寡言的他開始健談甚至善談;樂之也因此有了爸爸更多的擁抱,變得更健康、更快樂。

對本人來說,王瑤在這個過程中也從孩子那裡受到更多的教育。一個理性的人逐漸變得柔軟,對生活也更加敏感,甚至對他本來認為自己所擅長的“觀察”、“文化”等領域,都有了全新的思考與收穫。

父親參與育兒,對夫妻關係改善更具有巨大價值。對此,恩之媽媽深有感觸。

“今天的母親很多都在‘喪偶式育兒’,這個時候,如果父親能參與進來,去給孩子多一點陪伴、去為母親多一點分擔,既讓母親得以恢復體力、修整情緒,更給母親以莫大的精神安慰,並極大促進夫妻雙方關係的改善,也因此給孩子創造一個更有‘愛’、更加‘親’的家庭環境。”

今天很多的父親被認為是“媽寶男”。要讓這些老男孩們真正變成男人,最有效的辦法其實就是把他的孩子交到他手上,特別是在他的孩子剛出生下來的時候就交到他手上,而不是交到孩子的奶奶或者孩子的外婆手上。

“我甚至可以斷言,沒有什麼產後抑鬱是父親的分擔、理解、支持、包容所不能醫治的。”

也正是基於這樣的體會,王瑤決定把這樣一份筆記公開出版,希望更多的父親能從中感受到“給孩子更多的陪伴”的價值;甚至希望因此展開一個“父親教育項目”,因為這確實是對每個孩子、每個家庭乃至整個社會,都是很有價值的一件事情。

育兒心得:

“尊重孩子的觀察”

集团总裁放弃百万年薪回家带娃 出书讲述“超级奶爸”炼成记

在抱著妹妹進行觀察的整個過程中,我很清楚,我只是一個協助者的角色——孩子才是觀察的主體,而不是以我們自己為觀察的主體。在整個觀察過程中,我絕不會以自己對事物的觀察角度,自顧自地抱著孩子走來走去;而是全然地以孩子為中心,以孩子為整個觀察的“掌舵者”,追隨孩子的目光,去協助他們展開一次次屬於自己的主動觀察。

為此,我逐漸總結出這樣的觀察方式的四大特點:

第一,隨時開始:一旦我發現妹妹歪著頭看著或者突然低下頭,要展開觀察,我就立馬停下,讓她觀察。

第二,提供支持:就是為她的觀察創造條件、提供支持。首先是要朝前正抱、而不是側抱;同時,在抱的時候不要讓太陽曬著她,如果有抽菸的人過來及時躲避;更重要的是,孩子的觀察真的是在用力觀察,所以,也需要我們用力撐著她,讓她不至於突然翻下去了。

第三,參與觀察:就是不斷試著參與妹妹的觀察,注意觀察她所觀察的,同時,也觀察妹妹的表情——當她很享受她的觀察的時候,她會或是很享受地邊觀察邊啃她的手,或是很愜意地晃著她的小腳,不停地在我肚子上敲打。

第四,及時結束:雖然我不知道妹妹的觀察何時會突然開始,但我比較欣慰的是,我能發現她何時結束。當她看了一會不想看後,有個動作是突然把頭仰後靠在我胸前,然後很開心也很信任地看著我。這個時候,我總是很親暱地用嘴親親她額頭或小臉,然後抱著很開心的妹妹繼續展開她的下一次觀察。

通過這樣的觀察,我也是到今天才認識到,雖然每天有無數的父母(老人、保姆)在抱著這個年齡的孩子在外面散步,但恐怕沒有人認識到這個問題,就是我們當如何抱孩子散步?誰才是這項活動的主體?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林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