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因为它被骂惨,冤不冤?

《少年的你》因为它被骂惨,冤不冤?


《少年的你》是部超出很多人预期的电影。

不管是主角演技的提升、导演对情绪的细腻处理、还是引人深思的校园暴力题材,上映以来都好评不断。

如果没有突然冒出来的“融梗”争议,给电影蒙上一层阴影的话。

《少年的你》因为它被骂惨,冤不冤?


《少年的你》因为它被骂惨,冤不冤?

“煞风景”的批评

上映仅三天,年度话题之作《少年的你》票房已经将近6亿。

同时,很多被易烊千玺和周冬雨感动得痛哭流涕,刚刚去影评网站打高分的观众,却在被回怼“你们都是抄袭帮凶”、“看电影的人都会有报应”的时候,都一脸懵圈了。

要了解争议始末,还得从原著作者玖月晞的小说《少年的你,如此美丽》说起。

早在2016年,《少年的你,如此美丽》在晋江连载时,就被爆出部分情节借鉴了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白夜行》和《嫌疑人X的现身》等作品,而颇受争议。

《少年的你》因为它被骂惨,冤不冤?

网友制作的《少年的你,如此美丽》与《嫌疑人X的现身》内容比对调色盘

甚至身为晋江文学城当年的王牌作者之一,玖月晞本人也有“融梗小天后”的外号,很多晋江老用户都有所耳闻。

在这里,要强调一下“抄袭”与“融梗”的不同。

抄袭在法律中,是一种严重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根据《图书期刊保护试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五条:文学作品引用非诗词类作品超过2500字或被引用作品的十分之一,即可定义为抄袭。

而融梗,则显得更加“高明”一些。指的是表面上虽然没有明显的文字复制粘贴,却在关键情节或人物设定上借用了他人精妙设计的梗。

比如小说《少年的你,如此美丽》就被指——

主角一明一暗的设定和“总有一天,我们会光明正大走在大街上”的台词,借鉴了《白夜行》;顶罪情节来自《嫌弃人X的献身》;“被逼接吻”的一幕,融梗日本电影《告白》等等。

虽然对作者本人而言,是灵感来源还是故意抄梗,自己心里肯定是有数的。

对于“创作受到影响”这一点,玖月晞自己也是承认的:“我一直以为成为经典的东西是可以拿来写的,这是我的误区”。


《少年的你》因为它被骂惨,冤不冤?


但旁观者们在“受影响算不算抄袭”

上,就见仁见智了。


当年因为玖月晞,晋江还发起过一场轰轰烈烈的讨论,很多作者都亲自下场掐得腥风血雨,最后以官方发帖修改抄袭判定规则而告终。

《少年的你》因为它被骂惨,冤不冤?

《少年的你》因为它被骂惨,冤不冤?

这在批评者眼中,这成了“晋江包庇玖月晞”的铁证。多位对处理结果不满的作者怒而封笔,著名写手丁墨还在微博上怒怼:

“一个文核心梗就那么多,哪个凭真本事写文的人不清楚?融梗抄梗的情况,法律不一定判,但我坚决抵制。”


虽然《少年的你》的导演曾国祥在采访中明确表示过,自己“看过一遍之后,就没再碰那个书(原著)了”,电影里大部分桥段都是重新写的;

虽然电影里最有社会影响力的校园暴力元素,其实也和融梗没有关系。

但顶着“改编争议作品”名号的《少年的你》,还是被一片抵制。今年六月份突然宣布撤档时,就有人因此叫好;


《少年的你》因为它被骂惨,冤不冤?

而豆瓣的一星差评原因,更是罕见地和演技、电影本身的逻辑情节没有关系,都纷纷指向了“融梗”。

《少年的你》因为它被骂惨,冤不冤?

《少年的你》因为它被骂惨,冤不冤?

《少年的你》因为它被骂惨,冤不冤?

《少年的你》因为它被骂惨,冤不冤?

“融梗”小说有资格被拍成电影吗?

纵观中国观众反抄袭的历史,影视作品改编有侵权嫌疑的原著,并因此连坐挨骂的情况,也不是头一回了。

社交网络还没那么发达的年代,郭敬明和于正每出一部新片,“抄袭犯也能靠拍电影圈钱”的骂声便会随之而来;

而近两年最轰动的一次,当属2017年电视剧和电影版《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接连上映的时候。

《少年的你》因为它被骂惨,冤不冤?

在那之前,关于其原著小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涉嫌抄袭大风刮过的《桃花债》的指责,就已经在网络上发酵很久了,到处都是调色盘和逐字逐句的抄袭证据。

而上映后,不管是作者唐七本人,还是每一位参演了影视作品的演员,都又一次受到了群嘲。

当时电影版《三生》的制片人委屈地表示,自己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的版权,“如果最后这个小说被证实为抄袭的话,其实我们出品方也是受害者。”

但鉴于锤原著小说的料实在太多,更因为电影质量和演技缺乏说服力,《三生》系列还是一直被钉在了耻辱柱上。

但这并不意味着,片子拍得好就不会被嘲了。

反而越是质量好的影视作品,在因为原著嫌疑被骂的时候,越让观众为之遗憾。

比如三生风波之后, @娱乐资本论就曾总结过当时涉嫌原著抄袭的IP,其中不乏很多口碑之作。

《少年的你》因为它被骂惨,冤不冤?

而闹得最凶的,当属著名作家匪我思存发微博,手撕流潋紫的《甄嬛传》完全套用了自己小说《冷月如霜》的故事架构。

《少年的你》因为它被骂惨,冤不冤?


众所周知,电视剧《甄嬛传》无论是国民性、演员演技、还是捧角能力都没得说,唯一给人留下的把柄便是原著问题:

“明明能拍好的,为什么非要找她的小说翻拍呢?”


当时又恰好赶上流潋紫另一部作品《如懿传》开拍,看到周迅、辛芷蕾等一众实力派演员的名单,大家就更矛盾了。

有人认为版权责任分割,原著和影视作品应该分开看待;同时也有人觉得“你拍了就是纵容抄袭”、“帮作家数钱”。

从结果上看,一方面,抄袭的“黑点”似乎并未影响超级IP的改编和变现;


另一方面,从《甄嬛传》主演孙俪和陈建斌的微博下,至今都有“抄袭剧演员”的指责就能看出——

这些作品看似赢得了票房和口碑,可事实上却被永远地贴上了“抄袭剧”、“融梗片”的标签,不得翻身。

《少年的你》因为它被骂惨,冤不冤?

《少年的你》因为它被骂惨,冤不冤?

因此,“该不该批评出演‘问题作品’的明星”也成了讨论的热点。

有人翻出了职业明星经纪人@曾鹏宇,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抄袭风波时的发言:

“原著的争议网上已经有很多。如果艺人真的不知道,那只能说明团队没有做功课;如果知道了还接,那如今尴尬的局面也是逃不掉的。”

他还曾透露,当年玖月晞另外一部被指“融梗”的大IP《他知道风从哪里来》准备开拍时,制作团队本来是想找陈坤来饰演男主的。


陈坤本人看了剧本后也非常感兴趣,直到通过粉丝和查资料知道了作品有抄袭嫌疑,便果断拒绝了对方的高价邀约。

《少年的你》因为它被骂惨,冤不冤?

很多网友借此称赞陈坤爱护羽毛,从而反证很多演员在接戏时没有做好功课、分辨能力差,演完挨骂也是“活该”。

《少年的你》因为它被骂惨,冤不冤?

“裁判”的缺位


说起来,要求投资方和演员拒绝“抄袭小说”,当然不能只靠“明星的道德自律”,总得有些可信的证据。

但在法院判决书下来之前,任何有关“是否抄袭”的判定,又都只停留在了围观网友和读者的嘴里。


定性文学作品是否侵权,本就是件需要举证方付出无数精力和财力,都不一定能胜诉的事情。


比如被扒抄袭了200多本书的《锦绣未央》,在2016年11月被11位作家联名起诉。光是权利作品和侵权作品的网络版本和实体版本构成的对比证据,就有超过2000万字。

《少年的你》因为它被骂惨,冤不冤?

《锦绣未央》侵权案开庭时提交证据的现场画面

如此宏大的工作量,导致直到2019年5月,《锦绣未央》案才迎来了第一个结果,至今还有十多起案子待判。


更别提“融梗”,这个尚不存在于中国法律体系中的“罪状”,有多难判定了。


比如看完《少年的你》,有网友说自己只看过一遍《白夜行》就觉得像,但也有“东野圭吾十级学者”说自己没看出来;

《少年的你》因为它被骂惨,冤不冤?

《少年的你》片方@侯小强回应“融梗”争议时,附上的朋友圈截图

再比如,周冬雨和易烊千玺剃头那段情节。有人说也是抄东野圭吾,但也有人说是为了纪念片尾曲的创作者已故女星卢凯彤。

因为被质疑抄的都是情节桥段,而不是段落表述。

法律没有明确评判“融梗”的标准和尺度,也没有一个权威中立的第三方协调。

导致“鉴抄”这个事几乎靠的全是民间自发,“裁判”的角色也只能由每一个读者担任。

而当网友朴素的正义感喷薄而出,难免还掺杂着基于主观感受、私人喜好预设的立场,就造成类似的争议越来越多。

“觉得眼熟,有我喜欢的某某小说的既视感。”

“怎么我喜欢的明星演得就是抄袭剧,你的墙头演融梗剧就不该挨骂吗?”

前阵子,另外一部大热剧《陈情令》的原著小说作者墨香铜臭,就陷入了类似的“融梗”风波;

再往前,有人说《狮子王》融梗《哈姆雷特》“王子复仇记”的内核,《盗梦空间》融梗日本漫画家今敏的《红辣椒》;

甚至,还有帖子说《小欢喜》融梗韩剧《请回答1988》,理由是:“有角色天天思念过世的母亲,有角色被查出肿瘤,几个主角住在同一个街区/小区”等等。


《少年的你》因为它被骂惨,冤不冤?

类似争议的出现其实是种必然。

毕竟在裁判缺位的无奈现状下,对于“抄没抄”的判断,每个人的尺度都是不一样的。

甚至很多从业者的尺度会比非从业者大,因为他们亲身参与了创作过程,知道母命题就那么多,有时候撞梗也不是作者故意的。

尤其是如今网文规模常常是几百万字起步,所以很多人做调色盘对比的时候,就得先自己提炼两篇作品的精华,然后有了“强行鉴抄”的嫌疑。

比如,今天流传很广的这张图——

《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和《葫芦娃》都是“七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但能说《葫芦娃》的作者融梗格林兄弟吗?

《少年的你》因为它被骂惨,冤不冤?

这导致在对原创判定和保护都不完善的环境里,“融梗争论”中的正反两方注定是自说自话的。


原创作家的读者投诉无门,甚至东野圭吾还是个外国人。于是粉丝就算看着情节眼熟,也不知道谁能管。

只能去导演、明星、甚至是每一个为电影而流泪的普通观众微博底下泄愤:“你就是帮凶!”


《少年的你》因为它被骂惨,冤不冤?


但带着“周末找个乐子”的心态进电影院的观众更觉得自己无辜:“凭什么夸一两句电影就要挨骂?”

于是,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互相攻讦。


“我就想好好看个电影,结果出来一群圣母教育我说支持电影就是在纵容抄袭”、“支持你们维权,但我没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吧?”


《少年的你》因为它被骂惨,冤不冤?


“全民网警”的鉴融梗大战中,有出于正义感为原创者愤而不平的主动发声;

也有只输出情绪不讲道理,带着目的性一杆子打倒一群人的故意为之。

骂归骂,可谁都追问不了、也无人能够回答:“有着如此争议的作品们,究竟是如何顺利出版且红火多年的?”

只能任由情绪失焦之后,亲眼看着“抄袭”与“合理引用”中的灰色地带愈加深不见底,给钻空子之人的空间也愈加宽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