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天皇登基大典服飾歷經千年,傳承唐朝制度,近代才廢除冕服

日本天皇舉行盛大的登基大典,整個儀式按照日本傳統舉行,日本天皇身穿代表皇權的黃袍,而皇后則身穿十二單,參加儀式的皇室成員都身有日本傳統文化元素的服飾,那麼日本天皇登基大典上日本皇室成員身穿的傳統服飾都有哪些歷史的傳承呢?

日本天皇登基大典服飾歷經千年,傳承唐朝制度,近代才廢除冕服

日本平安時代天皇模仿唐朝皇帝穿著黃袍

在此次登基大典上,主角德仁天皇身穿的是一件黃袍,稱之為黃櫨染御袍。是奈良時代仿效唐代制度設公服之後,《養老律令·衣服令》規定的天皇上朝以及大小諸會最為隆重的服飾。

黃櫨染御袍目前是日本皇室最為高貴的服飾,只是天皇登基或者在宮中三殿祭祀祖先時才穿著。黃櫨染御袍出現在奈良時代全面引入大唐文化的背景下,所以服飾深受唐朝影響。日本史書也曾對黃櫨染御袍對有詳細記載,如《日本紀略》弘仁十一年二月載:

詔曰…其朕大小諸神事及季東奉幣諸陵,則用帛衣。正受朝則用袞冕十二章,朔日受朝日聽政,受蕃國使、奉幣及大小諸會,則用黃櫨染衣。

日本天皇登基大典服飾歷經千年,傳承唐朝制度,近代才廢除冕服

黃櫨染御袍

黃櫨染天皇專用色

黃櫨染御袍的顏色是赭黃與褐色之間的顏色,為黃櫨和蘇木染制而成。黃櫨染御袍在平安時代弘仁11年(820年)時,被嵯峨天皇規定為天皇才能穿的專有服飾。而這一服色制度亦是模仿唐朝的制度。

《讀通鑑論》就曾記載隋唐時期以黃袍為尊:“開皇元年,隋主服黃,定黃為上服之尊,建為永制。

在日本黃櫨染顏色是被賦予象徵“真晝太陽“,代表了天子就是太陽的意思,在日本神道教中的太陽神天照大御神是天皇祖先。所以日本服飾制度確定後頒佈了“禁色敕許“,將黃櫨染定位天皇專用顏色,任何人都不能使用。

日本天皇登基大典服飾歷經千年,傳承唐朝制度,近代才廢除冕服

黃櫨染御袍

由於受到唐朝公服制度的影響,日本朝廷也依照顏色來區分官員階級和身分地位,除天皇的黃櫨染,皇太子則專用的黃丹色,稱為黃丹袍。

除了最高等級的黃櫨染御袍,日本天皇亦有許多御袍以及在不同場合所穿的御直衣。在天皇登基大典前天皇在賢所大前儀上身穿的帛御袍就是其中一種。帛御袍是純白色的御衣,御衣用絲綢接縫而成。

日本天皇登基大典服飾歷經千年,傳承唐朝制度,近代才廢除冕服

曾經日本天皇登基所穿冕服

歷史上日本天皇登基穿冕服

日本天皇登基大典曾穿中日本天皇登基大典是天皇即位最為重要兩個儀式,是作為天子的象徵。歷史上天皇登基並非穿黃袍,而是穿冕服。唐開元二十年,日本天平四年(732年),聖武天皇在大極殿舉行元旦朝賀儀式,日本天皇第一次穿上了中國唐朝式樣的冕服,之後冕服在皇室重大儀式及皇位登基大典上都穿冕服。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脫亞入歐,去除中華文化,日本正式廢除登基大典身穿冕服規定,而是以黃櫨染御袍為最高禮服,在登基大典上使用。

日本天皇登基大典服飾歷經千年,傳承唐朝制度,近代才廢除冕服

皇后登基大典身穿數十斤重的衣服

在登基大典上皇后雅子身穿的平安時代傳承下來的皇后服飾十二單,梳著大垂髮造型。

這種禮服十二單是目前日本皇室女性成員最高等級的服飾,只是在登基大典或者結婚等重大儀式上穿著的服飾。十二單最早在日本平安時代(794年–1185年)確定為女性貴族正式服飾。

日本貴族女性以往服飾用“單"來計算件數,2件就是”二單”,而十二單就是指的12件衣服。十二單現在等級以花紋區別,每件顏色花紋都不同,層層相疊,從領釦、袖口、裙邊最能看出這種極富古典色彩美的變化。

日本天皇登基大典服飾歷經千年,傳承唐朝制度,近代才廢除冕服

十二單最早源於唐朝服飾

十二單最初的樣式其實是學習唐朝服飾,是唐代的女官服。在奈良時代引進唐衣的背景下最初發展,到遣唐使廢除時的平安時代中期,形成日本特有的十二單衣樣式。平安中後期,十二單成為宮廷或貴族女官、女侍的服飾,她們平時的正裝就是穿十二單衣。當時十二單衣上加裙帶、領巾,頭上再戴寶冠、髮釵就成為禮服

這一傳統一直到江戶時代前期都為貴族正式禮,江戶時代後期十二單借鑑庶民閒流行的大發髻,演變為現在日本皇室女性的高等級禮服。

日本天皇登基大典服飾歷經千年,傳承唐朝制度,近代才廢除冕服

十二單衣服包括了長袴、小袖、單衣、五衣、表衣、唐衣、裳、衵扇(彩繪並飾有金銀箔的木),而這些都是傳承自平安時代,日本的史書《大日本史·禮樂志》中就有詳細記載。

背子稱唐衣,袷衣無腰襴,形如半臂,用以加表衣上者。貴者用織文,賤者平絹。其色有紅白青綠二藍。其文有龜甲織文,施蝶丸、藤丸、菊丸等者;有畫泥繪形筥等者,各因品位用之。

十二單的穿著順序為內衣、白小袖、打袴;次加單衣、打衣、五衣、表著;再加唐衣、裳;以及下半身最裡層的褲裙。由於十二單裡外20多層、重達20公斤,穿著時需要一件一件小心穿戴,花費半小時左右才能穿好。

參考資料:《讀通鑑論》、《養老律令·衣服令》、《日本紀略》、《大日本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