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每一個問題少年,都是缺失父母的“孤兒”

周冬雨和易烊千璽主演的電影《少年的你》,最近掀起了一場視覺盛宴,從演技到劇情,從故事到感悟,《少年的你》包含著一個個少年的青春。

全程壓抑又淚點頻頻,每一位觀眾都是跟著陳念和小北在黑暗中掙扎,在壓迫中反抗,在苦境中堅持,直到仰望星空,看見一片光明。

《少年的你》不單單是一部電影,不僅僅是一場視覺盛宴,更是一次現實的揭露,它涵蓋著的不只是“校園霸凌”,更有著家庭父母對孩子的影響。

《少年的你》:每一個問題少年,都是缺失父母的“孤兒”

缺失父母的每一個少年,都有著不健全的人格

01 缺失父母的陳念,隱忍懦弱

影片中,周冬雨飾演的陳念是一個性格內向的學習優等生,伴隨著同班同學胡小蝶的死亡,恐怖的“霸凌”降落到了陳唸的頭上。

在面對魏萊等人的霸凌時,“考上大學去北京”成為了陳念能想到的唯一隱忍退讓的理由。在受到欺負、毆打、拍裸照這些欺凌之後,她依然還是那個“懦弱”的孩子,直到她將魏萊推下樓梯之後,似乎對她來說一切結束了。

《少年的你》:每一個問題少年,都是缺失父母的“孤兒”

《少年的你》陳念

陳唸的遭遇以及處理事情的方式之所以這樣讓人憐惜又嘆息,其實就是因為她是個“孤兒”,她沒有父親,母親卻是一個不務正業,賣假面膜還被追債常年不在家,名義上她有母親,實際上她就是個缺失父母的“孤兒”

母親不曾關心過她的學業。不曾過問過她的生活,任何時候都只是告訴她“孩子,再忍忍高考過後就好了,你就長大成人了,我們的日子也就好過了。”

母親有存在,但卻對陳唸的成長毫無幫助毫無指引,甚至是以一個“錯誤”“貶義”的方式存在,這也正是促使陳念成為了“懦弱孤兒”的原因,而這樣的隱忍懦弱,才讓她在遭受欺凌時一味隱忍,一味退讓,最終釀成悲劇的發生。

如果母親以身作則給陳念多些陪伴,在她的成長中多些瞭解,多些指引,或許她的性格就會有所改變,在所有的悲劇發生前,也許一切悲慘遭遇都可以在萌芽狀態結束。

缺失父母的陳念,是個隱忍懦弱的“孤兒”。

02 缺失父母的小北,處事極端

影片中的小北是個世界裡只有“打架”的小混混,父親跑了,母親也拋棄了他,13歲這個天真爛漫的年紀裡,他就開始了“打人”和“捱打”的生活,每天過著在刀口上舔血的日子。

缺失父母的小北,在成長的路上就是“無所事事”“打架鬥毆”的“小混混”,但他也渴望著家庭的溫暖。

《少年的你》:每一個問題少年,都是缺失父母的“孤兒”

《少年的你》小北

其中有個這樣的情節:小北帶陳念回家後說“你為什麼來我們家”,其實在他的內心一直渴望著媽媽回到他的身邊,渴望著幸福完整的家庭,所以他會把髒亂不堪的出租屋說成“我們家”。

缺失父母的小北,不僅是形式上的“孤兒”,更是精神上的“孤兒”,而這也是他在面對陳念被欺凌這件事選擇極端處理,想要用“打架”“殺人”“頂罪”試圖逃避黑暗。

缺失父母的小北,生活是滿目瘡痍的,而誤闖入的陳念,是他黑暗生活裡的一道白月光。

缺失父母的小北,是個處事極端的“孤兒”。

03 缺失父母的魏萊,人格殘缺

魏萊的父母都是高材生,家境優渥、學習成績優異的她,本應該是一個溫柔得體的大家閨秀。可表面乖巧懂事的她,私下卻是欺負同學的校園施暴者。

在同學自殺後被審問時,她不為所動,毫無悔改,冷酷淡漠的表情和態度,再一次證明了她人格的殘缺。

正是因為魏萊也是個缺失父母的“孤兒”,母親對警察說,我們家孩子不會暴力對待別人的,別人可能會,但魏萊不會,她和別的孩子不一樣。

我和他爸爸給她的都是最好的教育。 那個自殺的孩子或許是因為家庭教育不行、玻璃心,同學和她開幾句玩笑,就受不了跳樓自殺了。

《少年的你》:每一個問題少年,都是缺失父母的“孤兒”

《少年的你》魏萊

母親心態極端,遇事先把責任推到了別人身上,卻沒有想過親近自己的孩子卻瞭解真實的情況,採取正確的處事方式。

魏萊的父親,因為魏萊考試成績不理想,而選擇了跟孩子不說話的冷暴力方式。

雖然有父母的存在,但魏萊也是缺失父母的“孤兒”,滿足了物質需求,但卻從來不去進行人格教育,擁有這樣的父母家庭,她也是“孤兒”。

缺失父母的魏萊,是個人格殘缺的“孤兒”。

托爾斯泰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更是影響孩子成長和健全人格的終身老師,缺失父母的孩子,都會或多或少存在著人格缺陷的問題,

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副秘書長曹萍總結了三種對孩子“失陪”的父母

一是無奈型,因客觀條件不允許而無法陪伴兒童;

二是無知型,認為陪伴兒童不重要;

三是無悔無懼型,採取了錯誤的陪伴方式。

陳唸的父母是“無奈型”,小北的父母是“無知型”,而魏萊的父母是“無悔無懼型”,所以少年的他們都是缺失父母的“孤兒”

《少年的你》:每一個問題少年,都是缺失父母的“孤兒”

父母對孩子成長都有哪些影響

荷蘭教育家伯納德·李維胡德,在《孩子成長曆程——三個七年成就孩子的一生》一書中說到:“孩子對他周圍環境的感知越是無意識,這種感知滲透進靈魂的越多。”

《少年的你》:每一個問題少年,都是缺失父母的“孤兒”

爭吵的父母孩子

在成長的道路上,孩子本身對外界事物都是處於無意識的新鮮狀態,他們需要有人卻告訴他們如何辨別環境中存在的“是非善惡”,如何區分環境中的“真假偽善”。

父母則是引領他們去感知外界環境的第一人,也是為他們靈魂深處添加色彩的第一人。

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曾提出:兒童可以通過觀察、閱讀、聽他人講述來學習模仿人類的行為。

班杜拉做過這樣的一個實驗:波波玩偶實驗。

他找來72個3到6歲的孩子,把他們分成2組,各讓一個成人帶領,其中一組成人扮演攻擊型,另一組成人扮演溫和型。

攻擊型成人帶孩子來到一個放有很多波波玩偶的實驗室,他讓孩子站在一邊,然後自己用拳頭打玩偶的鼻子,腳踢,拿錘子敲打它的頭部等。伴隨著口中不斷辱罵玩偶“踢死它”,“慫包軟蛋”,同時,他會說玩偶很強勢,倒了就回來了。

另一個成人帶著一組孩子,來到另外一個同樣是玩偶的實驗室,而成人只是在一旁擺弄玩偶,並未去攻擊玩偶。

10分鐘後,兩組孩子都會被帶到了別的房間,房間裡有很多好玩的玩偶,但這些孩子被告知不能玩這些玩具,讓她們產生挫折感。

過了一會,所有的孩子被帶到最後一個實驗室,實驗室裡除了玩偶玩具還出現了攻擊性的玩具,比如錘子,標槍等,然後成人離開,留下孩子們在裡面20分鐘。

《少年的你》:每一個問題少年,都是缺失父母的“孤兒”

父母陪伴孩子

班杜拉在外面通過鏡子觀察發現:

觀察過暴力行為的孩子們,傾向於模仿他們看到的暴力行為,而未觀察過暴力行為的孩子們,攻擊性比較弱。

班杜拉由此得出結論:成人的暴力行為引導了孩子的暴力行為。

其實,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他們會從父母身上學習一言一行,父母身上所有的動作和行為,都會成為孩子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折射。

父母的人格是健全的,健康的,孩子才會有可能擁有健康健全的人格,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決定性作用。

容韜老師在《改變孩子從改變自己》這本書中講到自己的兒子原本是一個深度網癮少年,學習成績倒數第一,在學校數次參與打群架,曾兩次被學校勸退。

一開始,賈容韜對兒子又打又罵,甚至去學校鬧事,找學校麻煩,可兒子依然無動於衷,甚至在網吧徹夜不歸。

於是賈容韜義無反顧關掉了自己的企業,選擇全心陪伴孩子,從教育理念,到教育方式,他從自身開始進行改變,而不是一味要求孩子去如何如何。

看著父親脫胎換骨的改變,孩子慢慢被折服,最後成功戒掉了網癮,考上了重點大學。

賈容韜也跟每一個平凡的父母一樣,期望孩子應該是怎樣,可後來他意識到:沒有比家庭、比孩子的成長更為重要的事情。

《少年的你》:每一個問題少年,都是缺失父母的“孤兒”

母親陪伴孩子

他說:“由於自己的教育觀念陳舊落後,所以要改變;由於自己的德行不足以影響孩子,所以要改變;由於自身素質不能適應孩子成長之需要,所以要改變。”

諺語有云:“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

正是在父親的身上看到了改變的樣子,看到了改變的過程,也看到了改變的力量,在父親的薰陶下,孩子也開始接受改變,無論是從身體還是心理。

宋慶齡說:孩子們的性格和才能,歸根結蒂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別是母親的影響最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伴隨孩子一生的一面鏡子,父母的樣子和三觀很大程度上已經決定了孩子的未來。

《少年的你》:每一個問題少年,都是缺失父母的“孤兒”

如何避免孩子成為缺失父母的“孤兒”

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馬可連柯曾說: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每一步都需要父母到場,到場並不是允許父母對孩子的人生指手畫腳,而是用正確的價值觀去引導孩子成長。

《少年的你》:每一個問題少年,都是缺失父母的“孤兒”

孤獨的孩子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

“每個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的人格。”

父母存在讓孩子不是孤兒,但父母只養不教其實就等同於缺失,缺失父母的孩子都是“孤兒”。

巴金先生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孩子們變好或變壞和他們受到的教育有關,有句話叫‘先人為主’,所以父母是第一個老師,不能把一切推給學校。幫助孩子健康地成長,所謂培養、所謂教育,不過是這樣一句話。我們希望子女成龍,首先就要盡父母的職責。”

成長是個漫長的過程,避免孩子成為缺失父母的“孤兒”應該是父母應盡的首要職責。

避免孩子成為缺失父母的“孤兒”,首先父母應該清楚地瞭解孩子的內心,孩子的內心可以簡單歸結為“3A”

01 Appeal(訴求):

訴求指的是,父母應該聆聽孩子心中的訴求,而不是一味用“為你好”來約束綁架孩子的成長和自由。

《少年的你》:每一個問題少年,都是缺失父母的“孤兒”

母親跟孩子溝通

大多數父母只會站在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思想審視孩子的世界,覺得“你應該這樣做”,“這樣是為你好”,不顧及孩子的感受,不懂孩子,這樣的父母其實是缺失的,對於孩子來說很不利於他們成長。

瞭解孩子的內心,要從傾聽他們的訴求開始。

02 Accompany(陪伴):

陪伴指的是,父母應該給予孩子相應的陪伴,而不是提供物質保證就可以的。

父母要懂得,孩子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家庭和父母對他們的影響甚大,不要一味“物質積累”,而忘記“思想營養”

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副秘書長曹萍認為父母陪伴兒童的策略要講求安心,“把心安在孩子身上去陪伴他”;培養耐心,給孩子充分的時間去成長,恢復童心,“俯下身來體驗孩子的世界”

而這些都是陪伴,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極大的正向推動作用。

03 Approached(走近):

走近指的是,父母要走近孩子的內心,跟孩子平等交流,做孩子的朋友,用孩子的世界去了解孩子。

《少年的你》:每一個問題少年,都是缺失父母的“孤兒”

父母陪伴孩子

父母不要站在高角度去俯視孩子,而是要用平等的思維去交流,把對方當做自己的朋友,這樣孩子也容易自我肯定,內心堅定。

在瞭解到孩子內心之後,避免孩子成為缺失父母的“孤兒”,父母可以從三點來進行,簡稱“3L”

01 Listening(聆聽):

父母應該做個聆聽者,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去探視孩子的世界,然後找到正確的適合孩子的方式來引導孩子成長。

杜江霍思燕的兒子嗯哼,小小年紀就很暖心,他體貼有愛心,溫柔懂事其實都離不開杜江霍思燕的教育方式,杜江霍思燕並沒有把嗯哼當做孩子,而是當做朋友,在任何事情發生時,他們都會去聆聽嗯哼的看法,正確的予以鼓勵,錯誤的悉心引導。

這種聆聽方式,讓孩子有了自信,也有了正確的價值觀。

02 Leading(表率):

俞敏洪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從心開始,用心陪伴。

作為最好的老師,父母的樣子就是孩子的影子,父母也是孩子學習最多,接受最快的表率,所以,父母應該“先正己身”,而後“教導有方”。

《少年的你》:每一個問題少年,都是缺失父母的“孤兒”

幸福的一家人

做孩子最好的榜樣,做孩子最好的引路人。

03 Learning(學習):

姚晨在電影《找到你》中飾演一位媽媽,她曾說:

“該被感謝的應該是孩子,是他們帶給父母成長,讓我們體驗到那種無私付出的愛,讓我們內心更堅定,變得更勇敢和強大。”

所以,父母應該改變自己的守舊觀念,有時候學著成為孩子的“學生”,這個過程是走近孩童世界的過程,也是給孩子增加自信心和信念的過程。

汪園黔《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一書中提到,能夠保持良好夫妻關係的家庭,成員的身心健康指數更高,孩子也更加聰慧和優秀。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重要環境,“父母”是孩子成長的重要指引,在成長的道路上,別讓孩子成為缺失父母的“孤兒”!

能碼字,能追夢,治癒系90後女孩。用最暖的文字,治癒最孤獨的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