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張照片去想背後的溫度

從一場忙碌中回到家裡,已經是晚上十一點,內心深處的那些體驗只有親身經歷者才會明白。儘管龍主任對家鄉的每一個彎道和每一個坡的角度已經能夠熟記於胸,但是我們還是擔心車子的每一次顛簸,事故常常在猝不及防的瞬間發生,握在手中的方向盤,那是生命的盤子,必須時刻小心翼翼。三個人乘坐在同一輛車上,看見太多的車輛從我們身邊擦肩而過,太多的人奔馳在崎嶇的山路上,只因為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帶著一種複雜的心情,去到熟悉的地方,深藍的夜空中掛著幾顆耀眼的星星,望著天上的圓月,想起人間的一切,不禁觸景生情。不知天上宮闕,是否同人間一樣燈火通明。

剛剛準備睡去,看到龍主任分享的《好教育,應該讓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的發揮》。我們都在追求好教育,而浮躁的現實已經無法讓我們安心從教,疲於應對各種教育之外的事。表表限時,表表重要,卡卡對應。而我們教育人自身也開始在這樣的現實裡隨波逐流,忘記了教育人的初心。拿著高職稱的教師都躲在背後歇涼,誰還願意往前衝呢?教師是需要進行傳幫帶的行業,甚至需要師傅帶領才能越走越好。教育之路漫漫,教育在於教育別人時,還在教育我們自己。我們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學生不做的,自己首先要不做。挖掘學生潛能,是需要動一番腦筋的,是需要付出千百倍的努力。當我們隨時隨地學會反思,克服自身的惰性,就能夠體驗到教育的溫度。

從一張照片去想背後的溫度

當指尖劃到一張照片時,被同事們那種敬業的精神所感動,忍不住分享到咱們的工作群裡。雖然大家都在感慨當下,甚至有一種無奈的嘆息。但是,我們必須得為這樣的老師們點贊。我們要學會站在一線教師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他們是最辛苦的,他們承受的壓力是非同一般的。如果能在這樣極度緊張的工作壓力下,反而激發出內生動力,用心去耕耘我們的教育工作,是盤信教育的大幸。盤信教育的復興振興,需要一大群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奮鬥、特別能奉獻的好老師。盤信教育質量的提升,絕對不是教育行政部門搞幾個方案、開幾次會就可以提高的,需要一大群人默默地奉獻和付出。冰心說:“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豔!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是呀,每一個孩子的成功背後,除了有家庭的付出,還有無數老師的耕耘。

看著工作群裡的那張照片,我真的感動了,我希望老師們能夠把這樣的精神堅持下去。感動是人最真誠的情感。它,賦予人一種精神的歌頌,同時也體現了人最樸實無華的一面。一張照片能夠帶給我感動,能夠讓我體會到背後的故事,能夠讓我感受到教育的溫度。

正舟在《時光中細想未來》中說:“ 日子像一朵落在苗繡上的花,有針刺指尖的疼痛,那些期待和歡喜,走線時聆聽時光吞噬生命的聲音。轉過身去,才知道,青春歲月,早已植根記憶的深處,偶爾端詳,那份歡喜暗暗湧動在心裡,一切的一切只不過是塵世行走的相逢罷了。有時我恰恰覺得,我們應該相信自己的變化,相信無常和虛無的自己,直面和投身所有循環和變化的瞬間,細聽時光深處流淌的真實碰擊當下垂手可得文字書寫的美好境界。”讀這樣的文字,就是讀用生命書寫的詩歌,你可以讀出其中的感動,也能夠更好體驗到一個內心深處有情懷、有抱負、有理想的人的所思所悟。雖然,我們都處在江湖之遠,卻用最真實的想法去觸摸真正的人生。我離開了教學的一畝三分地,整日在瞎忙中混日子。正舟的選擇或許是對的,選擇一方土地深深紮根其中,學會細細耕耘,聽從內心就好,在時光中細想未來,未來就在腳下,心向大海,哪裡都是春天。

人走得太快了,容易把靈魂落下。正如我今天去松桃辦理業務時,遇到一位近古稀的苗族老前輩,他給我擺起他寫《血色苗疆》的故事,言語間流露出一種令人敬佩之情,憑著對抗戰老兵的情懷,不會電腦的他,一筆一畫地寫著那些真實的歷史故事,老人寫書必須要一本字典和一本詞典交替使用,停下筆時就去讀一讀書,只有一天寫到停筆收工時,才敢喝上一兩酒,每每寫到動人之處,會情不自禁地流下淚水。與老前輩坐在一起,大有相識恨晚之心,他把那些難忘的圖片翻閱給我看,還給我免費解說,彼此間留下了聯繫方式。他說:“可惜他身邊沒有樣書了,有的話一定會贈送兩本給我。”我想等他下一部書出版的時候,我一定會買一本來美美地讀一讀。

與老前輩相處的時間很短暫,我卻覺得很有意義。我常常對自己說:“用心用情的人,走到哪裡,運氣都不會太差。”一路走來,看到太多的起起落落,所有的人心都在時間的流逝中暴露無遺。只有文字的力量讓我感覺到生命無限,抓住那些感動的瞬間,去想想頭頂上的藍天和白雲。


吃完團圓飯,已經快天黑了,我們一家人坐在家門口,等待月亮緩緩地升起。月亮慢慢地升了起來,今晚的月亮是那麼的圓、大、亮啊!皎潔的月亮高高地掛在半空中,發出出柔美的光線。望著這輪月亮,我不禁想到一首膾炙人口的唐詩——《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我一邊賞月,一邊吃月餅。一家人永遠在一起,是多麼好啊。但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一家人總是要分開的呀。

人的成長是一個不斷分開和相聚的過程。為了求學,我們需要離開家,去到一陌生的地方求知識,提升個人能力。相聚能讓我們找到力量,感受到家的溫暖。“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希望下一個中秋節一家人又能團聚在一起。

孩子的生活經歷還十分簡單,只能從最直觀的生活感受中去體驗生活,親情是需要體驗的,幸福就是一種感覺,哪怕只是一次小小的相聚,我們也要告訴孩子,因為家的存在而讓我們倍感溫暖。“香九齡,能溫席”,對於長輩的孝敬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傳承,我們對父母的態度,或許就是孩子以後對我們的態度。想起那些不能回家的親人,心中自然會多一份牽掛和思念。孩子在漸漸長大的歲月裡,他會明白生活的不易和艱辛,只有用奮鬥作為底色,才可能實現人生的夢想。(滕建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