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已經out了,一種新型的“老漂”正慢慢形成,現實又無奈

早上七點,匆匆騎著小電動出現在學校門口是這樣一批兩鬢斑白的人,他們顯然不是孩子的父母。

下午四點,還是早上的那一批人,他們擁擠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熟練地在人群中鎖定孩子的身影,那一刻,臉上的焦急盡數化為欣喜。

晚上六點,小區花園裡,頭髮花白,皺紋遍佈的老人抱著咿呀學語的嬰兒慢慢的散步,身上還揹著裝有各種嬰兒用品的揹包。

他們來自不同的地區,說著不同的方言,為了幫助兒女帶孩子,從天南地北聚集到了一起,他們這群人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老漂族”。

大家常聽說,“北漂”“滬漂”辛苦不易。

“北漂”已經out了,一種新型的“老漂”正慢慢形成,現實又無奈

但“老漂”的苦澀又有誰懂?

前者只是物質和金錢上的困擾焦慮,後者卻是習慣和精神上的不適挫敗。

他們退休後拋棄了生活了半輩子的熟悉環境,背井離鄉,來到一座新的城市,或為照顧兒女,或為看護孫子,再次上崗。

但有人考慮過嗎?雖然他們和子孫生活在一起,共享天倫,但陌生的城市,不同的習慣,忙碌的看顧生活,他們的內心真的是快樂的嗎?

前幾日,看過這樣一則消息:

聊城的劉先生在城陽安家立業後,準備將母親接過去享享福,帶帶孫子,共享天倫之樂。開始母親還很開心,但隨著時間一長,母親漸漸變得悲觀,甚至有輕生的念頭。

城陽區人民醫院將其診斷為“輕度抑鬱”,劉先生十分不解,母親為什麼會得這樣的疾病?

“北漂”已經out了,一種新型的“老漂”正慢慢形成,現實又無奈

1、忽視老人情感世界,讓老人感受到精神上的孤獨與漂泊。

如果不幫兒女帶孩子,他們可能仍在原本熟悉的環境,和好姐妹們偶爾出個遊,和舞伴沒事跳跳廣場舞。

而他們來到這裡,陪伴他們的除了牙牙學語的孩子,就只剩下無邊的寂寞和孤寂,“老漂”更是一場精神的漂移。

2、忽視老人習慣的不適,語言不通,朋友全無

許多老人“拋家棄往”,千里迢迢的奔赴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城市,在這裡他們沒有親戚朋友,沒有娛樂活動,甚至會因為方言問題連一句說話的人都沒有。

每天就只有連軸轉的忙碌生活,和孤單的四面牆壁,但他們卻為了我們默默忍受,無悔付出。

“北漂”已經out了,一種新型的“老漂”正慢慢形成,現實又無奈

3、忽視老人的生活需求,牽掛老家,掛念老伴兒。

人到老年,本該頤養天年,卻遠離故土,這對於老人來說就已經足夠讓他們感覺到不安與焦慮,尤其是兩老人由於要看護不同的孩子而分開時,更會讓他們憂慮無奈。

那麼,作為子女,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1. 學會換位思考,雙方相互體諒

首先,子女要明白,照顧孩子並不是老人的義務,而是你自己必須履行的責任,要學會感恩。

不要一出問題就說是老人不注意,老人溺愛的,全是老人的問題,將自己高高掛起。將老人當成保姆,橫加指責。

他們不是保姆,如果不是愛你,誰會做著這樣一份沒有回報、盡心盡力還要時常被指責的工作呢?

老人也要體諒兒女有自己獨立的生活,不要摻和打擾他們的生活,保持著情感的交流,理性的獨立。

“北漂”已經out了,一種新型的“老漂”正慢慢形成,現實又無奈

2. 讓老人感受到子女的注意與愛

小李的父母因照顧姐姐和自己的孩子分居兩地,為了避免母親感到孤獨,小李教會母親使用智能手機,想念的時候可以視頻通話。

他們已經老了,卻因為我們再次忙碌,我們也應當學會感激,向他們表達自己的關心與愛,讓他們明白自己不是孤獨的,寂寞的。

時常與父母聊天,交流自己的想法,多陪陪父母,排解他們的消極情緒。

“北漂”已經out了,一種新型的“老漂”正慢慢形成,現實又無奈

​3、鼓勵父母有自己獨立的朋友圈

我們要認識到我們才是教育孩子的主體,在下班回家後,應當從父母手中接過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儘量給父母更多自由時間。

鼓勵父母多參加社區活動,認識不同的朋友,繼續保持他們曾經廣場舞,逛街的愛好。

讓他們可以找到同齡的能交談得上的朋友,不會自己孤身一人。

也許父母承受很多卻從不抱怨,也許父母會將所有委屈咽回肚裡,也許父母拼盡全力滿足你的要求,這些,不過是因為他們愛你。

千萬不要讓父母的晚年,變成真正精神的晚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