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第八章《上善若水》的祕密全解

道德經 第八章《上善若水》的秘密全解

道德經taoteching


上善若水




——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樣。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水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停留在眾人所厭惡的地方,所以很接近道。

居善地

——居處善於卑下

心善淵

——心思善於深沉

與善仁

——施與善於相愛

言善信

——言談善於檢證

政善治

——為政善於治理

事善能

——處事善於生效

動善時

——行動善於待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正因為不與萬物相爭,所以不會引來責怪。





以故事開頭先簡單理解下人們對水的理解

有一個故事解釋得比較貼切。一位商人因為被搭檔出賣,人財兩空,痛不欲生,於是想投湖自盡。碰巧遇到了在湖邊靜坐的一位智者,智者在聽完商人的遭遇後,將其帶回家中,令其從地窖取出一塊堅冰。商人雖不明所以,可還是照做了。

冰取出後,智者吩咐商人將冰砍開。於是,商人找到了斧頭,使勁向堅冰砍去,結果只在冰面上留下了一道痕跡。幾次嘗試後,商人累得氣喘吁吁,對這塊堅冰毫無辦法。智者沒有說話,將冰放到了鐵鍋中煮,隨著溫度的上升,冰塊慢慢融化了。於是智者問商人,你現在明白了嗎?商人面露難色,誠心請教。

智者語重心長地說: 我讓你體會的,其實是為人的六種寶貴品質。冰雖為水,卻比水堅硬百倍。越是在寒冷惡劣的環境下,越能體現出它的堅硬無比,這就是百折不撓。水也能化成氣,若在一定範圍內進行聚集,便可有強大的動力,這就是凝心聚力。水可以淨化萬物,無論世間環境如何,都敞開胸懷接納,這就是包容萬物。水看似柔弱,卻可滴水穿石,這就是以柔克剛。水可化為雲霧,可化作雨滴,能上能下,這就是能屈能伸。水為生命提供了源泉,卻不向萬物索取,這就是心地善良。這六種品質可以成就一個人,讓他擁有強大的精神力量,克服人生中的種種困難。

“上善若水”這個詞,最關鍵的地方就是“水”的智慧。水,是大自然裡最頑強,最智慧的存在。這就是生命的力量,更能激發一個人的無限潛力。當我們面對惡劣的環境時,百折不撓地堅持到底,既是一次艱苦的磨練,又是一次成功的積累。當我們想做成一件事的時候,就要把人才聚集到我們身邊,用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去完成我們想做的事情。遇到不公的待遇和不友好的行為時,我們可以心如止水般去看待事情,找出問題點,能屈能伸,以柔克剛。當別人犯了錯誤,我們可以選擇包容,被善待的人成了我們的朋友,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幫助我們,路越走越寬。 善良,是一個人的實力,不卑不亢,有原則有擔當,積極向上,誠信樂觀。

人無常在,心無常寬,上善若水,在乎人道之心境,即,心如止水。

處於眾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或者細微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水,無色無味,在方而法方,在圓而法圓,無所滯,它以百態存於自然界,於自然無所違也。

【上善若水:上善:至高。水:沒有生命體,清澈透明,與萬物無爭;卻能自然地由高處流往低處,也可以安靜自然地彙集於一處。上善若水:如水之善,自然之善,非用心之善。真善矣。】

道德經 第八章《上善若水》的秘密全解

道德經taoteching-上善若水


《百家悟水》




老子和孔子

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丘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歟?”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孔丘聞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老子點頭說:“汝可教也!汝可切記: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

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物也;以載則浮,以鑑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不捨晝夜,盈科後進,善待時也。

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汝此去後,應去驕氣於言表,除志欲於容貌。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於大街,誰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說完,告別老子,與南宮敬叔上車,依依不捨地向魯國駛去。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並對孔子有重大的影響。

孔子:“水有九德,是故君子逢水必觀。”

道德經 第八章《上善若水》的秘密全解

道德經taoteching


孔子認為,水具備九方面的特質,和君子很像,這些特質包括:

(1)德:流水孕育萬物而不妄為,這就像一個人的德行操守,是孕育個人成就之源;如果一個人的德行操守很高,就像水浩渺無垠,他能就成就為君子;否則就很貧乏,只是凡人或小人。

(2)義:水的流動雖然看起來曲曲折折,但其背後遵循著一定的規律,這就像人的行為看起來繽紛複雜,但其背後也蘊含著一定的價值觀。如果一個人的價值觀非常高尚、純正且一致,能堅持正義,它就像浩大的水一樣,澎湃磅礴,堪稱君子,否則,就像一灘泥水,反覆無常,或有始無終,就是小人。

(3)道:水浩浩蕩蕩,奔流不息,沒有窮盡,就像道一樣,時時刻刻,沒有停息,亙古不絕。君子也要明確萬事萬物背後的“道”,在自己的一言一行、每時每刻都踐行“道”,順勢而為。

(4)勇:澎湃的大水勢不可擋,雖遇百丈峽谷深淵也沒有絲毫恐懼,一往無前,奔流而下,即使撞出團團泡沫,也要朝著自己該去的地方奮勇向前,前仆後繼。這就像君子,為了踐行“道”、“義”,要勇於面對各種挑戰,勇往無前。

(5)法:水若注入某個容器、靜止了,水面非常平,這就像法,要公平、公正。君子也是這樣,對待不同的人和事,要保持“一碗水端平”,不能有偏頗。

(6)正:水注入了容器,就會填滿整個空間,不會留下一點兒空隙,就彷彿很正直。做人也要這樣,要踏踏實實,不能“馬馬虎虎”。

(7)察:水聚在一起浩浩蕩蕩,但水同時也柔弱細小,它會滲入每一個縫隙,無微不至,就彷彿明察秋毫。君子也要這樣,雖然能洞察大勢,但也要細緻入微。

(8)善化:任何東西放入水中清洗,都會變得潔淨如新,這說明水非常包容、善於教化、改變事物。君子也要像水,不僅自身要加強修為,追求道德操守與行為上的高尚純潔,也要善於影響他人、教化他人。

(9)志:水在流動過程中雖然會遇到各種地形的阻礙,卻總是能找到向東流淌的辦法,歷經百轉千回,始終堅定地向東流淌,就彷彿具有堅定而一致的意志。君子也要如此,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挑戰與問題,但是,一定要保持始終如一的堅定意志,並且找出辦法來,即使迂迴、曲折,也要實現自己的目標、志向。

綜上所述,孔子認為,水具備德、義、道、勇、法、正、察、善化、志等“九德”,堪稱君子的化身,所以,他每遇到大水,就駐足觀看。


《荀子·宥坐》載孔子觀水事——

“孔子觀於東流之水,子貢問曰:‘君子所見大水必觀焉,何也?’孔子對曰:“‘其不息,且遍與諸生而不為也。夫水似乎德,其流也則卑下,倨邑必循其理,此似義;浩浩乎無屈盡之期,此似道;流行赴百仞之嵠而不懼,此似勇;至量必平之,此似法;盛而不求概,此似正;綽約微達,此似察;發源必東,此似志;以出以入,萬物就以化潔,此似善化也。水之德有若此,是故君子見,必觀焉。’”

(大意:孔子觀賞東流之水.子貢向孔子發問說:“君子看見大水一定要觀賞,是為什麼?”孔子說:“流水浩大,普遍地施與各種生物而彷彿無為,好象德;它流動起來向著低下的地方,彎彎曲曲一定遵循流動的規律,好象義;它浩浩蕩蕩無窮盡,好象道;如果掘開堵塞使它通行,它回聲應和原來的聲響,奔赴百丈深谷也不怕,好象勇;注入量器時一定很平,好象法;它注滿量量器後不需要刮平,好象正;它溫軟地可以到達所有細微的地方,好象(明)察;各種東西在水裡出來進去,便鮮美潔淨,好象善於教化;它經歷萬千曲折也一定向東流去,好象志.所以君子看見大水一定要觀賞它.”




司馬遷

司馬遷在《史記》引用了“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這是人對水的不同狀態的應變選擇,如果河水清就洗我的帽纓,如果河水渾濁就洗我的腳。這並不是司馬遷的發明絕句,乃是春秋時的民歌,是平民的感物詠歎之歌。平民對水的態度,是積極進取的放歌。屈原聽過引用到他的作品中,後來又被司馬遷引用到《史記》中。



韓非子

而韓非子卻看到水的束縛和人的權力:君王如器,百姓如水,君王方則百姓方,君王圓則百姓圓。

權力大到皇帝,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那麼皇帝的一舉一動影響著平民的一切生活,所謂上行下效。



莊子

《莊子》雲:“水之積也不厚,則負大舟也無力。”水如果積蓄的不夠深,就沒有負載大船的力量。在庭堂的低窪處倒一杯水,那麼放一根小草便可當作船,而放上一個杯子就粘住不動了,這是因為水淺而船大的緣故。風聚積的力量不雄厚,則無力託負巨大的翅膀。所以鵬鳥高飛九萬里,那風就在它的下面,然後才乘著風力,揹負著青天無阻礙地飛往南海。

在莊子看來,水是潔淨的,是通透的,所以“君子之交淡如水”。孔子也以平民身份看待江山,認為平民思想者可以做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而君王們如果不警醒就會末日來臨,他呼籲“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有沒有似曾相識的熟悉感覺?原來到了唐朝李世民時,這句“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成了治世名言。



荀子

荀子很善於學習,也會指導別人學習,發出對水的感思“冰,水為之,而寒於水。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這是對水的多種形態的理解。



墨子

多才多藝的墨子走遍山河,發出“江河不惡小谷之滿已也,故能大。”“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鎰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孫武

最善戰的孫武也從水中悟出用兵之道,“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上善若水”果然是深不可測,諸子百家以720度旋轉跳水,壓出的水花各個都得了精彩高分,在時光中永恆生輝……



蘇轍

蘇轍《道德真經注》的解說如下:"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地也;空虛靜默,深不可測,善淵也;利澤萬物,施而不求報,善仁也;圓必旋,方戶折,塞必止,決必流,善信也;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也;遇物賦形,而不留於一,善能也;冬凝春冰,涸溢不失節,善時也。有善而不免於人非者,以其爭也。水唯不爭,故兼七善而無尤。"


道德經 第八章《上善若水》的秘密全解

道德經taoteching




易經裡的水(坎)

《序卦傳》說:“物不可以終過,故受之以

坎。”“坎”字從“土”從“欠”,欠即不足。以不足平衡大過,所以接下來是坎卦。卦體一個陽爻兩個陰爻,兩個陰爻為坤地,一個陽爻為乾天,乾天藏在坤地中而元氣充盈,化溼而生水,這叫做“天一生水”,所以坎卦的基本卦象是水。

習坎:有孚,維心亨。行有尚。

[經傳釋義]

坎卦的上下卦都是坎水。八純卦都上下一體,只有坎卦加一個“習”字。“習”字有兩層意思:一是練習,即“學而時習之”的“習”,指坎險難以涉越,必須嫻習諳練才行;一是重習,指上下卦都是坎,取重疊的意思。坎中一畫就是乾陽,乾陽剛正,象徵誠實而居中位,故說“有孚”。一個陽爻在中位,象徵心而元陽開通,故說“維心亨”。“心亨”也從乾卦的“元亨”而來。憑這而行險就誠孚而無不通達了,所以說“行有尚”。

《彖傳》曰:習坎:重險也。水流而不盈,行險而不失其信。“維心亨”,乃以剛中也。“行有尚”,往有功也。天險,不可升也;地險,山川丘陵也。王公設險以守其國,險之時用大矣哉!

“習坎”,習是重複的意思,坎指危險。危險不一,故說“重險”。“習”字從“羽”從“白”,註釋說鳥反覆飛翔。鳥反覆飛翔,能避開羅網的危險,所以坎卦說“習坎”,也取可以避開危險的意思。

坎水流淌不停,一邊流淌一邊前進,不見盈滿。水隨著月亮而盈虛,朝夕都有潮水,漲落有一定規律,從來不失時宜。二五兩爻以乾為體,都堅實而在中位。中象徵心,因為中實才“有孚”,也因為中實才亨通。心的亨通是由於剛中,中位有剛心中就泰然,心中泰然精神就旺盛,精神旺盛就可以一往無前,成就事功,這樣的行為是可嘉的。天下事處順境容易,處逆境難。孔子論仁,強調造次顛沛中的持守;《中庸》論道,推極到行於夷狄和患難。艱險的地方,沒有相當的見識和定力的人不敢去,而魯莽行動的人又極少成功。

八卦的品德美好而又多吉,只有坎卦象徵險難而多兇。人們都把危險看得可怕,而坎卦竟然運用危險。天以危險而成就它的高明,地以危險而成就它的博厚,國家以危險而成就它的強大,危險的用處很大。知道危險的用處,就可以知道坎卦的用處了。

以這一卦比擬人事,《彖傳》說“重險”,是為了說明危險不一。卦體上下虛而中間實,虛的是水,中間實的是土;同時虛處為凹陷,而中實為誠孚。什麼叫孚?就是以心相感通。人能以心相感通,他的心自然亨通,所謂“忠信可涉波濤”,就是這個道理。最初涉險的人,往往臨險而卻步,但是萬里的風帆,客商頻頻行走而不懼怕;千重絕壑,樵夫徒步攀登而忘記了危險,因為他們習慣了,也熟練了。坎卦加一個“習”字,正是為了勉勵人習慣和熟悉危險,而不要忽視它。

水的流動依時往來,從不違背時宜,這是它的信;水的運行注入河川,自然流通,這是它的功能。人都以為水性陰柔,卻不知道水有剛中的品德;正因為剛中,所以亨通。人如果執著於它的陰柔,一定會迂滯,這樣怎麼能亨通呢?又怎麼能行動呢?知道它的剛中,通過練習而涉越它,就會把大川看得和平地一樣而所向成功,就確實是可嘉可尚的了。

觀察天的懸邈高遠,它的危險不可攀登;觀察地上的深山大澤,它們的危險各自不同;觀察國家的雄關城防,它們的危險有必爭的道理。說危險可以用,但有時也不可用;不是危險不可用,而是要用得合乎時宜。所以不說危險的用大,而說“險之時用大矣哉”。

《象傳》曰:水洊(洊:jiàn 洊:再;一次又一次)至,習坎,君子以常德行,習教事。

坎為水,水性本來最平,可以作為平的準則,所以坎為通,為平,為中實的誠信。洊,重襲的意思。就雷說洊,是因為聲音相續;就水說洊,是因為水流相續。常指終始如一,習指一再不止。君子效法水的洊而日日更新自己的品德,效法坎的習而不厭倦教導,使品德有恆不變,教導因為練習而不停止。內卦三爻為自己,用來修養自己;外卦三爻為他人,用來教導他人。修明已成的方面,勉勵未成的方面,君子平定險難的功用就在這裡。

老子道德經裡,除了《第八章》以水比喻之外還有《三十二章》、《三十六章》、《六十一章》、《六十六章》、《七十八章》。不過,水只是"幾於道",並不是等於"道"。譬如,水總是居於卑下之地,亦即"處眾人之所惡";而"道"對萬物則是無所不容,既沒有高低之別,也沒有好惡的問題。

到這裡我們設想一下,我們現在是什麼水,潔淨的水,泥潭的水,地溝之水,河谷之水,大海之水等等,

希望我們從身體到心變成水,是什麼水因人而異,水可氣,可上,可下,可堅,可柔,可變,可深,可深,可治,可事,可時,可居,可靜,我們象水,也要用水,最後還是要從心,“心如止水”。為什麼要心如止水,怎麼能夠做到?是什麼原理可以做到?

可以關注下載,APP(道德經taotehching )查看老子體悟篇章,相信能夠幫到您。

我們每時每刻,不可能做到水的七善,做到水的特質,但是我們可以學習並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的實踐,相信我們會有所收穫。像孔子所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祝我們每天身心暢快!!!

道德經 第八章《上善若水》的秘密全解

道德經taoteching-上善若水手機桌面壁紙



上善若水-道德經taoteching

道德經taoteching 團隊

明道 整理

道德經 第八章《上善若水》的秘密全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