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柔可勝剛

你瞭解水嗎?你知道誰有七德嗎?
為什麼說真正的智慧是“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呢?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這是唐代詩人元稹非常著名的詩句,經歷過淵深廣闊的大海,別處的水再難以去吸引他;除了雲蒸霞蔚的巫山之雲,別處的雲都黯然失色,不足掛齒。

水,化身形於大地,融生命於萬物。
水,是一種非常特別的物質,是生命之源。

在老子看來,水是最合乎大道的。上善之人,就有水一樣的特徵。
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末世,老子超然世外,于山水間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潔淨與遼闊,也體味到了人生的真諦。
可以說,老子的生存智慧和哲學思想是自然水性相通的。

老子說: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於是很多人將老子哲學也稱為“水德”。

《道德經》中多處提到水
  • 如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 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 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林語堂解釋說,合於道體的人,好比水,水是善利萬物而卻又不會與物相爭。他樂於停留在大家所厭惡卑下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

在老子看來,水性具有三大高尚的品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而不與爭。

最完善的人格也應該具有這種心態與行為,不但做有利於眾人的事情而不與爭,而且還願意去眾人不願去的卑下的地方,願意做別人不願做的事情。

誰造福萬物,滋養萬物,盡其所能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功爭名爭利,這就是老子“善利萬物而不爭”的著名思想。

水利萬物而不爭,這是最為謙虛的美德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