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瓶頸引發的第0次世界大戰——三十年戰爭

小炒注:

以宗教之名,行利益之實。

三十年戰爭(1618年—1648年),是由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演變而成的一次大規模的歐洲國家混戰,也是歷史上第一次全歐洲大戰。

經濟瓶頸引發的第0次世界大戰——三十年戰爭

地理大發現100年之後,西歐經濟受制於供需疲軟,達到天花板,在技術革命和制度轉型之前,西歐這塊經濟蛋糕難以繼續增大。16世紀的宗教改革和宗教戰爭,使西歐告別千篇一律的中世紀封建統治,形成了不同的政治結構和經濟結構,直接後果就是西歐各國的不均衡發展。

經濟停滯和財富分配不均引發西歐各國爭奪利益,終於爆發三十年戰爭,這場戰爭是歐洲各國利益矛盾以及宗教糾紛激化的產物,名義上它是宗教戰爭的高潮,實質上宗教徹底成為戰爭的幌子,是一場最不純粹的宗教戰爭。

這場戰爭徹底改變了歐洲秩序,是西歐近代史的開端。

中國此時正是明亡清興時期,1618年努爾哈赤誓師伐明,1644年崇禎自縊,明朝滅亡。與三十年戰爭的時間基本吻合,十分巧合。

一、德意志五十年“冷戰”

與宗教改革一樣,三十年戰爭起始於德意志內亂,戰場也在德意志。我們先來看看德意志的情況。

1、政治勝利,而非宗教勝利

16世紀下半葉,當英法等國忙著處理國內的宗教戰爭時,德意志並沒有捲入其中。1555年《奧格斯堡條約》,在德意志天主教和路德教之間換來了來之不易的停戰,一直持續到1618年。

《奧格斯堡條約》的指導原則是“諸侯決定領土範圍內的宗教信仰”,天主教諸侯可以將天主教教義強加到所有臣民身上,路德教諸侯也是如此。按照宗教的不同,德意志分成了南北兩部分:南部天主教,北部路德教,從此德意志不再可能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

經濟瓶頸引發的第0次世界大戰——三十年戰爭

紫色是路德教,灰色是天主教

但是,與英格蘭、蘇格蘭和尼德蘭的宗教戰爭結局不同,《奧格斯堡條約》是宗教妥協,而不是政治妥協。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它是諸侯為鞏固自身權利的維穩措施,對整個德意志和單個諸侯國的政治體制沒有造成影響。所以,這個條約談不上是路德教的勝利,而是諸侯的勝利。

與加爾文教奮力向天主教和封建傳統發起猛烈攻擊不同,路德教“自甘墮落”地倒向諸侯懷抱,喪失活力。諸侯們選擇天主教或路德教,根本就與信仰本身無關,而是取決於眼前的利益。

在這一點上,《奧格斯堡條約》與法國的《南特赦令》比較相似,都是政治戰勝了宗教。國家認可新教,是封建統治者出於政治和穩定考慮的權宜之計,而非接受新教思想。

2、冷戰

無論過去還是現在,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命運取決於與周圍陌生人之間的合作,而這些陌生人的思想如此不同,卻又如此地近在咫尺。這是一種極不穩定的狀態。

為了保持權力平衡和自身穩定,德意志境內的路德教諸侯與天主教諸侯結成聯盟體系,形成了新教聯盟和天主教聯盟。無論在什麼時候,若是一名路德教諸侯皈依天主教,或是發生相反的情況,就需要動用外交手段和武力手段將影響控制在局部。由於雙方勢均力敵,都十分害怕進行決戰,但這種危險的平衡究竟能持續多久,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諸侯的選擇。

經濟瓶頸引發的第0次世界大戰——三十年戰爭

而神聖羅馬帝國的皇權,則進一步“聯合國化”。在削弱哈布斯堡家族的皇權上,新教聯盟和天主教聯盟出奇地保持一致。帝國議會無法控制諸侯的內部事務,帝國議會只是將問題擺出來,卻難以就解決問題付出有效努力。隨著新教聯盟和天主教聯盟的對立,帝國議會基本形同虛設

這一切,與20世紀資本主義陣營與社會主義陣營的冷戰,何其相似。

當冷戰以不可阻擋之勢愈演愈烈時,對於德意志而言,16世紀下半葉雖然是一段和平期,卻是一段漫長的經濟蕭條期。各諸侯國為了爭取主權權力,保持本國的發展,實行貿易保護主義,對外徵收名目繁多的雜稅,嚴重阻礙了商品的流通。新教聯盟與天主教聯盟的冷戰,基本切斷了帝國境內的南北貿易,因此,曾貴為西歐首富的奧格斯堡富格爾家族逐漸失去財富,曾主導波羅的海和北海貿易的漢薩同盟,在與英國、尼德蘭的競爭中,實在是力不從心,趨於消散。

經濟瓶頸引發的第0次世界大戰——三十年戰爭

漢薩同盟的貿易商路

伴隨著這種經濟衰退和政治停滯,諸侯們對現狀愈加不滿,諸侯間的僵持狀態時刻都有被打破的可能。

二、西歐的不均衡發展

1、西歐經濟停滯

地理大發現帶來了西歐的跨越式發展,以商人為核心的商業革命如火如荼地進行,商品產出與日俱增,向世界分銷著比以往多得多的商品,世界商品也源源不斷地湧向西歐。16世紀金銀的大量發現,人們的購買力得到增強,很好滿足了經濟發展對貨幣的需求。人口增長,基本彌補了200年前黑死病造成的巨大損失。

因此,對於西歐而言,16世紀是一個欣欣向榮的世紀

然而,我們不能誇大地理大發現的作用。它使西歐告別了為生存而苦苦掙扎的窮困潦倒時期,但遠談不上富裕的小康社會,與他們嚮往的中國、中東尚有差距。這主要是兩方面:

(1)生產技術的低下。西歐農業依然採用原始的耕種方式,工商業依靠手工,交通運輸艱難而緩慢地發展著,與14世紀相差無幾。因此,它沒有足夠的技術來滿足需求,更不要說富足的生活,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主要是購買一些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如香料、紡織品。

(2)制度的落後。與亞洲各國一樣,西歐還停留在封建統治階段,這就使得地理大發現帶來的財富大多流向了上層階級,財富幾乎沒有得到分配。國王和封建貴族佔有鉅額財富,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底層無產者還在勉強度日。商業發展使社會的流動性得到增強,而封建等級制、富人與窮人的分化也愈演愈烈,人民的購買力難以得到提升。

總而言之,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不同步不可避免地發生著,由此導致供給和需求的同時疲軟,促成了經濟發展的瓶頸。地理大發現對西歐經濟的推動,已經是強弩之末。此後的西歐,將主要解決技術升級和制度轉型的歷史任務,從而開啟下一波增長。這就便是西歐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的歷史依據。

當地理大發現帶來的經濟紅利在16世紀釋放完畢後,進入17世紀,西歐的經濟潛力耗盡,國內矛盾開始爆發。最明顯的特徵就是通貨膨脹和人口不再增長

據統計,16世紀-17世紀中葉,西班牙帶回來的金銀達到1.8萬噸,是西歐本土產量的3倍,16世紀末西班牙掌控的金銀佔全世界85%,這還不包括走私的數據。簡直是觸目驚心。整個16世紀,西歐的物價幾乎都上漲了3到4倍。

經濟發展帶來的物價上漲是不可避免的,這種上漲雖然不利於土地貴族和下層平民,但有利於資產階級。社會生產力的釋放也在同步進行,供需兩旺

。因此,16世紀的通貨膨脹,被西方歷史學家美其名曰“價格革命”。

物價上漲本身不可怕,但可怕的是,當經濟停滯和國家總體財富難以增長時,物價仍在上漲。這就是滯脹。從16世紀末開始,農業開始出現歉收,以紡織業為代表的手工製造業達到生產力的天花板,以農民為主體的消費者仍然是自給自足,無力購買更多的商品。社會財富凝固了。

然而,金銀依然在湧入,16世紀末17世紀初,是美洲金銀開採的最高峰。商品數量不變的情況下,貨幣增多,這就是惡性通脹。典型例子就是,這期間的法國小麥價格猛漲3倍。

經濟瓶頸引發的第0次世界大戰——三十年戰爭

人口也在16世紀末停止了增長。在17世紀上半葉,拋開三十年戰爭的德意志不算,西班牙人口減少25%,法國減少了10-15%,威尼斯減少30%,那不勒斯減少一半,只有作為人口小國的英國和尼德蘭有一定增長。總體而言,西歐人口這期間不僅沒有增長,反而出現下降。除了瘟疫的影響,根本原因就出在社會生產力不足,商品供不應求,養活不了那麼多人口。

2、西歐的不均衡發展

經濟瓶頸引發的第0次世界大戰——三十年戰爭

德意志與西班牙都由哈布斯堡家族統治

在16世紀末17世紀初,英國是最為工業化的社會,對內大力發展紡織業,對外搶奪西班牙的殖民地,加爾文教佔據主導地位,國家朝著資本主義的方向快速發展。尼德蘭是最為商業化的社會,以中間商的角色大力發展貿易,在取得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和加爾文教國教的地位後,開始打造覆蓋全球的貿易王國。

在法國,加爾文教在宗教戰爭中未能取得成功,法國朝著君主專制前進。法國依靠西歐最多的人口和重商主義國策,資本主義雖然不如英國和尼德蘭活躍,但國家凝聚力和政治效率不斷增強。法國就像是一個實行西化改革的封建國家,類似於清朝的洋務運動時期。

西班牙在封建統治中不斷衰落,無心發展本國資本主義,加爾文教也未能造成影響,16世紀末失去無敵艦隊和尼德蘭後,國家經濟實力一蹶不振。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依然有著逐鹿群雄的實力。從某方面講,英國和尼德蘭的崛起,實際上是搶奪西班牙的蛋糕。

意大利成為沒落貴族。隨著經濟中心從地中海轉移至大西洋,以及16世紀上半葉的意大利戰爭,分裂的意大利不斷沉淪,成為西歐的末流國家。

德意志在前面已講過,經濟衰退,政治分裂,德意志雖然名義上有統一的德皇,但實權都在諸侯國手裡。與意大利一樣,德意志是一個地理名稱,而不是政治實體。

經濟瓶頸引發的第0次世界大戰——三十年戰爭

西歐各國這種經濟政治不平衡的發展,疊加經濟整體的不景氣,他們便展開了激烈的利益爭奪。通俗來講,就是蛋糕做不大了,那就搶著多分點了。這與一戰、二戰的爆發沒什麼本質不同。

三、冷戰結束,三十年的世界大戰

蘇聯的解體,解除了20世紀冷戰升級成熱戰的可能性。但德意志的新教聯盟和天主教聯盟,始終處於僵持狀態,直到1618年,一方採取了單邊行動,引爆衝突,爆發三十年大戰。

經濟瓶頸引發的第0次世界大戰——三十年戰爭

1、戰爭流水賬

戰爭起源於波西米亞王位爭奪戰。波西米亞今屬捷克、斯洛伐克境內,1526年由哈布斯堡家族擔任國王,併入神聖羅馬帝國境內。波西米亞信仰路德教。

1617年,斐迪南二世繼承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和波西米亞國王。他一改以往的宗教寬容政策,企圖在波西米亞恢復天主教統治地位,導致波西米亞的叛亂。1618年,波西米亞貴族將皇帝的兩位欽差從王宮的窗戶扔出去,史稱“拋出窗外事件”,成為三十年戰陣的導火索。1619年,波西米亞選舉了新教的普法爾茨選帝侯腓特烈五世為國王。

經濟瓶頸引發的第0次世界大戰——三十年戰爭

為奪回王位,斐迪南二世準備粉碎波西米亞叛軍,一場大戰在所難免。1620年,皇帝聯軍在白山戰役輕鬆擊敗波西米亞。1622年,叛亂平息,普法爾茨的領地被瓜分殆盡。值得一提的是,皇帝聯軍裡還有新教聯盟的薩克森,可見,宗教多麼空洞。

經濟瓶頸引發的第0次世界大戰——三十年戰爭

新教聯盟裡,一下子損失了兩個最重要的領地,實力平衡被徹底打破。

丹麥國王的一部分領地在德意志北部,英國、法國、荷蘭擔憂哈布斯堡坐大。1625年,在各方支持下,丹麥以保護新教的名義,出兵德意志。丹麥最初節節獲勝,但是1628年斐迪南二世花大價錢收買了華倫斯坦的僱傭軍,在沃加斯特戰役擊敗丹麥,佔領了丹麥大部分,天主教聯盟勢力擴展到了波羅的海地區。

經濟瓶頸引發的第0次世界大戰——三十年戰爭

到目前為止,皇帝斐迪南二世是最大受益者,他廢除《奧格斯堡條約》、頒佈《返還赦令》,宣佈加爾文教不受保護,要求路德教退還以前沒收的所有教會土地。開始構想將帝國打造成一個信奉天主教的統一國家。

這個時候,瑞典感受到了強烈威脅,害怕一個統一的德意志會嚴重削弱自己在波羅的海的優勢地位。1630年,法國出錢,瑞典出兵,以保護新教為由,國王古斯塔夫阿道夫率領4萬兵馬登陸德意志。1631年,在布萊登菲爾德會戰消滅了斐迪南的軍隊,這一戰是三十年戰爭最具決定性的戰役,被稱為“改變世界之戰”。

它不僅摧毀了天主教之前的所得,還一路南下,攻佔了奧格斯堡和慕尼黑。1632年,華倫斯坦率領2萬帝國軍隊與瑞典爆發呂岑會戰的大決戰,瑞典再度獲勝,但是國王陣亡。1634年,斐迪南二世殺掉功高蓋主的華倫斯坦,聯合西班牙哈布斯堡的軍隊,於納德林根會戰大敗元氣大傷的瑞典,迫使瑞典退出戰爭。

經濟瓶頸引發的第0次世界大戰——三十年戰爭

丹麥和瑞典失敗後,躲在幕後的法國再也坐不住了。1635年,法國直接出兵德意志和西班牙,協同瑞典共抗哈布斯堡王朝,將戰爭的規模和破壞性推到頂點。

1636年,西班牙和德意志兩路夾擊法國,一度逼近巴黎,最終被法國所破。隨後,法國一路勢如破竹,將西班牙的陸軍、海軍打得落花流水,德意志的幕後大佬歇菜。然後,法國和瑞典多次擊敗德意志軍隊,1648年法瑞聯軍在楚斯馬斯豪森會戰中徹底擊敗了帝國軍隊。

經濟瓶頸引發的第0次世界大戰——三十年戰爭

持續三十的戰爭最終以德意志哈布斯堡的失敗告終,哈布斯堡家族將德意志打造成統一國家的希望永遠破滅了。

2、德意志的一地雞毛

1648年,相比1618年,德意志的人口從2000萬降至1300萬,直接減少了700萬!在20世紀以前,歐洲從來沒有任何一場戰爭造成如此大規模的屠殺!從傷亡比率來看,可謂空前絕後!直到100年後,德意志才恢復到1618年的人口水平。

有人做過民意調查,在很多現代德國人的心中,三十年戰爭是本國最大的災難,排在二戰和黑死病之前。

經濟瓶頸引發的第0次世界大戰——三十年戰爭

由於城鎮是主要的戰鬥目標,德意志的城市商業基本被摧毀。一夜回到解放前,德意志的經濟發展又退回到中世紀的農業時代。

戰爭結束後,在法國主導下,雙方簽訂了《威斯特伐利亞條約》,重申了《奧格斯堡條約》中的“教隨國定”原則,還承認了加爾文教的合法性。規定諸侯國有外交自主權,皇帝無權決定諸侯國的軍事和財稅事宜。這就好像法國在對德皇說:“我保你榮華富貴,你就好好在完全屬於你自己的領地上過你的安分日子,至於其他的地方就讓他們獨立吧。”

德意志的皇帝徹底“聯合國化”,諸侯國基本成為主權國家,德意志更加分裂。

經濟瓶頸引發的第0次世界大戰——三十年戰爭


3、國際勢力重新分配

《威斯特伐利亞條約》承認了荷蘭和瑞士的獨立,連名義上也不屬於德意志了。

法國吞併德意志的阿爾薩斯(還記得普法戰爭、一戰法德為了爭奪阿爾薩斯和洛林麼?)。巴伐利亞倒向法國,幾乎成為法國的附屬國。

瑞典吞併北部波羅的海沿海地區,開始崛起為強國,直到與彼得大帝的北方戰爭。

德意志內部的新教邦國勃蘭登堡,在戰爭中擴大了地盤並強大起來,這就是普魯士王國的前身。奧地利依然是德皇哈布斯堡家族的領地。勃蘭登堡和奧地利成為德意志最強大的兩個邦國,德意志諸侯國的力量對比開始懸殊起來,武力統一開始成為可能。

作為戰敗國的西班牙徹底衰落。海軍全軍覆沒,徹底失去尼德蘭這個錢袋子,疊加美洲金銀產量的大幅下滑,淪為二流國家。

法國取代西班牙開始成為西歐大陸的霸主,直到19世紀的普法戰爭。

經濟瓶頸引發的第0次世界大戰——三十年戰爭

至此與今天大致相當的歐洲版圖出現了。奧地利後來成為獨立國家;德意志尼德蘭地區除了荷蘭還獨立出了比利時和盧森堡;其餘的德意志各邦國在後來普魯士的領導下統一成了德國,還收回了瑞典佔領的北部沿海地區。

經濟瓶頸引發的第0次世界大戰——三十年戰爭

小結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的簽訂,即是西歐國際秩序的轉折點,也是宗教改革的轉折點。一方面,繼意大利後,西班牙和德意志也衰落,法國、英國和荷蘭崛起,主導歐洲秩序。另一方面,加爾文教成為德意志合法宗教,但1648年之後未能取得新的進展,加爾文教主導的宗教改革進入尾聲,發生宗教戰爭的英法荷三國,此後的國家發展鮮有宗教的影響。

這一切的改變,歸根結底是地理大發現的作用,地理大發現在各國的不同影響,造就了國家實力的不同結果。當地理大發現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後,西歐經濟面臨停滯,進入經濟換擋時期,國家實力的對比,也在這個時候完全顯現出來。而沒有了經濟基礎的支撐,思想領域的宗教活動告別活躍。

萬物無常新,一個國家在不改變的情況下,不可能持續獲得發展,舊制度下的商業活動總會有個盡頭。戰爭可以轉移矛盾、緩解矛盾,但不可能解決矛盾。停滯意味著轉型和變革,而這歸根結底無非技術和制度兩方面。


金融男,以經濟和人性來分析歷史,力求深度和理性。小炒出品,必屬精品!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拿破崙小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