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營商環境重在“改革先行”

10月24日,世界銀行發佈《全球營商環境報告2020》,中國營商環境在190個經濟體中排名第31位,較去年提升15位。10月25日,財政部和參評城市北京、上海兩地有關負責人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就相關情況回答記者提問。

中國營商環境排名提升,這是值得可喜可賀的事情,說明隨著改革力度的不斷加大,我國營商環境得到持續優化。財政部副部長餘蔚平對此評價說:佳績來自我國近年來對標國際先進經驗、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的不懈努力。他同時表示:“2019年,優化營商環境的改革力度更大、精準度更高、節奏更快。”

營商環境,是指市場主體在准入、生產經營、退出等過程中涉及的政務環境、市場、法治、人文等有關外部因素和條件的總和。為何要下大力氣開展“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原因在於經過多年的實踐,營商環境中逐漸暴露出兩大問題:其一,是營商環境尚不和諧完美,尤其是存在不匹配、不順暢、不和諧等問題,嚴重製約了市場活力的激發。其二,是一些老大難問題仍在阻礙營商環境的透明和流暢。比如,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效率低等問題仍然存在,不少行政部門以“管理者自居”,把辦事和服務看做是權力的“施捨”,主動服務意識欠缺,安於現狀,不思進取,效率不高。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世行評價的兩個樣本城市之一,北京和上海的經驗可圈可點。比如,北京大力度推進優化營商環境改革,兩年共有88項改革被世行採納。像北京開辦企業率先推行“一站式服務”,實現“一窗辦理,一次填報”,激發了市場活力,僅今年1至8月份,北京新設市場主體同比增長4.3%。上海近年來充分發揮自貿試驗區在深化營商環境改革方面的先行先試作用,推動全市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如,推出投資建設審批事項“四個集中一次辦成”改革,企業辦理建築許可審批時間和環節大幅縮減。6年來,上海自貿區在投資、貿易、金融、事中事後監管和“證照分離”改革領域探索形成300多項可複製、可推廣經驗。

實踐證明,優化營商環境重在“改革先行”,重在轉變觀念,針對營商環境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祭出重大改革舉措,有效解決制約營商環境和諧發展的各種條條框框、溝溝坎坎問題,通過減少阻力,強化服務,提升效率,增強了營商環境的國際競爭力。比如,餘蔚平就明確表示:京滬兩市政府對標國際先進經驗、對接國際通行規則,制定專項改革任務臺賬,按時保質地完成了百餘項改革舉措,在推動工程建設項目全流程審批制度改革、完善保護中小投資者監管制度等體制機制改革方面實現了重大突破,進一步增強了我國營商環境的國際競爭力。

優化營商環境不是空喊口號,不是小打小鬧的“一招鮮”,而是需要以“改革先行”的精神,真抓實幹,紮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大棋局”。優化營商環境,必須破除影響營商環境的各種因素和障礙,打通營商環境中的各種通道,才能積攢市場人氣,激發市場活力,也才能促使中國市場與國際市場儘快接軌,讓中國經濟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競爭力。反之,營商環境裡問題多多,讓辦事者感到這不順、那不順,整日焦頭爛額,疲於應付,顯然難以做到心無旁騖幹事業。所以,筆者希望各地積極學習借鑑北京和上海的先進經驗,轉變觀念,改進作風,深化改革,把優化營商環境的工作真正做實、做細、做出成效。

唐衛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