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刊文章:俄欧陷入长期“冷和平”状态

日本《外交》双月刊9/10月号发表题为《俄罗斯与欧洲的“冷和平”——乌克兰危机后的俄罗斯势力版图》的文章,作者为东京大学特聘助教小泉悠。文章称,彼此需要但又由于地缘政治上的处境和政治体制相异,无法摆脱紧张关系的所谓“冷和平”似乎正在成为欧洲的“新常态”。

文章称,在使用俄语的言论空间,“西方”依然是一个高频词汇,而且与曾经的“西方”几乎是同样的意思,也就是继续作为指代美国及其同盟国的词汇。在现代俄语中,“西方”已经在冷战期间被赋予“敌意”,这种语气至今挥之不去。

“西方”不把俄提议当回事儿

文章称,2000年上台的普京一开始寻求与西方改善关系,尤其是对在阿富汗进行的反恐战争摆出了从未有过的积极合作姿态。但是从2005年开始,北约逐步将波罗的海三国收入囊中,这一影响的余波至今还能在乌克兰和格鲁吉亚看到,此外美国还提出了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计划。另一方面,梅德韦杰夫担任总统时期提出美俄联合导弹防御计划和意图取代北约的“新欧洲安全条约”,这些几乎并未被“西方”当回事儿。

“新西方”国家加固抗俄防线

文章称,“西方”当然不是铁板一块。比方说如果简单地把“西方”分成美国和欧洲两部分进行思考,那么俄罗斯的敌意和警惕性主要还是针对前者。

文章认为,俄罗斯和欧洲的关系涉及社会、经济等广泛领域,即便外交和安全领域危机四伏,却仍能保有一定程度的稳定。而缺少这种广泛性的美俄关系不得不以政治关系为主,所以也就更不稳定。

甚至欧洲也不是铁板一块。俄罗斯著名国际政治学者德米特里·特列宁就曾提到冷战后北约内部出现的温度差。也就是“柏林以西”的关注点已经转向阿富汗,而“柏林以东”依然介意俄罗斯的一举一动。

文章称,这种倾向在新加入“西方”的东欧国家、波罗的海三国、与俄罗斯接壤的北欧国家中表现得尤其显著。2014年起,这些国家就开始强化国防能力,早于特朗普政府要求他们提高国防预算的时间,其中波兰的表现尤其突出。一直以来维持中立的芬兰和瑞典也开始讨论加入北约的问题,联合军演也密集展开。而曾经的冷战前线德国却在近年快速淡化了军事警戒态势,兵力和装备的使用率都急剧下降,形成鲜明对照。

文章还说,西欧国家将在最前线对抗俄罗斯的重任甩给了在冷战后寻求安全保障而加入北约和欧盟的东欧、波罗的海国家。而且这些“新西方”国家为了让防线远离自己的国家,热衷于推动欧盟的“东方伙伴关系”计划和北约东扩,而这么做无疑又增加了他们与俄罗斯发生摩擦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那些西方的北约、欧盟成员国很多都在人口和面积上堪称大国,因而其军事力量的规模也更大。如果与这些国家发生冲突,北约将会实施集体防御,可能会演变为同美国的战争,所以俄罗斯在前苏联边境以外区域不得不采取以威慑为主的军事战略。

文章最后称,彼此需要但又由于地缘政治上的处境和政治体制相异,无法摆脱紧张关系的所谓“冷和平”似乎正在成为欧洲的“新常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