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刊文章:俄歐陷入長期“冷和平”狀態

日本《外交》雙月刊9/10月號發表題為《俄羅斯與歐洲的“冷和平”——烏克蘭危機後的俄羅斯勢力版圖》的文章,作者為東京大學特聘助教小泉悠。文章稱,彼此需要但又由於地緣政治上的處境和政治體制相異,無法擺脫緊張關係的所謂“冷和平”似乎正在成為歐洲的“新常態”。

文章稱,在使用俄語的言論空間,“西方”依然是一個高頻詞彙,而且與曾經的“西方”幾乎是同樣的意思,也就是繼續作為指代美國及其同盟國的詞彙。在現代俄語中,“西方”已經在冷戰期間被賦予“敵意”,這種語氣至今揮之不去。

“西方”不把俄提議當回事兒

文章稱,2000年上臺的普京一開始尋求與西方改善關係,尤其是對在阿富汗進行的反恐戰爭擺出了從未有過的積極合作姿態。但是從2005年開始,北約逐步將波羅的海三國收入囊中,這一影響的餘波至今還能在烏克蘭和格魯吉亞看到,此外美國還提出了在東歐部署導彈防禦系統的計劃。另一方面,梅德韋傑夫擔任總統時期提出美俄聯合導彈防禦計劃和意圖取代北約的“新歐洲安全條約”,這些幾乎並未被“西方”當回事兒。

“新西方”國家加固抗俄防線

文章稱,“西方”當然不是鐵板一塊。比方說如果簡單地把“西方”分成美國和歐洲兩部分進行思考,那麼俄羅斯的敵意和警惕性主要還是針對前者。

文章認為,俄羅斯和歐洲的關係涉及社會、經濟等廣泛領域,即便外交和安全領域危機四伏,卻仍能保有一定程度的穩定。而缺少這種廣泛性的美俄關係不得不以政治關係為主,所以也就更不穩定。

甚至歐洲也不是鐵板一塊。俄羅斯著名國際政治學者德米特里·特列寧就曾提到冷戰後北約內部出現的溫度差。也就是“柏林以西”的關注點已經轉向阿富汗,而“柏林以東”依然介意俄羅斯的一舉一動。

文章稱,這種傾向在新加入“西方”的東歐國家、波羅的海三國、與俄羅斯接壤的北歐國家中表現得尤其顯著。2014年起,這些國家就開始強化國防能力,早於特朗普政府要求他們提高國防預算的時間,其中波蘭的表現尤其突出。一直以來維持中立的芬蘭和瑞典也開始討論加入北約的問題,聯合軍演也密集展開。而曾經的冷戰前線德國卻在近年快速淡化了軍事警戒態勢,兵力和裝備的使用率都急劇下降,形成鮮明對照。

文章還說,西歐國家將在最前線對抗俄羅斯的重任甩給了在冷戰後尋求安全保障而加入北約和歐盟的東歐、波羅的海國家。而且這些“新西方”國家為了讓防線遠離自己的國家,熱衷於推動歐盟的“東方夥伴關係”計劃和北約東擴,而這麼做無疑又增加了他們與俄羅斯發生摩擦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那些西方的北約、歐盟成員國很多都在人口和麵積上堪稱大國,因而其軍事力量的規模也更大。如果與這些國家發生衝突,北約將會實施集體防禦,可能會演變為同美國的戰爭,所以俄羅斯在前蘇聯邊境以外區域不得不採取以威懾為主的軍事戰略。

文章最後稱,彼此需要但又由於地緣政治上的處境和政治體制相異,無法擺脫緊張關係的所謂“冷和平”似乎正在成為歐洲的“新常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