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兆旭体测受伤为何工作人员冷漠?CBA回应了 这一次官方直面问题

张兆旭体测受伤为何工作人员冷漠?CBA回应了 这一次官方直面问题

今年是张兆旭第二次被抽中参加体测。

他自己则调侃说,自己运气“好”到可以去买彩票了。

获悉Max再次“中奖”后,上海队专门为张兆旭进行了体测前的模拟特训。据上海队的训练师温泉介绍说,张兆旭这个夏天训练的特别努力,根据模拟的结果,通过训练应该是问题不大。

体测对于大个子球员来说挑战非常大,尤其是夺命17折和2分钟强度投篮这两项,而卧推、负重深蹲这两项和力量有关的测试是大个子相对强项。来北京之前,张兆旭感冒了,身体状态不太好,投篮稳定性下降。球队训练师温泉最担心的还是他的投篮。生怕在第一天就掉链子。毕竟去年国家队主力内线王哲林也是倒在投篮上。

第一天测试结束,张兆旭很争气,折返跑和强度投篮都完全没问题。测试结束后心情不错的Max甚至在场边和记者开起了玩笑。

第一天的结果让随行的训练师放心了。第二天的力量测试,如不出意外,张兆旭将顺利通过。

“根据我们的预估,他负重卧推可能需要做14个,结果他做到了16个,负重深蹲估计在30个左右,因为他训练当中做过30多个。”

没想到,意外恰恰在最稳妥的项目上发生了。

负重深蹲时,张兆旭突然大喊,“啊,我的腰”,之后便痛苦倒地。

张兆旭的腰伤发作了。经过现场简单的问诊治疗后,张兆旭被救护车送往了医院,初步诊断为腰部急性挫伤引发的旧伤复发。

这些年张兆旭一直在和他的腰伤做斗争。在随队打比赛周转大巴上,张兆旭一般都是躺在最后一排,为的就是保护自己腰。上个赛季张兆旭还一度因为腰伤复发缺席了常规赛。

这次被抽中体测,上海队为了保护张兆旭的腰,模拟测试中没敢给他上量,就是想把他最好的状态留在体测上。

千算万算,最后还是出了意外。

张兆旭体测受伤为何工作人员冷漠?CBA回应了 这一次官方直面问题

事发之后,场边各大媒体记者迅速将张兆旭受伤的视频发布于众。很快,此事就成为了当天的体育热点。

体测这项从诞生之日就备受争议的制度再次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和体测制度同样被吐槽的,还有现场突发意外之后的工作人员处置方式问题。

在观看了张兆旭受伤的现场视频之后,很多人把矛头对准了在一旁负责保护球员的工作人员,认为他们并没有第一时间上前询问张兆旭的伤势,而是“冷漠”地检查起了杠铃。

面对舆论的质疑,CBA公司在当天下午发声,反思了体测中频繁出现的问题,并且对张兆旭送上了祝福。随后这次体测的负责人潘祥也解释了当时工作人员为什么没有第一时间去照顾张兆旭,而是“冷漠”地检查起了杠铃。

潘祥觉得,这是外界对体测操作流程不了解而形成的一次误会。

“这个意外的发生确实有些猝不及防。当时张兆旭人是往前趴的,杠铃是掉在他身后的,我们第一反应是避免杠铃滑落下来,对运动员再造成伤害。”

如果回看视频,你也能发现,张兆旭倒地的瞬间杠铃是被甩到了身后,如果不及时检查,确实很有可能造成杠铃滚下来,给受伤的运动员以二次伤害。

体测的主要负责人潘祥是北体大的博导,和CBA以及WCBA合作多年,拥有非常丰富的体测经验。对于处理这种体测突发事故,他应该是现场最有经验的人。

就算我们以最坏的恶意去揣测潘祥,认为他自私,冷血,不关心运动员死活,就是想看看杠铃坏没坏,那如果器材损坏了,对他有什么影响?会有利益损失吗?几乎没有。顶多就是再换一副新的杠铃,他本人也不用负担任何经济上的损失。

几乎没有的利益关联,他为什么要在瞬时做出去“冷漠”检查杠铃的行为呢?

人以眴时最朴,意思是说人在意外发生时,瞬时反应最能体现本心。而对于一个专业人士来说,瞬时的本心就是他的经验体现。潘祥第一时间去防止二次意外发生,这是他的本能所在。

上海队在随后和CBA体测相关负责人沟通之后,也认同了“工作人员扶住杠铃,是为了避免造成二次伤害”这种解释。

至于网络上还有球迷质疑为什么不是第一时间将趴在地上的张兆旭扶起来,这则是一种运动医学常识,在没有确认伤势的情况下,是不能随意翻动他身体的。

当然了,在这次张兆旭体测受伤事件中CBA公司也有处置不当的地方。比如现场并没有安排专业的医生。对于这一点,联赛公司赛事运营部体测负责人方伟主动站出来检讨。“现场没有安排医生,确实是我们考虑不周到,工作中存在失误。我们在体测现场配备了保护人员,也有简单的医疗箱,但没想到运动员出现了这么大的伤病,这也是我们后续需要去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体测中有球员受伤,这是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的。但在意外发生之后,CBA联赛在面对舆情能及时站出来回应,并且直面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接受舆论批评,这让人看到了联赛处理类似事件时的进步。

面对问题时,有担当,不逃避。这才是一个正在走向成熟的职业联赛该有的态度。

当然,张兆旭体测受伤这件事也留给了我们的联赛管理者们许多思考。比如。我们到底还要不要进行体测?

张兆旭体测受伤为何工作人员冷漠?CBA回应了 这一次官方直面问题

我个人观点,CBA体测还没有到寿终正寝的那一刻。现阶段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球员仍然需要体测这把悬顶之剑鞭策球员休赛期不懈怠。换个角度来看,如今的CBA公司是股份制,不再是体制时代的一言堂,每一家俱乐部都有各自的话语权。如果体测真的是腐朽的,百害无一利的制度,相信不用球迷吐槽,在CBA股东会上就会被投票淘汰了。

体测可以存在,也有其自身的价值,只不过体测的形式和执行细则,是不是可以更科学化和人性化?

比如在体测抽签之前,是否先深入球队了解各队球员的伤病情况,避免被抽到的球员存在重大伤病隐患,再出现类似悲剧。

另外,体测的项目是不是可以做适当调整,结合球员和球队的意见,让体测变的更科学,更合理,更能够检验球员真实训练水平的目的。

这些又是另一个层面的思考。

问题是推动改革的契机,CBA已经启动了“2.0升级计划”,新的职业化进程背景下,体测是不是也应该与时俱进?

我们等待着联赛管理者们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