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儀是魏國人為秦國服務,俄國大帝是德國人,古人到底愛不愛國?

在今天,如果一個人,背叛自己的祖國,為異族服務,那絕對是非常可恥的一件事情,在中國,我們管這類人叫“漢奸”。但是,如果翻翻古代歷史,咱們會發現一個很奇怪的事情,古人的“愛國主義”似乎和今天不太一樣。

春秋戰國的時候,出現了大量為“外國”服務的例子,比如著名的張儀,他是魏國人,還是貴族後裔但當了秦相;還有廉頗,他不是著名的趙將嗎?但是後來也投奔魏國了;還有羋月,她是楚人,卻為秦國服務…….

此外,漢武帝臨終託孤的金日磾竟然是匈奴人,還是匈奴戰俘….

元朝滅亡的時候,大批漢族文臣,儒臣不願侍漢人王朝明朝,反而為已經滅亡的蒙元默哀…

張儀是魏國人為秦國服務,俄國大帝是德國人,古人到底愛不愛國?

蘇秦,張儀都沒有為本國服務

明朝吞併越南的時候,大批越南人為明朝服務,而後來藍山起義,越南本地豪族反明,這些為明朝服務的安南本地官吏,很多都寧死不降,痛罵黎利亂臣賊子,後被殺,這裡代表人物就是茶隆官守將琴彭,此人被俘後竟然痛斥黎利無君無父,最終被殺…

不僅中國有這情況,外國也有,最著名的就是備受俄羅斯人尊重的葉卡吉琳娜女皇,她不是俄國人,而是德國人,剛嫁過去的時候甚至俄語都不會……

那麼,這些人是“祖國的叛徒”嗎?

張儀是魏國人為秦國服務,俄國大帝是德國人,古人到底愛不愛國?

當然不能這麼說(額,特殊的像吳三桂,尚可喜,洪承疇這種人可以說是漢奸,沒得洗),為什麼?因為你不能拿今天的觀念去套古人,我們現代意義上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形成不超過200年,這是因為工業時代到了,人群的組織能力空前加強,政府的控制能力空前加強,所以根據“語言,文化,血緣”等形成了一個共同體。

但是在古代,民族認同這種東西雖然說不是沒有,但絕大多數情況都比較含糊。你想想,古代人大多數都是一輩子沒出過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種田種到死的農民,他們沒讀過書也不認字,對於他們來說,稅交給誰都是交,分那麼多幹嘛。

再打個比方,封建時代對於一個北方農民來說,越南人,緬甸人,廣東人,福建人有區別嗎?其實區別還真不大,反正都是離自己家鄉很遠的地方,說的話都聽不懂(古代農民會說官話?不存在),你說漢字?對不起,不認字,文盲…

這種情況下,怎麼可能會形成一個認同感非常強的民族意識呢…

所以,古代除非是特殊的民族矛盾尖銳時期(宋末,明末),其它時期民族認同雖然不是沒有,但是相當含糊。

但,每個時代都有價值觀,那麼,古代的認同是什麼呢?在東亞,這是基於儒家信條的“忠君報主”,這種條件下,大部分人對於朝廷和皇帝這種“偶像”的忠誠,是遠遠高於民族,國家這種共同體的,而且,這種信條一般是“體制內人士”(士子,官吏)等才有的,大部分農民,地主都不存在。

張儀是魏國人為秦國服務,俄國大帝是德國人,古人到底愛不愛國?

《明史》記載這麼個事情:朱棣達到南京後,建文帝自焚而死,有個漁夫聽到這件事,悲憤地跳水自盡…這件事被大加讚頌,史家以為忠義。

但如果以今天的觀點看,這個事情莫名其妙:

其一,這靖難之役別說是異族入侵了,連改朝換代都不算,完全是封建統治者老朱家內戰,這和你個漁民有啥關係?

其二,這種小事上官修史書是不是太小題大做了,抗戰時期自盡殉國的人比比皆是啊,雖然都是忠烈,但也不可能都寫進史書吧,這根本寫不下去。

但是,在古人那裡可就不一樣了,古人如果是真的被儒家信條洗腦了,那皇帝死了在他們心中就是國破家亡(當然, 絕大多數人還是識時務的,忠於新君);而且,古代大部分底層老百姓沒這個意識,所以像這種自盡的漁民特別少,故大書特書。

古人的價值觀和現在完全不一樣,拿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來說,他拒絕忽必烈的親自勸降,寧願一死報國,堪稱忠義千秋。

張儀是魏國人為秦國服務,俄國大帝是德國人,古人到底愛不愛國?

他是民族英雄嗎?當然是!但是,文天祥不願侍元的原因可能和大家想的不太一樣,他不是因為元統治者是異族,而是因為自己是宋臣不侍二主。文天祥其本意是希望隱世做個道士的…

但是,對於弟弟當元朝的官員,文天祥是沒有反對意見的,為什麼?因為文天祥弟弟沒有當過宋朝的官,所以他當元朝的官不存在矛盾衝突,而且文天祥還勉勵弟弟要做個好官…

所以說,封建時代的民族主義和現在是不太一樣的,大部分情況下是模糊的,僅限於所謂的“夷夏大防”,而且這更多是文化層面;當然,在極為特殊的情況下,民族主義情緒會爆發,典型就是明末清初。其實一開始滿清有問鼎天下之勢的時候,中國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大部分基層實權派(包括故明朝政府機構,大地主,豪族)等都已經默認,做好了改朝換代的準備,但是,滿清統治者頒佈“剃髮令”,在文化層面和傳統漢文化發生尖銳衝突的時候,滿漢矛盾就迅速激化,江南一片血雨腥風。

而到了近代,君主國家漸漸退出,民族共同體形成(現在常用的“中華民族”這個詞其實出現的很晚,近代的梁啟超首先提出),民族國家也漸漸形成,民族認同感才漸漸成為民族主流價值。這便催生出了辛亥革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