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山”理論蘊含的六對關係和五種思維

“兩山”理論深刻揭示了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的辯證統一關係。從哲學角度來看,這種辯證統一關係可進一步分為六對關係和五種思維。這六對關係是綠水青山包含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可以轉化為金山銀山;綠水青山保障支撐著金山銀山;綠水青山超越金山銀山;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保護綠水青山。五種思維體現為辯證思維、系統思維、底線思維、戰略思維、綠色思維。將“兩山”理論通過具體路徑變為現實,使生態資源通過一定的體制機制轉變成資產和資本,實現生態資源的保值增值,並制定相應的法律制度和組織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簡稱“兩山”理論),這個科學論斷既需要從哲學的高度來理解,也需要從經濟發展方式的角度進行探索,將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有效結合,將綠色發展理念落在實處,幹出實效。

“兩山”理論蘊含的六對關係和五種思維

夏日的河北塞罕壩

“兩山”理論蘊含六對關係

從物質方面看,綠水青山包含金山銀山。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物質是客觀存在的。人類來自自然,自然界是人類社會產生、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綠水青山本身包含金山銀山,包含物質財富,金山銀山是物化後的綠水青山,是綠水青山的物質表現形式。

從發展方面看,綠水青山可以轉化為金山銀山。物質是運動的,事物是發展的。人們通過智力和體力勞動,從綠水青山中創造出生存所需要的物質生活條件。科學發現、技術發明、物品製造、財富創造都是人類從綠水青山所代表的自然界中就地取材,將綠水青山轉化成金山銀山的實踐成果。

從聯繫方面看,綠水青山保障支撐著金山銀山。人與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繫的整體。綠色生態環境為保障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支撐,人類對自然的利用和開發不能超出自然界的承載能力,否則就會影響到自身的永續發展。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決不是對立的,關鍵還是在人,在思路。保護綠水青山就是保護人類自身。

從價值方面看,綠水青山具有的重要價值超越金山銀山。金銀只是價值的一般等價物,而綠水青山本身就具有多種價值,如有利於人們健康的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等。綠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內容,是金錢不能代替的。人類除了對農產品、工業品和服務產品有需求外,還對生態產品有需求,對優美的生態環境有需求,只有保護好森林、草原、溼地、湖泊、海洋等生態空間,才能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滿足人民期待。

從倫理方面看,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與生態系統是一個共同體,作為共同體的一員,人對生態系統負有直接的道德義務。人類發展活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否則就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我們這個時代面臨的最緊迫的道德問題,就是必須要擔負起保護地球生物多樣性的責任。

從歷史和時代方面看,對歷史負責、對子孫後代負責,人類必須要保護綠水青山。地球只有一個,絕對不能破壞綠水青山,遺患後世。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人類繼承祖先遺產,必須保護綠水青山,給子孫後代留下金山銀山。簡言之,保護生態環境,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兩山”理論強調五種思維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論斷,反映了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的深刻轉變,體現了辯證思維、系統思維、底線思維、戰略思維、綠色思維,是一種綠色發展觀。

把握好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關係的辯證思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經濟發展方式問題。要切實把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掌握好“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系統思維。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在開發自然、利用自然的過程中,要自覺把自己作為自然系統的一部分擺進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環境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作為重大民生實事緊緊抓在手上。”必須按照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系統性及其內在規律,統籌考慮自然生態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陸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等,通過進行整體保護、綜合修復,達到系統治理的最佳效果。

堅持好發展底線、生態紅線的底線思維。生態紅線,就是國家生態安全的底線和生命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應該受到懲罰。”要設定並嚴守資源消耗上線、環境質量底線、生態保護紅線,絕不能逾越。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理解好生態文明建設背後的戰略思維。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千年大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戰略任務。生態文明建設已經寫入憲法和《中國共產黨章程》,凸顯了建設美麗中國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要把戰略和策略結合起來,強化責任,落到實處。必須把制度建設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著力破解制約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機制障礙,構建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並重、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制度化、法治化軌道。

運用綠色思維,堅持綠色發展。綠色思維是生態智慧的體現。必須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把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作為基本途徑,把培育綠色生態文化作為重要支撐,切實把工作抓緊抓好,使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讓人民群眾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全面發展。

“兩山”理論蘊含的六對關係和五種思維

千島湖水基金啟動,創新環保模式讓“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

探索生態經濟踐行“兩山”理論

當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已得到各級領導幹部的高度認同,但是,如何將良好的自然生態轉變成“金山銀山”,增加地區的幸福財富,提高人們生活水平,使經濟發展與生態資源形成良性循環,進而實現經濟與生態的協調發展,是需要具體操作的實際問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黨的十九大提出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就是要探索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方式,探索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具體路徑。

生態經濟經營模式就是在“兩山”理論的指導下,將生態資源通過一定的體制機制轉變成資產和資本,實現保值增值的一整套措施體系和模式。這種模式改變了傳統生態銀行“存款—銀行—放貸給具體生態產業”的單向運行模式,形成了“實體生態資源—量化生態資本—生態資本—實體生態資源”的生態資本雙向循環的發展模式。生態市場的運行除受經濟規律支配外,還要保證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發展。因此生態資本投資機理體現為,先將生態資源通過產權的界定、資產化形成生態資本,再由投資主體對生態資產進行投資,使其產品化形成生態產品,生態產品通過一定的生態投資模式形成生態收益,最終通過生態補償等制度,保證生態資源存量的非減性。

生態資源是一種稀缺資源,只有明確界定生態資源的產權,才能通過市場化的方式配置生態資源。要由政府引導,通過項目投資和資金募集,建立生態經濟運營平臺進行託底,實現生態資源向生態資產和生態資本轉化,投資權可以轉讓,通過政府和專業機構信譽背書的方式,體現“生態信用”。通過相關機制的設計,可以將生態資源的持有人(產權)、社會資本投資人(投資權)以及量化後的資本運作(經營權和管理權)分立出來,享有各自的經營權及收益權,可以用該方式進行有針對性的生態資源權利交易,當然也可以在該方式的基礎上採用招投標形式進行交易。

生態的問題不是生態系統本身的問題,而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之中衍生出來的與生態系統相關的問題。同樣,生態經濟經營也不能只在生態系統組織及生態平臺上探索,必須聯合經濟系統和各方面組織廣泛的加入,生態系統、經濟系統需要相關部門一起,廣泛探索與踐行。

為了確保生態資源順利實現資本化,需要制定相應的法律制度和組織保障。通過設立生態產業發展基金或債券;建立生態資源資產的產權交易平臺,制定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探索建立健全多層次、多元化生態貨幣信用體系;構建區域混合經營機制等方式,綠水青山可以轉換為金山銀山。

地方政府是發展綠色投資的重要力量。要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在投資中的引導作用,在保護的同時合理利用,構建區域混合經營體制,控制交易平臺,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探索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方式。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推進產業結構、空間結構、能源結構、消費方式的綠色轉型,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探索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具體路徑。

作者:林堅,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人大學報編審;李軍洋,北京市國際生態經濟協會專職副會長兼秘書長


本文發表於《前線》雜誌2019年第9期,原標題《“兩山”理論的哲學思考和實踐探索》

版式:鄺巖

監製:李愛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