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到北京一定要去恭王府沾沾福气!”?

关注“游遍北京”后私信我,免费得“北京秘境”精美手册哦~

为什么说:“到北京一定要去恭王府沾沾福气!”?

▲恭王府银安殿

北京人常说:“到故宫要沾沾王气,到长城要沾沾霸气,到恭王府就一定要沾沾福气!”恭王府的福气就来源于康熙御笔亲题、加盖有“康熙御笔之宝”印玺、有着“天下第一福”之称的福字碑。

那么,这“天下第一福”的称谓从何而来?

康熙为何会手书“天下第一福”?

如此珍贵的“国宝”为何会流到恭王府?

嘉庆皇帝将和珅抄家之后为何没有将“国宝”请回故宫?除了“天下第一福”,恭王府中还有哪些“福地”?

......

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走进恭王府,一起去探寻“天下第一福”背后的故事...

为什么说:“到北京一定要去恭王府沾沾福气!”?

▲康熙御笔福字——“天下第一福”

1、“天下第一福”的由来


为什么说:“到北京一定要去恭王府沾沾福气!”?

▲孝庄文皇后


康熙十二年(公元673年),孝庄皇太后六十大寿将至,不料突染沉疴,康熙查知上古有“承帝事”请福续寿之说,遂决定为祖母请福。

在沐浴戒斋三日之后,康熙精选了一支上镌“赐福苍生”正楷四金字的毛笔,在丝绢制作的纸笺上一气呵成写就了倾注对祖母挚爱的“福”字,并决定破例加盖“康熙御笔之宝”印玺——玉玺是皇帝权力的象征,一般只能盖在圣旨和重要公文上,绝对不可能盖在书法作品上,而且印玺即没有盖在“福”字的左下方,而是盖在“福”字的正上方,寓意“鸿运当头,福星高照”。

巧合的是,太后自得到了这“福”,百病全消,15年后,以75岁高龄得以善终。

自古以来从未有哪个书法家把“福”、“寿”合为一字书写的,康熙御书的右半部正好是王羲之《兰亭序》中“寿”字的写法,由此成为现存历代墨宝中惟一的将“福”“寿”写在同一个字里的“福”字,堪称“福中有寿,福寿双全”之“福”。

其次,这一福字中暗含“多子、多才、多田、多寿、多福”数个汉字,是古往今来、独一无二的“五福”合一之“福”。

第三,此“福”的书写不同于民间的饱满方正,其字形窄而长,为瘦,音谐“寿”,称“长瘦福”,即长寿之福。


为什么说:“到北京一定要去恭王府沾沾福气!”?


康熙皇帝一生酷爱书法,但却很少题字,所以康熙御笔是历代皇帝笔墨中流传最少的,以致于有了“康熙一字值千金”的说法。

在今天的北京城内,除公文外,经考证的康熙题字只有3个。除了存于恭王府中“福”字碑上的“天下第一福”,再就是高悬于故宫交泰殿的“无为”二字。

此处的“无为”包含有两重重要含义:其一,告诫君王不必过多干涉臣子作为,“无为而治”;其二,交泰殿是朝堂与后宫的分界线,告诫后宫不要干涉朝政,到此“无为”。

尽管如此重要,这块匾额之上也并未加盖“康熙御笔之宝”的印玺,由此更可见那御玺加顶之“福”的珍稀。也就是从这个“福”字起,清朝有了每年御赐“福”字的定例。

孝庄太后临终前为了永久保存孙子玄烨送给自己的弥足珍贵的“福”字,亲命将其刻在石碑上,伫立于宫内。


为什么说:“到北京一定要去恭王府沾沾福气!”?


1962年,周恩来总理批示重修恭王府,考古人员意外地在花园的秘云洞内发现了失踪的“福”字碑。总理得知后欣然将其命名为“中华第一福”,又称“天下第一福”。

2、恭王府的“福”文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福、追求福的民族,“福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和精神的方方面面,折射出中华民族的生活理想与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自古至今,中国的老百姓都怀着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企盼福气的到来。古人认为福包涵了五个方面的内容,即“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尚书·洪范》)。

为什么说:“到北京一定要去恭王府沾沾福气!”?

坐拥京城第一佳山水的恭王府,东傍前海,北依后海,西踞柳荫街,占据着风水宝地,钟灵毓秀,素有“万福之园”的美称。


为什么说:“到北京一定要去恭王府沾沾福气!”?


恭王府装饰细节之考究,全部体现在它后花园的福文化中,而“蝙蝠”是花园里的又一大景致。

据说恭王府里有10000个福,9999个是在装饰在王府的门窗、梁坊、灯饰、水塘各种“蝙蝠”,最后一个便是那个著名的“天下第一福”,藏于花园中假山里的康熙御笔。

3、“天下第一福”为何会流进恭王府


为什么说:“到北京一定要去恭王府沾沾福气!”?


藏于皇宫的“福”字碑怎么跑到和珅的私宅的呢?

据野史上说,是和珅从宫中偷运出的,他把福字碑镶嵌到园中秘云洞内的石壁上,而此石壁上隐藏了一个寿字,碑上的“福”字正好是那个“寿”字的一点,使这里成了“福中有寿,寿中有福”的风水宝地。

这种说法显然经不起推敲,因为虽然和珅是乾隆皇帝的宠臣,但是他也绝对不敢偷拿从康熙年间传下来的“国宝”。

况且,皇宫守卫向来森严,要把如此沉重的石碑偷运至王府而不被发现,显然是不可能的。

有史书记载说乾隆将康熙的“福”字碑赐给了自己的宠臣,和珅命人运来了几千块太湖石,在花园的中轴线上砌成一条巨龙,他将“福”字碑藏在龙穴悉心供奉,称之为“洞天福地”。和珅从此洪福齐天,官运亨通,财源广进,一时富可敌国。据传,嘉庆继位后,有几次想将“福”字碑迁回宫中,由于担心动了龙脉导致动摇大清江山的根基,没有付诸行动。


4、从“蝠”到“福”

恭王府被称作“万福之园”,其中的建筑家具等多用“蝠纹”,也有一些建筑的名字与“蝠”相关,比如:蝠池、蝠厅等。

为什么说:“到北京一定要去恭王府沾沾福气!”?


蝠纹历史悠远,其使用可追溯至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上。就工艺品而言,使用蝠纹最多的年代是清乾隆一朝,此时不单瓷器,家具和建筑上也都大量使用蝠纹。

满人偏爱蝙蝠,这是因为清朝开国君主努尔哈赤将蝙蝠视作吉祥天神。传说努尔哈赤曾在一次与明军交战中大败,因身受重伤而跌落马下,幸得空中漫天蝙蝠(有传说是乌鸦)飞落其身,将其掩藏,才得以逃脱此劫。

但蝠纹得到统治者的喜爱并不始于清朝,明代时,蝠纹就被用在了龙袍上,清代亦然。

龙袍上的红色蝙蝠纹,发音与“洪福”相同,寓意着洪福齐天,较有代表性的一例是“清乾隆明黄绣五彩云蝠纹十二章吉服袍”,上绣红色蝙蝠和五彩云纹。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其焉”,蝠纹既然得到了天子的垂青,在权贵阶层中流行起来便不足为奇了。


为什么说:“到北京一定要去恭王府沾沾福气!”?


就形态而言,蝙蝠没有鹤优雅,也没有鹿灵巧,但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却形成了受普罗大众乃至皇族贵戚喜爱的纹饰——蝠纹。

样貌平平的蝙蝠逆袭成传统纹饰中的高富帅,凭的就是“出身”好,与福字谐音。此外,蝙蝠的优势还在读音上,“蝙蝠”本身就是一个“好口彩”——“遍福”,寓意遍地是福、幸福无边。

5、恭王府的其他“福地”

除了秘云洞中的“天下第一福”,王府处处可见“福”的踪迹,整个建筑布局以“福”为主题贯穿始终,寄托了历任府主人祈福纳吉的愿望。

王府里到处是以“福”命名的建筑,如多福轩、蝠厅、蝠池等。

在园林设计上巧妙的运用了蝙蝠的象征寓意,府邸、花园的蝙蝠造型随处可见,使得“福”的装饰纹样与王府建筑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王府建筑的富贵和精致。

  • 后罩楼东侧福文化展展厅
为什么说:“到北京一定要去恭王府沾沾福气!”?

后罩楼的长期展览以中国传统的“福”文化为主题,分为“祈福溯源”“福神崇拜”“请福习俗”“万福之园”四个板块,通过文字、图片、实物等形式,集中展示了福文化的演变、民间种种寓意典故和传统风俗,进而揭示恭王府成为“万福之园”的历史根源,力求系统、全面、直观的体现“福”文化在我国从起源到发展的历史脉络和传播形式,让观众徜徉在“福”文化的历史长河之中,用心去感受我们民族对悠远绵长的福祉的执着追求。

  • 多福轩
为什么说:“到北京一定要去恭王府沾沾福气!”?

多福轩俗称“藤萝院”,恭亲王时期称之谓“多福轩”,是王府的穿堂客厅,主要用于主人日常接待来客、亲友或前来回禀公事的下属,兼用作存放皇帝送来的礼物。

为什么说:“到北京一定要去恭王府沾沾福气!”?

“多福轩”的门匾为咸丰皇帝所题。意为幸福很多的殿堂。殿内正中悬挂“同德延禧”匾额,意在告诫主人:你与皇帝同德才能延禧(禧:吉祥如意、福寿绵长)。殿内四壁靠近天花板的地方皆悬挂福寿字匾,这些福寿字均写于红色方纸之上(即“斗方”)呈梭形摆放,一福一寿成对制成匾额。

  • 蝠池


为什么说:“到北京一定要去恭王府沾沾福气!”?


在清代的北京,往私宅中引入活水,是要经皇帝特批的,恭王府是少数几个获此殊荣的王府之一。这个用青石围砌成的蝙蝠形大水池,旧名为“蝠河”,后称“蝠池”,又因形状像元宝,也称元宝池。水池的周围种满了榆树,每到春夏之交,榆荚飘落,状似铜钱的“榆钱儿”落满蝠池,谐音“福钱”满盈,寓意是福贵双全。

  • 蝠厅


为什么说:“到北京一定要去恭王府沾沾福气!”?


蝠厅又称蝠殿、蝠房子,位于花园中路最北端。建筑正厅五间,前后出抱厦三间。两侧又出耳房,四面出廊,形制多变,如蝙蝠两翼。耳房比正厅略前,形成曲折对称类似蝙蝠的平面,故名蝠厅。

其建筑彩绘上的斑竹,全部是由油工一笔一笔画上的。该建筑的造型和彩画被誉为“古建筑中只此一例”,在花园主山和府墙的蔽护下,幽静而秀美,恭亲王奕訢经常在此和大臣们谋划军国大事。

这里也是个消夏纳凉的好地方。后成为恭亲王之孙、著名书法家溥儒(溥心畬)的书房。

小伙伴们还等什么,快抽时间来恭王府沾沾福气吧!

关注“游遍北京”后私信我,免费得“北京秘境”精美手册哦~

关注“游遍北京”,带您游遍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