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到北京一定要去恭王府沾沾福氣!”?

關注“遊遍北京”後私信我,免費得“北京秘境”精美手冊哦~

為什麼說:“到北京一定要去恭王府沾沾福氣!”?

▲恭王府銀安殿

北京人常說:“到故宮要沾沾王氣,到長城要沾沾霸氣,到恭王府就一定要沾沾福氣!”恭王府的福氣就來源於康熙御筆親題、加蓋有“康熙御筆之寶”印璽、有著“天下第一福”之稱的福字碑。

那麼,這“天下第一福”的稱謂從何而來?

康熙為何會手書“天下第一福”?

如此珍貴的“國寶”為何會流到恭王府?

嘉慶皇帝將和珅抄家之後為何沒有將“國寶”請回故宮?除了“天下第一福”,恭王府中還有哪些“福地”?

......

帶著這些疑問讓我們走進恭王府,一起去探尋“天下第一福”背後的故事...

為什麼說:“到北京一定要去恭王府沾沾福氣!”?

▲康熙御筆福字——“天下第一福”

1、“天下第一福”的由來


為什麼說:“到北京一定要去恭王府沾沾福氣!”?

▲孝莊文皇后


康熙十二年(公元673年),孝莊皇太后六十大壽將至,不料突染沉痾,康熙查知上古有“承帝事”請福續壽之說,遂決定為祖母請福。

在沐浴戒齋三日之後,康熙精選了一支上鐫“賜福蒼生”正楷四金字的毛筆,在絲絹製作的紙箋上一氣呵成寫就了傾注對祖母摯愛的“福”字,並決定破例加蓋“康熙御筆之寶”印璽——玉璽是皇帝權力的象徵,一般只能蓋在聖旨和重要公文上,絕對不可能蓋在書法作品上,而且印璽即沒有蓋在“福”字的左下方,而是蓋在“福”字的正上方,寓意“鴻運當頭,福星高照”。

巧合的是,太后自得到了這“福”,百病全消,15年後,以75歲高齡得以善終。

自古以來從未有哪個書法家把“福”、“壽”合為一字書寫的,康熙御書的右半部正好是王羲之《蘭亭序》中“壽”字的寫法,由此成為現存歷代墨寶中惟一的將“福”“壽”寫在同一個字裡的“福”字,堪稱“福中有壽,福壽雙全”之“福”。

其次,這一福字中暗含“多子、多才、多田、多壽、多福”數個漢字,是古往今來、獨一無二的“五福”合一之“福”。

第三,此“福”的書寫不同於民間的飽滿方正,其字形窄而長,為瘦,音諧“壽”,稱“長瘦福”,即長壽之福。


為什麼說:“到北京一定要去恭王府沾沾福氣!”?


康熙皇帝一生酷愛書法,但卻很少題字,所以康熙御筆是歷代皇帝筆墨中流傳最少的,以致於有了“康熙一字值千金”的說法。

在今天的北京城內,除公文外,經考證的康熙題字只有3個。除了存於恭王府中“福”字碑上的“天下第一福”,再就是高懸於故宮交泰殿的“無為”二字。

此處的“無為”包含有兩重重要含義:其一,告誡君王不必過多幹涉臣子作為,“無為而治”;其二,交泰殿是朝堂與後宮的分界線,告誡後宮不要干涉朝政,到此“無為”。

儘管如此重要,這塊匾額之上也並未加蓋“康熙御筆之寶”的印璽,由此更可見那御璽加頂之“福”的珍稀。也就是從這個“福”字起,清朝有了每年御賜“福”字的定例。

孝莊太后臨終前為了永久保存孫子玄燁送給自己的彌足珍貴的“福”字,親命將其刻在石碑上,佇立於宮內。


為什麼說:“到北京一定要去恭王府沾沾福氣!”?


1962年,周恩來總理批示重修恭王府,考古人員意外地在花園的秘雲洞內發現了失蹤的“福”字碑。總理得知後欣然將其命名為“中華第一福”,又稱“天下第一福”。

2、恭王府的“福”文化


中華民族是一個崇尚福、追求福的民族,“福文化”作為一種傳統的文化表現形式,滲透到中國人生活和精神的方方面面,折射出中華民族的生活理想與價值觀念,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自古至今,中國的老百姓都懷著一個共同的願望,那就是企盼福氣的到來。古人認為福包涵了五個方面的內容,即“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尚書·洪範》)。

為什麼說:“到北京一定要去恭王府沾沾福氣!”?

坐擁京城第一佳山水的恭王府,東傍前海,北依後海,西踞柳蔭街,佔據著風水寶地,鍾靈毓秀,素有“萬福之園”的美稱。


為什麼說:“到北京一定要去恭王府沾沾福氣!”?


恭王府裝飾細節之考究,全部體現在它後花園的福文化中,而“蝙蝠”是花園裡的又一大景緻。

據說恭王府裡有10000個福,9999個是在裝飾在王府的門窗、梁坊、燈飾、水塘各種“蝙蝠”,最後一個便是那個著名的“天下第一福”,藏於花園中假山裡的康熙御筆。

3、“天下第一福”為何會流進恭王府


為什麼說:“到北京一定要去恭王府沾沾福氣!”?


藏於皇宮的“福”字碑怎麼跑到和珅的私宅的呢?

據野史上說,是和珅從宮中偷運出的,他把福字碑鑲嵌到園中秘雲洞內的石壁上,而此石壁上隱藏了一個壽字,碑上的“福”字正好是那個“壽”字的一點,使這裡成了“福中有壽,壽中有福”的風水寶地。

這種說法顯然經不起推敲,因為雖然和珅是乾隆皇帝的寵臣,但是他也絕對不敢偷拿從康熙年間傳下來的“國寶”。

況且,皇宮守衛向來森嚴,要把如此沉重的石碑偷運至王府而不被發現,顯然是不可能的。

有史書記載說乾隆將康熙的“福”字碑賜給了自己的寵臣,和珅命人運來了幾千塊太湖石,在花園的中軸線上砌成一條巨龍,他將“福”字碑藏在龍穴悉心供奉,稱之為“洞天福地”。和珅從此洪福齊天,官運亨通,財源廣進,一時富可敵國。據傳,嘉慶繼位後,有幾次想將“福”字碑遷回宮中,由於擔心動了龍脈導致動搖大清江山的根基,沒有付諸行動。


4、從“蝠”到“福”

恭王府被稱作“萬福之園”,其中的建築傢俱等多用“蝠紋”,也有一些建築的名字與“蝠”相關,比如:蝠池、蝠廳等。

為什麼說:“到北京一定要去恭王府沾沾福氣!”?


蝠紋歷史悠遠,其使用可追溯至戰國時期的青銅器上。就工藝品而言,使用蝠紋最多的年代是清乾隆一朝,此時不單瓷器,傢俱和建築上也都大量使用蝠紋。

滿人偏愛蝙蝠,這是因為清朝開國君主努爾哈赤將蝙蝠視作吉祥天神。傳說努爾哈赤曾在一次與明軍交戰中大敗,因身受重傷而跌落馬下,幸得空中漫天蝙蝠(有傳說是烏鴉)飛落其身,將其掩藏,才得以逃脫此劫。

但蝠紋得到統治者的喜愛並不始於清朝,明代時,蝠紋就被用在了龍袍上,清代亦然。

龍袍上的紅色蝙蝠紋,發音與“洪福”相同,寓意著洪福齊天,較有代表性的一例是“清乾隆明黃繡五彩雲蝠紋十二章吉服袍”,上繡紅色蝙蝠和五彩雲紋。

所謂“上有所好,下必其焉”,蝠紋既然得到了天子的垂青,在權貴階層中流行起來便不足為奇了。


為什麼說:“到北京一定要去恭王府沾沾福氣!”?


就形態而言,蝙蝠沒有鶴優雅,也沒有鹿靈巧,但在中國傳統文化語境中,卻形成了受普羅大眾乃至皇族貴戚喜愛的紋飾——蝠紋。

樣貌平平的蝙蝠逆襲成傳統紋飾中的高富帥,憑的就是“出身”好,與福字諧音。此外,蝙蝠的優勢還在讀音上,“蝙蝠”本身就是一個“好口彩”——“遍福”,寓意遍地是福、幸福無邊。

5、恭王府的其他“福地”

除了秘雲洞中的“天下第一福”,王府處處可見“福”的蹤跡,整個建築佈局以“福”為主題貫穿始終,寄託了歷任府主人祈福納吉的願望。

王府裡到處是以“福”命名的建築,如多福軒、蝠廳、蝠池等。

在園林設計上巧妙的運用了蝙蝠的象徵寓意,府邸、花園的蝙蝠造型隨處可見,使得“福”的裝飾紋樣與王府建築相得益彰,充分體現了王府建築的富貴和精緻。

  • 後罩樓東側福文化展展廳
為什麼說:“到北京一定要去恭王府沾沾福氣!”?

後罩樓的長期展覽以中國傳統的“福”文化為主題,分為“祈福溯源”“福神崇拜”“請福習俗”“萬福之園”四個板塊,通過文字、圖片、實物等形式,集中展示了福文化的演變、民間種種寓意典故和傳統風俗,進而揭示恭王府成為“萬福之園”的歷史根源,力求系統、全面、直觀的體現“福”文化在我國從起源到發展的歷史脈絡和傳播形式,讓觀眾徜徉在“福”文化的歷史長河之中,用心去感受我們民族對悠遠綿長的福祉的執著追求。

  • 多福軒
為什麼說:“到北京一定要去恭王府沾沾福氣!”?

多福軒俗稱“藤蘿院”,恭親王時期稱之謂“多福軒”,是王府的穿堂客廳,主要用於主人日常接待來客、親友或前來回稟公事的下屬,兼用作存放皇帝送來的禮物。

為什麼說:“到北京一定要去恭王府沾沾福氣!”?

“多福軒”的門匾為咸豐皇帝所題。意為幸福很多的殿堂。殿內正中懸掛“同德延禧”匾額,意在告誡主人:你與皇帝同德才能延禧(禧:吉祥如意、福壽綿長)。殿內四壁靠近天花板的地方皆懸掛福壽字匾,這些福壽字均寫於紅色方紙之上(即“斗方”)呈梭形擺放,一福一壽成對製成匾額。

  • 蝠池


為什麼說:“到北京一定要去恭王府沾沾福氣!”?


在清代的北京,往私宅中引入活水,是要經皇帝特批的,恭王府是少數幾個獲此殊榮的王府之一。這個用青石圍砌成的蝙蝠形大水池,舊名為“蝠河”,後稱“蝠池”,又因形狀像元寶,也稱元寶池。水池的周圍種滿了榆樹,每到春夏之交,榆莢飄落,狀似銅錢的“榆錢兒”落滿蝠池,諧音“福錢”滿盈,寓意是福貴雙全。

  • 蝠廳


為什麼說:“到北京一定要去恭王府沾沾福氣!”?


蝠廳又稱蝠殿、蝠房子,位於花園中路最北端。建築正廳五間,前後出抱廈三間。兩側又出耳房,四面出廊,形制多變,如蝙蝠兩翼。耳房比正廳略前,形成曲折對稱類似蝙蝠的平面,故名蝠廳。

其建築彩繪上的斑竹,全部是由油工一筆一筆畫上的。該建築的造型和彩畫被譽為“古建築中只此一例”,在花園主山和府牆的蔽護下,幽靜而秀美,恭親王奕訢經常在此和大臣們謀劃軍國大事。

這裡也是個消夏納涼的好地方。後成為恭親王之孫、著名書法家溥儒(溥心畬)的書房。

小夥伴們還等什麼,快抽時間來恭王府沾沾福氣吧!

關注“遊遍北京”後私信我,免費得“北京秘境”精美手冊哦~

關注“遊遍北京”,帶您遊遍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