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娘”王德菊:不等不靠甩穷帽

(乐至县融媒体中心 刘孝军)她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却遭遇了生活的不幸:儿子患重症肌无力,长期的治疗让家庭陷入贫困。但她不愿被命运左右,栽桑养蚕是一把好手;她还热心帮助邻里,得到村民好评。


“蚕娘”王德菊:不等不靠甩穷帽

王德菊照顾儿子


她就是今年乐至县“脱贫正能量 奔康好榜样”荣誉称号获得者,孔雀乡八角庙村7组村民王德菊。

遭遇不幸,农村家庭陷困境

生于1975的王德菊,家庭虽不富裕,但靠着和丈夫的踏实勤劳,日子还过得去。随着儿子的降生,王德菊的小家庭多了更多欢乐。但好景不长,王德菊渐渐发现,儿子腿脚不便,而且体弱多病。王德菊带着儿子辗转了很多家医院,最终在华西医院被确诊为“重症肌无力”。

“这些年,为了给儿子治病,我们掏空了家底,生活一度陷入贫困之中。”王德菊说。

命运虽然残酷,王德菊却没有放弃,一家人勤勤恳恳地在生活困顿中努力前行。

随着国家脱贫攻坚政策的大力实施,发展的春风也吹进了孔雀乡八角庙村。2014年,经过村民评议,王德菊一家被列为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得到了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帮扶。“我一直不觉得成为贫困户是一件‘光荣’的事情。”要强的王德菊不愿意坐在家里“等、靠、要”,决心在大家的帮扶下,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

不等不靠,贫困农妇当“蚕娘”

“我们村有很多栽桑养蚕的,这也是我们一家人的主要经济来源。”王德菊说,由于自家栽种的桑树不多,养蚕规模很小,收入并不高。2015年,在政府发展蚕桑产业政策支持下,王德菊扩种了近5亩桑树,一年后就投产,增收达5000多元。驻村工作队又积极帮助她办理了贫困户小额免息贷款,王德菊用贷来的3万元修建了60多平方米的新蚕房,使养蚕规模进一步扩大。目前,王德菊靠养蚕,年增收超过1万元。

她又积极争取到村里的集中小蚕供育工作。为了提高共育质量,王德菊把“家”搬到了共育房,日夜精心呵护蚕宝宝。王德菊供育出来的小蚕好养活,出的茧质量也高,得到了村民和茧站的认可。

王德菊还鼓励老公就近务工来增加收入;同时,种地、养鸡,她也是一样没落下。“虽然辛苦点,但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心里很踏实很满足。”王德菊说。

热心助人,“闲大姐”真情暖邻里

如今,凭着夫妻俩勤劳的双手,王德菊家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修起了漂亮的砖瓦房,孩子的病情也得到了进一步治疗。

可王德菊还是一刻都闲不下来,她很喜欢“管闲事”。平时邻居有个啥事,她都会主动帮忙。隔壁袁大爷和老伴经常争吵,她总怕老年人生气伤身,每次都要“讨人嫌”地去劝劝;村里公路脏了,她没得事就打扫打扫......

“王德菊是个热心肠,我常年患病,腿脚不便,她就常常帮我到卫生院买药。”说起王德菊,该村90岁的王老师感激地说。村民们也都亲切地称她为“闲大姐”。

“真正应该感谢的是党和政府。”王德菊说,如果不是党的政策好,自己家现在还不晓得是啥子样子。

在村支部和大家的鼓励下,王德菊已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正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只要跟着党走,今后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的。”王德菊高兴地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