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帶娃不容易,你給她洗件衣服怎麼了”“又沒給我帶孩子”

在很多女人生了孩子之後,因為丈夫要上班,孩子只能自己帶,女人就會覺得又累又辛苦。倘若家裡還有婆婆的話,很多媳婦都會要求婆婆帶孩子,認為婆婆帶孩子是應該的。其實婆婆帶娃只是起到輔助性的作用,更多的責任還是在於孩子的父母。

“她帶娃不容易,你給她洗件衣服怎麼了”“又沒給我帶孩子”

小黃24歲時就已經結婚了,一年後他和妻子小欣迎接了第一個孩子的誕生。小黃還有一個哥哥,哥哥比他大三歲,現在也已經有三個孩子了。兩兄弟的家就隔著一條小巷,平常兩家來往也方便。兩個家庭都有了孩子之後,家庭氣氛也變得熱鬧了許多。果然,孩子就是一個家庭的情緒開關,孩子哈哈大笑,家人也會跟著他一起樂。

家庭中,孩子多,也是一個讓婆婆頭疼的事情,孩子太多不知帶哪一個好。婆婆糾結如果幫大媳婦帶孩子的話,小媳婦就會不開心。如果幫小媳婦帶孩子的話,大媳婦三個孩子那麼多,也是帶不來。最終婆婆還是選擇了幫大媳婦帶孩子,覺得小媳婦一個人也能帶一個孩子。

婆婆在幫大媳婦帶孩子的時候,整天都會在大兒子的家裡,照顧那三個孩子,很少會走過去小兒子的家看看小媳婦。有時候小媳婦沒空帶孩子,也不太想叫婆婆帶,畢竟婆婆看著三個孩子也不容易了。小媳婦就會叫年邁的太公帶一下,小媳婦才能有空做一些家務活。

有一次,因為天氣太熱了,婆婆帶孩子經常要走來走去,流了很多汗,就換下了一件衣服,放在了門口的桶裡。婆婆因為太忙了,而忘記了清洗那件衣服。小兒子回家準備進門前,就看到桶裡的那件衣服,拿起來看了看。他想到了這件衣服不太像自己媳婦的,而是像自己母親的。

“她帶娃不容易,你給她洗件衣服怎麼了”“又沒給我帶孩子”

小兒子一進屋,看到媳婦在逗孩子玩,就問她:“門口的衣服是我媽的嗎?”媳婦聽了,特意走出去瞟了一眼,就回答說:“是呀,是你媽的,怎麼了?”“放在那裡怎麼不幫她洗一洗?”

“我為什麼幫她洗,我自己都沒有空閒的時間。”“我媽帶娃不容易,你給她洗件衣服怎麼了?”媳婦在逗孩子的笑容逐漸消失了,說道:“你媽帶的又不是我的孩子,帶誰的孩子叫誰洗唄。”

小兒子無語了,不知道說什麼好,又感覺自己的媳婦說的有些道理。母親的確沒有幫他們帶過孩子,自從幫嫂子帶孩子之後,甚至連他們家的門也少進了。現在覺得母親真的是有些小偏心了,但是作為一個男人,也不能計較太多。畢竟自己家裡才一個孩子,嫂子有三個孩子,不太一樣。

後來,小兒子也生了第二個孩子,嫂子的孩子們也都有兩個去上學了,不用怎麼照顧了。婆婆在小兒子生了第二個孩子之後,就時常都會幫小兒子帶孩子。小媳婦看到了婆婆在行為上的改變之後,心裡平衡了許多。

“她帶娃不容易,你給她洗件衣服怎麼了”“又沒給我帶孩子”

情感寄語:現在婆婆帶娃成為了社會上很熱點的問題,在有兩兄弟的家庭裡,婆婆該幫哪一家帶娃也是一個問題。但是婆婆帶娃理應不是一個義務,婆婆選擇幫哪一家帶娃都是婆婆的權利,兒媳不能用道德綁架去強求婆婆帶娃。婆婆幫帶娃是一種情分,不幫帶娃就是一種本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