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自己有社交恐懼症不知道跟別人聊什麼,氛圍很尷尬,怎麼辦?

生活百科VS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起了年輕時的自己。

我曾經因不喜歡人際交往、自卑、內向,失去了很多次讓自己變得優秀的機會。人到中年,慢慢的悟出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心理調整。

首先不要有擔心自已不夠好的想法。有了這個‘不夠好’的種子,就害怕別人認為你不好,害怕別人給你負面的反應和評價,這樣自己就變的被動了。

我好不好是由我自己的想法決定。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無窮的生命力;都有自己的生命特色,都是跟別人不同的足夠好的自己。

其次不需要有獲得別人認可的想法。我曾經認為只要我變得夠好了,就會有很多人喜歡自己,我就會得到很好的發展。然而這只是美麗的肥皂泡泡,這樣會讓自己更痛苦、更內向。老話說得好‘人無完人,金無足赤’。

我就是我,不許要別人認可,只要自己認為是對的,就大膽、自信的去走自己的路。

最後重塑心靈之路。我曾經在一次升職的工作中,因不喜歡人際交往,沒有自信心,錯失了本應屬於我的職位。從此以後我就看了很多調整心理方面的書,積極參加義工活動。不斷的堅持體育鍛煉,腦子裡產生了很多快樂的、自信的細胞。

雖然人到中年,我相信我的明天會更好!同時我也希望提問的作者能早日重拾自己,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圖片來自網絡


老雲一家


從精神分析的角度看,社交恐懼症以過分和不合理地懼怕外界某種客觀事物或情境為主要表現,患者明知這種恐懼反應是過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覆出現,難以控制。


簡單講,社交恐懼症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稱為“一般社交恐懼症”,也就是無論處在何種社交場合,都害怕被人注意,害怕被介紹給陌生人,甚至害怕和人發生目光接觸。


另一類是“特殊社交恐懼症”,即對某些特殊的情境或場合恐懼,如害怕當眾發言等。


不管是哪一類恐懼,帶有社交恐懼症的人真正害怕的不是別人, 而是自己。這些人共同的特點是過分敏感、完美主義、自我要求高、過分注重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過分關注自己、固執、膽小…… 他們總是希望做到最好,又常常害怕自己不能做到最好。


社交恐懼症的危害很大,會降低工作效率,降低機體免疫力,加重精神疾病,嚴重者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

在社交往來中,可以從重視同理心入手,去改進自己的社交恐懼是一個很重要的思路。


同理心,最早是由人本主義大師卡爾·羅傑斯提出來的。就是指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我們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同理心和同情心是有區別的,它更多的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提到的那種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的做法。


兩千多年前的孔子早就說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就是說,具有同理心的人能夠做到“推己及人”:一方面,自己不喜歡的東西或不願意接受的行為、事物等,千萬不要施加給別人;另一方面,要根據自己的喜好推及他人喜歡的東西或願意接受的行為、事物等,並儘量與他人分享這些行為、事物等。我們在生活中也常常會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強調的也是同理心。無論是在工作還是在日常生活中,凡是有同理心的人,都善於體察他人的意願,樂於理解和幫助他人,這樣的人最容易受到大家的歡迎,也最值得大家的信任。 所有人都希望他人理解自己。缺乏同理心的人只會霸道、武斷地將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別人。

反之,一個有同理心的人則會先把自己的意見或忠告放到一旁,認真傾聽他人的想法。當別人表達意見時,不僅要理解他的立場和感情,還要設法使對方明白自己已經完全瞭解他的想法。這樣去做除了能表達尊重和誠意外,更重要的是可以獲得對方充分的信任。

在現實的工作和生活中,如果我們具有了同理心,設身處地地體察對方的立場、觀點、感受、難處,那麼,領導和員工之間、上司與下屬之間、同事之間、朋友之間、夫妻之間、父母與孩子之間,等等,就會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寬容,多一份照顧,多一份體貼,相互之間的關係就會更加和諧、更加融洽、更加溫馨。


如果事事處處能從同理心出發,所謂社交恐懼症的情況有可能也會不治而愈。


心理師楊立新


首先不用擔心自己會說錯什麼,因為我們每個人都一樣,都會有一定的社交恐懼症,你在害怕說話的時候,別人也在害怕,只不過比的是誰更願意邁出第一步了。懂得表達自己的人,一般都比較有自我的觀念,學會分享知識也一樣,相信自己會有突破的。

如果還覺得克服不了,恐怖症,比如和同事打招呼,或者在廁所,急著躲避認識的人,這些現象可以慢慢克服。兩眼一瞪,身體放鬆,像平時走路一樣,微笑的問好,別人會覺得你很快樂哦,做一個快樂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