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線國有電影公司的生存困境

作者 / 圈圈丸

提到「國有電影企業」,絕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中影、華夏、上影這類至今有頭有臉的龍頭公司,以及曾經輝煌過、現在已經改制並沉寂在時代洪流中的“七大製片廠”。但很少有人關注那些在中國電影“大蛋糕”下的那些小型國有電影企業的發展現狀是怎樣的。甚至在目前民營電影企業橫行的市場下,那些二線國有電影企業怎的還存活著嗎?

其實,許多二線國有電影企業一直在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中做著自己的貢獻。首先他們每年堅持製作生產新電影,以及推動地方國有院線和地方電影頻道的市場份額髮展。再來他們肩負著配合黨和國家在文化發展中的意識形態輸出和政治獻禮,在電影產業中有著自己的特殊地位和價值。

二線國有電影公司的生存困境

寧夏電影集團的《畫皮》系列算是二線民營電影企業少有成功了的商業片

但二線國有電影企業目前也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困境:就是賺錢少、賺錢難、沒有資源、沒有市場競爭力。這也讓他們很難經常出現在觀眾的視野中,更不要說留存在大家的記憶裡了。今天情報君就給大家詳細說說國有電影企業的困境在哪兒,以及他們未來發展的方向如何。

二線國有電影公司的生存困境

民營企業打破國有企業壟斷格局

2001年中國加入WTO之後,電影行業迎來了一次重大的改革:允許個人和民營企業的資金進入電影的全產業鏈(在此之前電影廠的資金都是國家分配)。也就是從那一刻開始,民營電影企業迅速崛起,打破了二十多年來國有電影企業的壟斷格局。

後來的故事我們就再熟悉不過了,在新興民營電影企業的努力下,中國電影產業迎來了商業上的急速成長。我們從故事片年產量不足百部,到現在一年上千部;從全年總票房不到10億,到如今全年票房超600億;從影院數量稀缺,到現在全球第一銀幕數量。中國電影用了十幾年時間就成長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發展速度可謂歷史之最。這份成功的第一功臣,毫無疑問是現在活躍在觀眾視野面前的民營電影企業們。

二線國有電影公司的生存困境

而民營電影企業不僅在票房收益上超越國有電影企業,就連電影院線,民營企業如今也比國有企業做的更大,經濟效益更高。或許有人會說民營電影企業超越國有電影企業也是吃了國家的改革紅利,但我們不能否認他們帶來了國有企業無法創造的行業生命力。

二線國有電影公司的生存困境

萬達院線如今在全世界佈局,規模遠超國有院線

如今的民營電影企業的中國電影產業的影響力毫無疑問把國有電影企業甩在身後。尤其是在進入現在互聯網時代後,民營電影企業的權力變的更大。根據《經濟經緯》在2015年的數據整理,中國電影企業在中國互聯網上的影響力前20名裡,國有企業僅佔4家,而且這4家還都是中影和華夏這種大頭公司,二線國有電影企業根本無法進榜單。

二線國有電影公司的生存困境

民營電影企業的大成功將二線國有電影企業逼入困局,他們現在究竟有多難呢?

二線國有電影公司的生存困境

困境中努力生存的二線國有電影企業

首先我們先來定義一下哪些屬於二線國有電影企業。像上海電影集團這種雖然名氣不如中影,但其資產規模有50億,年收入有30億,它肯定不算“二線”。真正的二線國有企業我們認為有兩種:一種是老牌製片廠轉型的企業,比如峨眉電影集團、西部電影集團。他們有10億左右的資產規模,但每年的收入卻只有千萬級甚至虧損。第二種是新建立的國有電影企業,比如重慶電影集團、內蒙古電影集團。他們的資產規模很低,甚至連一億都不到,每年都儘量保證百萬到千萬的收入,儘量不虧損。他們無論規模如何,所面對的問題都一樣,就是上文提到的“賺錢少、賺錢難”。

這種狀況無可厚非,發展至今,國有電影企業和民營電影企業相比起來,資產規模實在是小太多。我們羅列幾個數據來對比一下:2018年的時候,萬達電影的總資產有231億,華誼兄弟有201億,這都已經超過了國有電影企業的頭把交椅中影。而像光線傳媒、華策影視、文投影視這些大公司的資產也都超過了100億元,剩下還有許多幾十億規模的公司就不再數了。而國有電影企業資產能過10億元的僅有8家,其中上百億的只有2家,可以說在資產規模上被民營電影企業“完爆”。

二線國有電影公司的生存困境

不只是資產規模,國有電影企業的年利潤也同樣堪憂。絕大部分我們定義的二線國有企業,年利潤都只能維持在百萬級別甚至是虧損狀態。如峨眉電影集團2017年的時候全年利潤僅30萬元,再看看光線傳媒在2018年僅上半年就20億元的利潤,這個懸殊落差實在是太大。而不止光線這樣的“爆款製造機”,就連慈文、歡瑞、唐德這些比較“低調”的民營電影企業,一個季度的利潤都能超過5000萬元。和他們相比,二線國有電影企業真的是沒有仍和增量的空間。

同時,國有電影企業的電影產量也很低,和民營電影企業相比生產能力落後太多。先不說二線國有電影企業了,即便是“老大”中影,在2016-2018年主導和參與聲場的電影也只有66部,僅佔三年的3.2%。製片收入只能佔到總收入的7%,能讓中影堅持盈利的只有發行放映兩個端口,這倆佔了他們一年10億收入裡的80%。而二線國有企業就更慘了,如峨眉電影集團,從2014-2018年總共投拍24部電影,大都是中低成本影片,而且票房上全軍覆沒,集體虧損。在電影工業的生產體系中,國有電影企業難以拿出有優勢的內容,尤其是“二線”的企業,近幾年連口碑佳作都難看見。當然我們也理解國有電影企業在內容創作上被更加嚴格限制的客觀因素,但“無好內容”確實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難題。

而除了資產、營收、生產這些企業的“外部問題”之外,許多二線國有企業的內部管理也充滿問題。

首先是許多國有電影企業的地方屬性太強,國家即使想出手幫忙整合,也難以實現。所以“二線們”一直沒辦法把自己的企業體量做大,也沒辦法合併。

其次是“國企通病”,既內部人治現象普遍,難以實現任人唯賢,企業員工裡關係戶實在太多,這也是缺乏創造力的核心原因。

再來是年輕的影視人才不願意進入二線國有企業,導致企業缺乏活力:還是用峨眉電影集團舉例,其電影生產部門一共有168人,全都是30歲以上的“老員工”。

二線國有電影公司的生存困境

最後是大部分二線國有電影企業因一直處於盈虧邊緣,像長春電影集團雖然總資產上百億,但是年利潤僅7000萬,實在是名不副實,讓我們不得不把它歸為“二線”;瀟湘電影集團總資產9億,其實在“二線”裡也算個子高的,但卻年年虧損。這樣的狀況就會導致企業內部缺乏資源積累,效益越來越低。

以上種種困局,都讓二線國有電影企業陷入生存的泥沼中,難以抬頭。

二線國有電影公司的生存困境

給二線國有電影企業的一些建議

中國電影產業目前仍然處於高速發展中,這個時候國有電影企業,尤其是“二線”的企業們如果掉隊,勢必也會影響到國家文化的意識形態輸出,所有國有電影企業的改革也是勢在必行。

首先國有電影企業應該打破隔離,聯合起來。各省的國有電影企業和電影院線應該打破地域問題,更大範圍的把所有企業的區域整個在一起,嘗試進行一種“跨省資源”的公用,這樣才能提升國有企業在電影產業鏈中的又是,提升自己的話語權和議價能力。如今中國的民營電影企業不只是做全國市場,甚至已經開始進軍全球市場,也在大力地拿下網絡市場。這個時候二線國有電影企業們如果還只是停留在在自己的省發展,未免顯得太固步自封。

二線國有電影公司的生存困境

然後應該提高企業的創作力與專業度。其實在上個世紀,國有電影企業一直具備極強的電影創作能力和藝術專業修養,中國很多核心影迷至今都把那個時代稱作中國電影最好的時代。原因就是那會兒各個國有電影企業的領導大多由專業電影工作者擔任,形成了專家型的管理制度。然而近十年有餘幹部體制的變化,導致許多二線國有電影企業的領導層在專業度上層次不齊,“外行領導內行”的情況屢見不鮮。這就讓企業失去了創造力,也失去了對人才的吸引力。提高領導層的專業水平是二線國有企業未來發展的基礎保障。

二線國有電影公司的生存困境

最後是利用好手上的政治資源。和民營電影企業相比,國有電影企業最大的優勢就是與地方政府可以合作項目,實現電影產業與其它產業的聯合發展。尤其是二線國有電影企業不能只是把自己當做一個“養老國企”,而是一個文化公司,利用民營企業沒有的資源做出自己在電影產業中的價值。

希望二線國有電影企業們能夠跟上中國電影的腳步,發展至今,電影產業更進一步需要你們來添磚加瓦了。

二線國有電影公司的生存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