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 · 本色——記靜海老黨員劉恩純

10月1日 ,舉國同歡。

當天上午,在綠柳搖曳的古運河畔靜海區,在彩旗招展的奧景小區3號樓一處普通單元內,87歲的老黨員、靜海區原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劉恩純身著紅色T恤神采奕奕地老伴靜候在電視機前,像過年一樣,翹首等待著北京天安門廣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盛大慶典的現場直播。當雄壯激昂的國歌奏響,老人手捂著心口,眼裡含著淚花,矚目著鮮豔的五星紅旗,以發自心底的激情和全國人民一起唱響共和國的最強音、唱響新時代中國夢的信心和決心,那份情,淳樸、真摯,像胸膛裡汩汩流淌的熱血,溫度不減、本色不變……

初心 · 本色——記靜海老黨員劉恩純

做一個能吃苦有擔當的人

劉恩純1933年出生在靜海農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早年喪父,兄弟三人與母親相依為命,全家靠耕種6畝薄田賴以生存。他身為長子,10歲便開始學做農活,擔起家庭的責任,那時除了種地,剩餘的時間他就是去拾柴禾、打草、做短工,靠幹這些活維持生計,時常吃不飽、穿不暖。在苦難的歲月中,讓他切身體會到了基層百姓生活的苦辣與辛酸。

初心 · 本色——記靜海老黨員劉恩純

新中國的成立,讓飽嘗艱辛的人民大眾感到生活有了奔頭。1952年積極上進的劉恩純響應黨的號召,踴躍報名參加縣裡舉辦掃盲培訓,結業後主動牽頭建立家庭學習班、學習組,開展了掃盲工作,經村裡推進和學校考察當年被聘任為小學教師。在此期間,他邊自學邊教學,很快成長為一代有文化的進步青年。

忠誠,就是堅定信仰,就是甘願為黨的事業無條件地付出。1955年10月1日,是劉恩純一生都忘不了的日子。這天,在舉國上下熱烈慶祝新中國成立6週年的喜慶日子裡,他作為教育戰線一線教師代表榮幸地成為靜海縣王口區首批公開培養的青年黨員。他舉拳宣誓的一字一句,都印刻在心中,用一生的投入去詮釋、在踐行。

1956年4月,劉恩純被借調到縣肅反辦公室協助工作。當時交通條件差,靜海全縣沒有一輛汽車,也沒有一輛公交車,每天下鄉都是步行,靠兩條腿走,去中旺、蔡公莊需要從靜海坐火車到唐官屯,下車後再步行30多里,去團泊、大邱莊等地,只有從靜海直接步行到村。

一位當年的同事回憶;“那個期間走路最多的一次是他帶我去河北省霸縣搞外調。接到任務後,我們從靜海坐火車到天津,又從天津坐輪船經大清河到文安縣蘇橋鎮,下船步行18里路到霸縣城關,調查取證後從霸縣向東一直走80里路到得勝口,轉天我留下整理材料,他獨自一人去安次、廊坊公安局換介紹信,90裡的行程,水路不通,只能走田間小路,人生路不熟,他邊走邊問,中途遭遇風沙天氣,必須一步一步向前挪。4天的外出日程,他歷盡艱辛徒步行走了將近200公里的路,那份對工作的認真、執著,令人敬佩。”

1964年的10月,劉恩純從王口公社調任梁頭公社黨委副書記。兩地相隔僅有6公里,從王口到梁頭須繞經獨流,在鳳儀村下船步行到獨流火車站,轉乘火車到靜海縣城,去縣委組織部拿到介紹信,再到運河西漁船碼頭乘船到梁頭。由於當時賈口窪嚴重積水,那天幸好是靜海大集,水邊停了一些趕集的船,經打聽恰好有條船專門接送趕集辦事的鄉親們,他揹著行李上船後,船伕點了人數問明去向,揚帆起錨。從靜海運河碼頭到梁頭村,10裡水路只用1個小時。路途的交談,大家聽出了他是公社新來的幹部,他從大家的言談中瞭解了鄉親們的所需所盼。

下船時,他掏錢要付船費,船伕執意不收,還幫他背行李上岸,還主動地指給他去公社的路。那份熱情讓他深受感動,那份淳樸讓他懂得應該怎樣為官、做人。

黨的領導幹部,是人民的公僕,做工作當以人民為親、為重。劉恩純來到梁頭的第二天,就定好了方向、找準了目標,馬不停蹄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他在同事的陪同下圍繞民生民情深入基層走訪調研,瞭解普通農戶和困難家庭的生產生活情況,著力解決老百姓吃飯、穿衣和住房問題。他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入戶蹲點,帶頭與廣大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

在當年的全縣三級幹部會後,他帶領工作組對梁頭北部幾個村對特困戶進行走訪檢查,在運河堤岸通往東賈口的途中經過泥濘路段,他穿的鞋子沾滿溼泥,像兩個大榔頭,每隻都有二三斤重,越走越滑,索性把鞋襪脫掉,一手提著一隻棉鞋,赤腳前行。進村時一雙腳都凍得發青,他們用溫水洗了腳,顧不上休息就去走訪困難家庭。

轉天上午,在從辛莊子趕往張莊子大隊不足三里路段的冰道上,他疾步走在最前面,突然腳下一滑,沒等反應過來就陷入冰窟,幸虧水深僅有1米左右,大家驚恐之際,他冷靜地穩住陣腳,幾經掙扎爬上冰面,拖著溼透的棉褲,艱難地朝著張莊子大隊走。在天寒料峭的北風中,他的衣服變得僵硬,每邁一步兩條褲腿咔咔作響……

時隔56年,張莊子的老人們還清楚地記得:“當時劉書記進村時棉褲和下身幾乎都凍成一體,村裡安排他到一戶有火炕的人家,換了衣服,圍著被子瞭解困難群眾的生活,研究如何確保他們有吃有穿溫暖過年。”

把群眾當親人,衣食冷暖記掛心間。這是黨的領導幹部應具備的最真誠、最樸素的情懷。劉恩純在回憶錄中寫道:“那年農曆臘月三十的晚上,當我聽到窗外響起清脆的鞭炮聲,才猛然間意識到已經是過大年了。這些天忙忙碌碌只考慮轄區群眾的衣食冷暖,卻忘了自己也得需要回家過年。自己突然意識到,從到梁頭上班的那天起已經三個多月了,沒有歇過一天假,沒有回過一次家……”

共產黨人要有不變的初心

初心 · 本色——記靜海老黨員劉恩純

共產黨人的初心是為人民謀幸福,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劉恩純在基層工作的20年,一心為民,是人們公認的好乾部、老黃牛。有時拼命地拉車,也得需要抬頭看路,特別是做領導工作,要講政治、善總結、會發動。

1971年他帶著縣委工作組在楊家園大隊蹲點,因為自己過去抓業務多、抓政治比較差,所以他每天跟生產隊、科技隊一起勞動。正趕上縣裡把那裡定為重點,一天市裡召開交流彙報會,他帶著學習的態度去參加會議,結果會上安排他發言。因為沒有準備,有些情況沒有說到點子上, 當時主持會議的市紀委秘書長對他的彙報產生質疑,他解釋說自己不是分管業務工作,結果被劈頭蓋臉地批了一通。 回來後自己進行了深刻反思,認為抓業務不懂政治,這說明思想有問題,態度不端正,是典型不講政治的表現,為此他主動向縣委作了深刻檢討。

有一次召開全縣計劃生育工作會,他帶著分管計劃生育工作的副主任和計劃生育幹部參加,又趕上要求書記親自作彙報,他覺得有分管主任在,突然讓自己彙報確實沒有準備,對工作的實際進度把握不準,所以在大會上捱了點名批評。會後經過反思,自己覺得就是工作不夠紮實,抓得不到位。回到公社,既沒有埋怨主管副主任,也沒有埋怨計生幹部,第二天他親自主持召開全公社專題會議,在300多名黨員會上,自己主動作了公開檢討,不遮羞、不怕醜,知錯立改,決心以上率下,帶領全公社的黨員、各大隊幹部擰成一股繩,明確把目標任務,逐層落實責任,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很快使被動的工作局面得到根本的好轉。

共產黨人的初心,是一種堅定的信仰,崗位變了,初心不會變。1983年,劉恩純調入縣委機關從事紀檢工作,並任整黨辦公室副主任。工作中,他以對黨和人民高度負責的初心,認真對待群眾的來信、來訪,凡是基層幹部、群眾到紀委機關上訪者,都能夠做到熱情接待;凡是需要紀委調查核實的,都及時抽派專人認真調查。特別是在整黨工作進入到整風和解決黨內思想問題階段,為了清除派性餘毒在縣直機關的影響,他找準關鍵人物逐一進行促膝談心,動員他們在專題大會上作檢討發言,用親身經歷現身說法,通過自我革命肅清派性餘毒,為全縣消除派性影響、增進團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他的辛勤付出和認真負責的態度得到了市委整風辦及駐縣整黨督導組的好評。1986年當選為縣級勞動模範,1989年榮獲天津市優秀黨務工作者榮譽稱號,受到天津市委書記李瑞環同志的親切接見,天津日報記者還以《人間有正氣》長篇通訊進行重點報道。

為人民服務沒有分內分外。劉恩純植根基層、深入人民,辛勤工作整整40年,1993年從副縣級的領導崗位卸任退休。退了休,他做到情繫靜海退而不休;離了崗,他依然保持離崗不離心。用他自己的話說:“我這個人是一個閒不住的人,退休之後,因為我對農村有著很深的感情,所以每天堅持早起騎車子去大窪裡轉一圈,尤其是去梁頭地區轉得比較多,因此對農業、農村、農民的事特別的關心、關注……”

前些年,種糧食有補貼,玉米豐收了,卻沒有銷路,有的地區看棗收了賣不出去,就紛紛砍樹。這些現象他看到眼裡,感到心疼。於是在縣委召開座談會徵求意見時,他就把這些問題如實地提出來,作農民利益的代言人,不遺餘力幫助政府想些點子,儘量把農民收穫的實物變成現金、變成收入,盼著讓農民錢袋子儘快鼓起來,讓廣大農民都開心地笑起來。

初心,是一份不變的情懷,生理年齡的老化,沒有淡化劉恩純對父老鄉親的那份牽掛。多年來,他始終以共產黨人的初心和愛黨為民的情懷,與組織保持同心、同德、同向、同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他牢記總書記的講話精神,把“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與自己的夢聯繫在一起,每天堅持定時定點收看新聞聯播和地方新聞,堅持閱讀相關黨報黨刊,關心政治、關注民生。堅持做好讀書筆記和學習心得,以飽滿的熱情在區各部門組織的座談會上建忠言、獻良策。特別是在涉及農民賣糧難問題上,他不僅提出了問題,也提出瞭解決的建議。有關部門積極拓市場、找銷路,使大量的滯銷玉米麵向飼料、玉米油、澱粉等相關產品,通過深加工有望實現為農民排憂、增收。

初心,是一種不老的精神和終身學習的人生態度。2017年10月18日中共十九大的勝利召開,讓他倍感興奮,他為自己榮幸地趕上了新時代而熱血沸騰,覺得內心有一種青春般的激情在湧動。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主題報告通篇3.2萬字,反覆閱讀,學思踐悟,並連同大會決議他逐字逐句地抄寫在自己的筆記本上。

在“兩學一做”和“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他不甘人後主動作為,結合87年的人生閱歷和工作經歷,撰寫了自傳體《歷史的記憶》一、二、三冊,涉及不同時期艱苦的奮鬥歷程、70年回顧以及“黃牛篇”、“慈孝篇”、“隨感篇”等近30萬字,並自費出版免費贈送新老同志和朋友,面向新一代黨員幹部進行交流、傳承。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就是要求我們共產黨人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時刻把群眾的願望和要求,在自己的實踐中去落實。”簡短的文字見證了老黨員劉恩純同志的赤誠忠心。今年國慶期間,他不辭辛苦,再回自己曾經工作奮鬥過的賈口窪做主題宣講,用艱苦奮鬥的傳統精神感動著一代又一代的大窪人。

做事的原則就是做人的本色

初心 · 本色——記靜海老黨員劉恩純

“廉潔門第福常在,清正人家天倫樂”從自我做起,從家庭做起,攜手共築家庭廉潔防線,“看好自家門、管好身邊人”,把家庭建設成為“溫馨、廉潔、幸福的港灣”,共創共享美好生活!”這是靜海的廉政格言,已被劉恩純工工整整地抄寫在了他的家風日記裡。

幾十年來,他無論為官還是做人,都始終恪守初心原則:規規矩矩、乾乾淨淨。無論是在職期間還是退休之後,都特別注重自己的言行,管好自己的家人,叮囑子女:自立自強、積極向上。

他的大女兒1977年恢復高考時考入天大冶金工業學校,畢業後分配到天津鋼廠任技術員、工程師,一直到去年退休,始終工作在一線,任勞任怨。

他的兒子從小時候就聽別人說爸爸是個“當官兒”的,但不知道“官兒”是幹啥的,長大後總覺著爸爸和老百姓沒有兩樣。直到聽爸爸說:“做官就是為黨工作、為人民服務,沒有任何權利辦自己的事。”

他的小女兒大學畢業入職金融單位,一直從事窗口櫃員服務,人們只知道她是系統的業務骨幹、優秀職員,但幾乎沒人知道她是縣級領導的女兒。

他的家族很大,自己兄弟3人,現在聚在一起有幾十口人,每到有長輩人過生日,大夥都集合到一起,談學習、談工作、談進步,沒有一個人說過拉關係、走後門、鑽政策空子、撈個人好處之類的話題,一團正氣,滿院清風。

社會是一個多文化的大家庭,民風民俗都有幾千年的傳承,特別是隨著生活的富足、時代的進步,奢靡之風、陳規陋習根深蒂固。劉恩純在處理親戚關係方面,通過自己的秉性原則和價值理念,把生活中的許多大事小情處理的超凡脫俗,意義深遠。

去年小女兒的公爹過80大壽,他得知後覺著這麼要好的親家關係,不做慶賀很失禮,買份禮品又太俗氣,晚上想來想去,索性寫了一封生日祝賀信。讓女兒給帶去,在賀壽宴席前由外孫媳婦當眾朗讀了外公的賀信、賀詞,贏得了現場親朋的滿堂喝彩。事後,他對孩子們說,人與人表達最真摯的感情,不是比花錢,而要看真心。

家風,關乎民風,關乎社會的和諧與文明。劉恩純教育子女,要明事理、知孝道、懂感恩、求上進。這種家風影響在女婿、在兒媳、在隔代人身上都體現得淋漓盡致。他的二女婿在職業教育單位擔任領導職務,卻從來不以領導身份自居,堅持崗在一線、心在課堂,每逢有教師因事因病請假,他都主動頂崗代課,成為大家公認的“好校長”、“工作狂”;在生活中,他具有優良傳統美德,孝敬父母、尊兄愛弟、堪稱楷模。他的兒媳是單位的“優秀醫務工作者”和家庭中賢妻良母,1996年,92歲的婆婆奶奶重病在床,她白天上班,晚上陪伴床前,為老人打針輸液、按摩洗澡、接屎接尿,直到老人安詳離世,親戚家人都給她挑大拇指點贊。

為了積極促進家庭和睦、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文明新風建設,他不顧自己年事已高,到處走訪妻賢子孝的好家庭,組織編寫了回憶錄《歷史的記憶》續集“慈孝篇”,其中:《孝母愛民的李汝增》《郭志剛的“孝子自述”》《孝悌楷模老賀家》《模範丈夫王士臣》等一個個生動的身邊事例,闡釋著慈孝之家的傳統美德,傳遞著滿滿的社會正能量。

在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的歷史節點,他懷著無限的深情帶頭參加融媒體中心《天津日報·靜海文匯》舉辦的“話今昔·家鄉美”我說40年主題徵文 和“愛祖國·愛家鄉·愛靜海”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徵文, 先後發表的《難忘的往事》《40年,一步一個新亮點》《賈口窪的鉅變》等作品,引起讀者的熱切關注。

老黨員劉恩純高興自己趕上了新時代,他不忘初心,堅守本色,在簡樸的生活中,默默地實現著自己的人生追求。有人說他居住條件和咱老百姓沒有什麼兩樣。他說“自己本身也是個普通老百姓。但作為共產黨員,永遠都不能忘記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永遠不能忘記我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