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初“三楊”的覆滅:百年冠族之首,卻倒在了門閥時代的前夜

一、何為士族

知識,在任何時代,都是最寶貴的財富。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經過百餘年發展,到了東漢時期,研習儒學經史的知識分子,也叫士人,常被中央政府、地方州郡徵召,進而步入仕途。這種入仕方式,使得士人群體漸漸發展成為了“士族”,也稱“冠族”。士族,有著三個鮮明的特點:

首先,是地方豪強性。

在連活字印刷術都沒有被髮明出來的年代,教育成本極其昂貴,經典文獻都要靠手抄流傳。能夠整日研究儒家經典的士人,絕對不會是田舍翁,而是有一定經濟實力之人。因此,最初的士人多來自於地方豪強家族。這些豪強在鄉里擁有龐大的莊園田產,為地方大族,在鄉里具有極強的號召力和經濟實力。可以說,士族,就是地方豪強的昇華進化版,是豪強之中的文化家族。

其次,是文化壟斷性。

士人習得學問後,一邊在朝野為官,一邊又將自己的知識傳給家族後輩,門生及故吏。因此,在東漢時期,文化傳承其實是在一個極其狹小的圈子內進行。士人也正是通過這種文化壟斷方式,逐漸形成了士族。一些家族甚至幾代人研究同一部儒學經典,學問代代相傳,號“經史傳家”。

最後,是世官性。

既然士族壟斷了文化傳承,而東漢政府又堅持以經史取士,因此,無論中央還是地方,徵召的士人就出現了“沾親帶故”的現象。因為東漢時期沒有科舉這個硬性考核指標,徵召士人,主要靠“名”,即名聲、品行、文化。這其實是軟指標,而且當時東漢的品評主要由民間自發進行(魏晉時期創立九品中正制,收歸政府),因此出現了特意“養名”的現象。這些士人或師出同門,或為郡中鄉親,先入仕的自然提攜後入仕的,給予好的品評。而後入仕的為了報答前輩,也會照顧前輩的家族晚輩。因此,在東漢,士族一般都是世代出仕做官的,這就是“世官性”。

晉初“三楊”的覆滅:百年冠族之首,卻倒在了門閥時代的前夜

東漢末年的士族

士族的“地方豪強性”、“文化壟斷性”和“世官性”,又是完美互補的。“地方豪強性”保證了士人研習經史的經濟承受能力,“文化壟斷性”保證了士人出仕渠道的暢通。而“世官性”又反補前兩者,進一步加強了地方大族的經濟實力和文化壟斷。就這樣,一代又一代,到了東漢末年,士族階層的頂端,“世家大族”出現了。顧名思義,“世家大族”就是以經學傳家,累世公卿甚至累世兩千石(郡守級),集世代冠冕、地方豪族、文化領袖於一身的大士族,也稱為高門。

世家高門真正強大之處在於他們的“經學名聲”,即社會聲望。東漢王朝的最高權柄,長期被外戚和宦官把控。客觀地說,士族在德行操守上確實要比靠著皇帝一朝寵幸從而得勢的戚宦團體高大許多。世家大族以經學名動天下,風度翩翩,為天下所重,佔據著輿論上峰。東漢桓靈二帝時期,掌控政權的宦官都發起了針對士人的兩次“黨錮之禍”,但士族沒有消亡,反而愈加強大,並且成為了不畏強權的正義化身。世家高門,作為士人階層的核心,通過與外戚、宦官的不斷鬥爭,社會聲譽越來越高,話語權也越來越重。

到了東漢末年,世家冠族之首是弘農楊氏和汝南袁氏(袁紹、袁術出於此家族)。弘農楊氏世傳《歐陽尚書》,汝南袁氏世傳《孟氏易》。兩大家族也已經不是累世兩千石了,而是“四世三公”,即家族中連續四代人都擔任了“三公”這樣的頂級官職。“三公”在東漢指的是太尉、司徒、司空。雖然東漢權歸尚書檯,權臣的標配是大將軍錄尚書事,“三公”已無實權。但是,“三公”絕對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當的。想做三公,必須是道德楷模,文化領袖。“三公”伴天子身邊,坐而論道,調和陰陽,相當於高級顧問。後世魏文帝曹丕曾任命“鬼才”賈詡為三公之一的太尉,就遭到了孫權的嘲笑。孫權並非嘲笑賈詡的能力,而是因為賈詡這個人的道德節操按照當時的標準,並不配做三公,可見三公在世人心中的分量。同為“四世三公”的弘農楊氏、汝南袁氏,門生故吏遍佈天下,為時人所敬仰。

二、弘農楊氏的“另類”復興

弘農楊氏,祖居弘農郡華陰縣。其家族始祖為楊敞,做過西漢權臣霍光的軍司馬,後官至丞相。楊敞玄孫楊震,在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時期官至太尉。在他之後,其子楊秉一支,即其孫楊賜、重孫楊彪,均秉承楊震嚴謹之風,研習經史,家風清廉,最後都官至三公。這就是弘農楊氏“四世三公”的由來。弘農楊氏一門從不與外戚、宦官為伍合作,深受士人敬重,是當之無愧的冠族之首。

但弘農楊氏,在楊彪之時已經露出頹勢。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楊彪雖歷任司空、司徒,但是朝廷大權卻掌控在西涼軍閥董卓手中。董卓要遷都長安,楊彪立抗董卓,但又屈服於後者的淫威,不得不就範。後來又在李暹、郭汜掌控的長安朝廷任司空,雖仍居三公,但名望大不如前。好不容易,護送漢獻帝東歸,又與獻帝一同羊入虎口,落入曹操之手。曹操見楊彪並不臣服自己,於是以楊彪和袁術(楊彪妻子為汝南袁氏司徒袁安的曾孫女)是親戚為由,誣陷他勾結袁術密謀廢黜漢獻帝,將其下獄。然而“百年冠首”並非妄言,士族群情激奮,曹操無奈迫於輿論壓力,釋放了楊彪,但是楊彪“臨晉侯”爵位被奪,至此隱居不出。

晉初“三楊”的覆滅:百年冠族之首,卻倒在了門閥時代的前夜

影視劇中的楊彪形象

楊彪之子楊修,才華橫溢,一直致力於復興家族。但終因參與曹丕、曹植的奪嫡之爭,以及自己才華過於外露,被曹操以“前後漏洩言教,交關諸侯”的罪名殺害。要知道,弘農楊氏的“四世三公”,狹義上就是指的楊震-楊秉-楊賜-楊彪一系。而楊修作為“四世三公”的嫡系傳人,慘遭殺害,對弘農楊氏一門是極大打擊。當然相較於因為袁紹、袁術兄弟而遭到毀滅性打擊的汝南袁氏,弘農楊氏至少得以延續。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重用自己的元從潁川士族荀彧、鍾繇、陳群等人,使後者成為新的士族領袖群體。楊修的後代,雖然依舊經史傳家,但是被排除在了核心權力之外,弘農楊氏的衰落看似已經無可挽回。眼看百年冠族之首就要沒落,弘農楊氏的旁支卻意外復興了家族。

讓我們回到東漢初年,太尉楊震有個少子叫楊奉,楊奉生了楊敷,曾任黃門侍郎。楊敷的次子叫楊眾,東漢末年以謁者僕射身份隨漢獻帝被董卓劫持至長安,獻帝東還時,夜走渡河,楊眾與從兄楊彪等率百官步從,後升任侍中,被封為蓩亭侯。楊眾之後,這個弘農楊氏的旁支再度沉寂,他的兒子史無詳載,但是他有四個孫子,即楊炳、楊駿、楊珧與楊濟。

而楊駿、楊珧與楊濟,就是西晉初年復興弘農楊氏的“三楊”。

晉初“三楊”的覆滅:百年冠族之首,卻倒在了門閥時代的前夜

弘農楊氏:“四世三公系”和“晉初三楊系”的關係

然而這次弘農楊氏的復興,並非因為其家學淵源及聲望,而是因為“三楊”有著特殊的身份:外戚。沒錯,百年冠首、從不與外戚同流合汙的清流弘農楊氏,居然靠著外戚的身份復興了。

這事,要從司馬篡魏說起。自高平陵政變後,司馬家開啟了代魏的步伐。司馬家,雖為河內士族,但其家族僅“博學好古,雅好《漢書》名臣列傳”,在家學淵源上與那些經史傳家的世家大族有較大差距。到了正元元年(魏帝曹髦在位),權臣司馬昭想與世家聯姻以提升家族名望,也為將來篡位尋找同盟,於是為其長子司馬炎求娶名士、竹林七賢之一阮籍的女兒。然而,阮籍並不想參與政治鬥爭,因此連續大醉60天,終於躲掉了這場聯姻。此時距離司馬懿去世僅僅過去五年,司馬師又剛剛病逝,擁曹勢力尚存,司馬家處於權力交接的關鍵期,神器最終落入誰手尚未可知,因此一些大族並不願意與司馬家結親。最終,司馬昭為長子司馬炎求娶了楊炳之女楊豔。楊奉-楊炳一支雖不是弘農楊氏嫡流,楊炳早逝,生前也僅為曹魏通事郎,但與“四世三公”楊秉-楊彪一系也屬近親,迎娶楊豔,能夠藉助弘農楊氏之名,提升司馬家在士族中的名望。

後來司馬炎建立晉朝,楊豔就是西晉的開國皇后,育有毗陵悼王司馬軌(早夭)、晉惠帝司馬衷和秦獻王司馬柬。楊豔體弱多病,臨終前擔心自己兒子太子司馬衷的地位不穩,於是懇請司馬炎迎娶自己的妹妹,叔父楊駿的女兒楊芷為繼後。司馬炎與楊豔伉儷情深,就答應了,於是弘農楊氏接連出了兩任皇后,榮寵一時。

晉武帝司馬炎的親弟弟齊王司馬攸素有賢名,當年就差點奪嫡成功,險些被司馬昭立為世子。武帝開創晉朝後,太子司馬衷天生不慧,群臣認為司馬衷不足以君天下,於是請立司馬攸為皇太弟的呼聲又起。就連晉朝開國頭號重臣賈充,這個齊王司馬攸、太子司馬衷的雙料岳父,都舉棋不定。因此,為了穩固司馬衷的太子之位,武帝司馬炎學起了東漢故事,引外戚參政。因為太子司馬衷,是楊駿侄女的兒子,外戚權力來自於皇家,所以必定死保太子。一時間,楊駿、楊珧與楊濟懼受重用,顯貴於朝,號“三楊”。弘農楊氏再次復興。

(想了解晉武帝司馬炎和齊王司馬攸的故事,可以看下文: )

三、楊駿、楊珧與楊濟:完全不同的三兄弟

因為楊芷為皇后的緣故,因此楊駿在“三楊”之中地位最為顯赫。楊駿年輕時候僅為高陸令、驍騎兵及鎮軍二府司馬。成為天子岳父後,被破格提拔為車騎將軍,封為臨晉侯。“臨晉侯”本是弘農楊氏“四世三公”嫡流楊賜-楊彪一系在漢末的爵位。而楊駿是楊眾後人,為弘農楊氏旁支,封號本為“蓩亭侯”。晉武帝此舉,屬於強行拔高楊駿的地位,將弘農楊氏“四世三公”的美譽轉移至楊眾-楊駿一系。無形中,也是加強了帝室在士族中的聲望。而且“臨”字有光大之意,“晉”是國號,“臨晉”的爵號,不再僅僅是封地的名字,而是寄予了武帝司馬炎對楊駿的期望。

晉初“三楊”的覆滅:百年冠族之首,卻倒在了門閥時代的前夜

臨晉侯 楊駿

然而,楊駿辜負了武帝的厚望。晉書記載,楊駿其人“器小,不可任社稷之重”、“素無美望”。當他被封為“臨晉侯”之時,朝臣更是議論紛紛,言“後父始封而以臨晉為侯,兆於亂矣”。出身在弘農楊氏這種頂級世家,就算楊駿不是嫡流出身,也應深受家族之風影響。比如嫡流楊修之子楊囂,孫楊準,因為楊修的緣故,在魏晉時代都不曾顯貴,但卻繼承了楊氏清廉簡樸、經史傳家之風。楊囂任典軍將軍,以清廉聞名,受到武帝司馬炎的嘉獎。楊準更是晉初名士,與山簡、嵇紹、劉謨為友,最後官至冀州刺史。誰知,楊駿卻毫無才華,後來當了輔政大臣後,居然在武帝駕崩未足一年之際就改年號,鬧出了大笑話。可見,楊駿除了擁有“弘農楊氏”這個光環外,毫無先祖之風。

《晉書 列傳第十》:駿暗於古義,動違舊典。武帝崩未逾年而改元,議者鹹以為違《春秋》逾年書即位之義。朝廷惜於前失,令史官沒之,故明年正月復改年焉。

楊珧,雖是楊駿的親弟弟,卻是典型的楊氏子弟,無論才學還是為官,都極為出色。歷任尚書令、衛將軍,素有名望,才能遠在楊駿之上。本來,他應該是武帝司馬炎託付後事的對象,但他有個毛病,就是膽小。當初武帝司馬炎將齊王司馬攸排擠出京師,是與楊珧共同謀劃的。這件事在西晉武帝時期是大事件,基本上引起了舉朝反對。這些反對的朝臣中,很多都是武帝心腹,他們雖不支持齊王即位,但是依舊希望齊王能留在朝中輔政,因為這些人已經預感到,如果齊王不在朝野,那麼未來即位的太子司馬衷不知會被何方勢力所控制,晉朝有崩盤的風險。這些大臣包括武帝的親家,最適合在日後當輔政大臣的王渾,以及與武帝有通門之好、當初為其謀奪晉王世子之位盡心盡力的禁軍統帥、中護軍羊琇。羊琇甚至密謀殺死楊珧,以阻止齊王離京,可見楊珧做了一件多麼不得人心之事。此事過後,楊珧過去積累的好名聲蕩然無存。楊珧害怕了,於是上書請求辭官,並對武帝說:“自古一個家族出了兩任皇后,沒有能保全的。請把我的上表放在宗廟中,將來楊氏一旦出現災禍,讓這份奏章保我性命。”這事在魏晉之時是有先例的,鍾會之兄鍾毓勸權臣司馬昭不要重用鍾會,說鍾會志向遠大,不會久居人下。果不其然,鍾會滅了蜀漢後想要割據蜀地,因為鍾毓有言在先,司馬昭沒有追究鍾毓的家族。武帝司馬炎看楊珧言辭懇切,就准許了他的請求。

而年齡最小的楊濟,則走上了另一條道路:職業武人。楊濟歷任鎮南、徵北將軍。常與武帝一起狩獵,射術精湛,深受器重,曾經以副都督的身份,平滅吳國。他當時與王濟(王渾之子)、孔恂、王恂同為侍中,為武帝左右一時之俊秀,號“恂恂濟濟”。但是楊濟畢竟是武臣,只能作為楊氏外戚的好幫手,卻不能託付大事。

四、才不配位的楊駿

前文已經提到,在晉武帝司馬炎晚年,發生了強令齊王司馬攸歸國(回齊國封地)事件。該事件雖以齊王司馬攸暴斃而結束,但後果卻十分嚴重:本來可以作為託孤大臣的帝國肱骨們,因為反對齊王之國,被晉武帝冷落。尤其是王渾、張華等賢臣,是輔佐太子司馬衷的最佳人選,結果連輔政大臣陣容都沒能進入。武帝覺得所能依靠的,只有死保太子的弘農楊氏外戚了。由於楊珧的退讓,武帝無奈,只能計劃讓楊駿輔政。

然而,楊駿無德無才,膽子卻出奇的大。在武帝病重期間,楊駿單獨侍奉在旁,公然排斥公卿,扶植自己的黨羽。一次,武帝病情稍有好轉,看到楊駿所用之人都不是賢才,於是呵斥道:“你楊駿用人怎麼能如此隨便呢!”於是,詔令中書,讓自己的親叔叔、司馬懿第四子,汝南王司馬亮與楊駿共同輔政。楊駿聽說後,找到中書監華訥,說要看看詔書。結果楊駿這一看,就再也不返還。華訥沒想到楊駿如此無賴,親自找楊駿討要,結果楊駿硬是不給。

過了兩天,武帝司馬炎病危,此時內外均被楊駿控制。楊皇后奏請讓楊駿單獨輔政,並讓中書監華訥、中書令何劭起草遺詔。晉武帝司馬炎已成傀儡,看到詔書後默默無語。不久,武帝駕崩,楊駿成為唯一的輔政大臣。滿朝文武都隨武帝棺槨出行,但楊駿卻不下殿跟隨,並安排一百個武士保護自己。可見楊駿這個輔政大臣是多麼不得人心,連他自己都怕發生政變。

西晉是篡位得天下,功臣勳貴眾多,宗室諸王勢力極大。尤其是武帝晚年大封諸子為王,鎮守一方,更增加了朝局的複雜程度。太子司馬衷智力低下,因此急需一位有威望的宗室在朝輔政,震懾朝野。這也是當時很多朝臣反對齊王司馬攸離開京師的原因,甚至到了後世東晉時期,權臣大司馬桓溫依舊認為,齊王司馬攸雖然不能繼承皇位,但是輔佐自己的侄子司馬衷是最合適的。而叔叔輩最有威望的本是扶風王司馬駿,但是他也在“齊王之國”事件中因進諫不成被氣死。最後導致,此時有能力限制楊駿的,只剩下汝南王司馬亮。汝南王司馬亮目前是司馬宗室最長者,官居侍中、大司馬、假黃鉞、大都督、都督豫州諸軍事,鎮守許昌。楊駿私藏詔書,本應受到他的討伐,廷尉何勖就勸司馬亮起兵匡扶社稷。結果汝南王司馬亮膽小怕事,不敢有所作為。聽聞楊駿要對付自己,星夜逃出京師,奔赴許昌避難。

晉初“三楊”的覆滅:百年冠族之首,卻倒在了門閥時代的前夜

痴皇帝 惠帝司馬衷

惠帝司馬衷登基後,晉升楊駿為太傅、大都督、假黃鉞,統攝朝政,總領百官。此時的他,黨羽遍佈朝野,左右親信俱領禁軍,看似無人可威脅他的位置。楊駿完全將司馬宗室諸王排斥在外,引起了多方不滿。弟弟楊珧、楊濟勸他收斂,結果反而被楊駿閒置,不予重用。馮翊太守孫楚平素與楊駿深交,他勸楊駿趕緊讓宗室與他一起輔政,但不被採納。至此,很多楊駿故舊都預感楊氏將來會有大難,開始與其離心離德。

五、賈南風的反擊:“三楊”覆滅

楊駿以為自己天下無敵,實際上,背後一雙眼睛早就注視他很久了。

在楊家崛起之前,賈家是朝堂勳貴領袖。平陽賈氏,是當地豪族,在士族圈內雖不及弘農楊氏,但是自賈逵出仕曹魏後,迅速崛起。而賈逵之子賈充,是司馬昭指定的託孤大臣,是幫助司馬炎篡位、晉朝開國的第一元勳。賈充逝世後,賈家衰落。但賈充的女兒、原太子妃、現皇后賈南風卻野心勃勃。賈后既不孝順自己的婆婆楊太后,又暗中積蓄力量準備對付楊駿。楊駿平日裡囂張跋扈,對殿中中郎孟觀、李肇二人很不尊重。宦官董猛,素有野心,後來他參與了八王之亂裡的多場政變。此時他侍奉賈后。賈后讓她暗中勾結孟觀、李肇二人,羅織楊駿的罪證。

賈后讓李肇聯繫逃到許昌的汝南王司馬亮,讓他以宗室長者的身份起兵討伐楊駿。可司馬亮哪有如此的膽量?於是賈后轉而聯絡楚王司馬瑋。楚王司馬瑋是晉武帝司馬炎第五子,天子近親,年僅19歲,正是血氣方剛之齡,以果斷敏銳聞名於朝。當時他鎮守荊州前線,接到賈后以皇帝名義發佈的詔書後,迅速進京。而楊駿素來忌憚這位王爺,認為讓他入朝方便控制,於是也不加阻攔。這是楊駿犯得最大錯誤。

晉初“三楊”的覆滅:百年冠族之首,卻倒在了門閥時代的前夜

楚王司馬瑋

楚王司馬瑋一進京,孟觀、李肇利用自己近侍的身份,誣陷楊駿謀逆,立刻奏請惠帝司馬衷頒佈詔書,廢黜楊駿一切職務,讓其以臨晉侯的身份回家。大臣段廣苦苦勸惠帝司馬衷道:“楊駿連兒子都沒有,怎麼可能謀逆反叛?”但司馬衷是個痴兒,早就被賈后玩弄於鼓掌之中,怎麼可能聽得進去。政變是夜,楚王司馬瑋統領全局,率軍屯駐司馬門,控制了宮城的出入通道。東安公司馬繇(司馬懿之孫,琅琊武王司馬伷第三子)帶兵屯駐雲龍門,後親率四百人去抓捕楊駿。

雖然情勢危急,但楊駿並非沒有獲勝的希望。他的主簙朱振給他出主意,勸他立刻火燒雲龍門,向宮內進軍。入宮之後直奔東宮迎接太子司馬遹。之後以太子的名義,引東宮和外軍平叛。這樣,宮內無論是賈后還是皇帝,都會交出元兇,楊駿就可免除災禍。這一幕像極了當年高平陵政變之時,大司農桓範給大將軍曹爽出主意的情景。巧合的是,楊駿的住宅恰好是當年曹爽的府邸。而楊駿卻和當年的大將軍曹爽一樣,才不配位,此時心緒大亂,再無昔日篡改詔書的膽子,遲遲不能決斷。

很快,宮中的軍隊就殺到了楊駿的府邸。宮中禁軍站在閣樓上向府內射箭,楊駿的府兵被射的出不了府門。不久,禁軍殺進了府中,楊駿被殺死在了馬廄裡。之後,賈后下詔,夷滅楊駿、楊珧、楊濟三族。剛剛復興的弘農楊氏,遭到了毀滅性打擊。

六、百年冠族之首,卻倒在了門閥時代的前夜

細究弘農楊氏短暫復興,又迅速衰落的原因,不得不引人深思:

弘農楊氏,一個百年清譽的家族,成為冠族之首靠的是實力,是家學淵源、經史學問,而非玩弄權術。歷史上,哪有一個外戚家族能長盛不衰的呢?因此,弘農楊氏此次短暫的復興,從一開始就埋下了隱患。

而楊駿愚蠢,楊珧、楊濟雖為一時之才俊,但也絕非能夠力挽狂瀾之人。楊珧政治能力強,卻不擔當,一味避世。以為憑藉著自己曾與武帝的約定,就可躲過災禍。被押赴刑場之時,還大聲呼喊自己曾有言在先,應該依鍾毓的例子被赦免。可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家族都沒有了,你何以獨存?而軍事能力強的楊濟的表面則更加令人失望。他久典軍旅,政變當夜,身邊尚有四百餘關中猛士。這些人百發百中,對他忠心耿耿,曾想力保他突圍而去。此時,已經被賈后控制的東宮召他進宮。大臣裴楷對他說:“你是太子太傅,應該接受東宮的召喚。”楊濟竟對時局毫無判斷,舍下軍隊獨自去了東宮,最終慘遭殺害。這樣的人,又怎能肩負起一個家族呢?

更可惜的是,“三楊”的覆滅,對於弘農楊氏而言,損失是不可估量的。因為弘農楊氏錯過了一個時代。

楊駿被誅殺後不久,賈后就幹掉了汝南王司馬亮和楚王司馬瑋,開啟了“八王之亂”的第一階段。而再過十年,“八王之亂”就全面開始,神州沉淪,衣冠南渡。由於東晉的建立者琅琊王司馬睿毫無實力,不得不依附渡江的僑姓士族對抗實力強大的江東士族,使得世家再次升級成為“門閥”,東晉徹底進入了士族高門的時代,史稱“門閥政治”。東晉的士族門閥,琅琊王氏、潁川庾氏、譙國桓氏、陳郡謝氏四姓輪流執政,其地位甚至超過皇族。而北朝經過混戰後,到了北魏孝文帝元宏時期實行漢化改革,中原以范陽盧氏、清河崔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為四姓,地位超然。這是士族的頂峰,是士族的全盛時代。然而,這些都與弘農楊氏無緣。

如果不是楊駿擅權遭到滅族,以弘農楊氏的家學底蘊,在士族門閥時代,復興應當是大概率事件。“三楊”覆滅之後,弘農楊氏雖仍是關中名門,世代在北朝做官,但是再也無法恢復曾經“百年冠首”、“四世三公”的家族地位。後來,雖然隋文帝楊堅冒認弘農楊氏為自己的祖先,但是隨著科舉的到來,時代已然不同。士族門閥的時代進入尾聲,弘農楊氏也不會逆勢而上。弘農楊氏,倒在了門閥時代的前夜,殊為可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