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官場軼事:濃墨宰相劉墉與成熟政治家和珅在臺面下的鬥爭

未入正題之前,鑑於讀者可能會對本文標題有諸多的疑問,所以,這裡有必要先介紹一下本文的兩位主人公:一位是劉墉,另一位是和珅。

雖然,大家對劉墉與和珅也有各自的體認,但是,大家的認知是否與相關記載一致,尚無法確定。

既然是在說歷史類的事件,那麼,就先簡要說說文中二位主角的概況。

劉墉

生於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卒於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嘉慶九年(公元1804年),享年85歲。

字崇如,號石庵,政治家、書法家,大學士劉統勳的長子,祖籍安徽碭山,出生于山東諸城。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中進士,時年33歲。

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寧府知府、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職。

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聞名於世。

書法造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

去世後,追贈太子太保,諡文清,後世亦稱劉文清公。

本文標題中的“濃墨宰相”,即是世人對劉墉的稱號,簡單明瞭,既突出了其在書法方面的造詣與成就,也標明瞭其在政治上的地位和職務。

簡單介紹完劉墉,再說說和珅。

大清官場軼事:濃墨宰相劉墉與成熟政治家和珅在臺面下的鬥爭

和珅

生於清高宗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依此推算,劉墉比和珅年長31歲;清仁宗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被賜死,終年50歲。

鈕祜祿氏,原名善保,字致齋,自號嘉樂堂、十笏園、綠野亭主人,滿洲正紅旗二甲喇人,清中期權臣、商人。

初為官時,精明強幹,通過李侍堯案鞏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

乾隆帝對其寵信有加,並將幼女十公主嫁給其長子豐紳殷德,使其不僅大權在握,而且成為皇親國戚。

隨著權力的增長,私慾也日益膨脹,利用職務之便,結黨營私,聚斂錢財,打擊政敵。

此外,還親自經營工商業,開設當鋪七十五間,設大小銀號三百多間,且與英國東印度公司、廣東十三行有商業往來。

曾擔任、兼任了清廷的眾多關鍵要職,封一等忠襄公、官拜文華殿大學士,其職務主要包括內閣首席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吏部尚書、戶部尚書、刑部尚書、理藩院尚書,還兼任內務府總管、翰林院掌院學士、《四庫全書》總纂官、領侍衛內大臣、步軍統領等數十個重要職務。

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清仁宗下旨將其革職下獄。

所聚斂的財富,據估,約值八億兩至十一億兩白銀,所擁有的黃金和白銀加上其他古玩、珍寶,超過了清朝政府十五年財政收入的總和。

乾隆帝死後十五天,嘉慶帝即賜其自盡。

和珅介紹完畢。同樣,關於本文題目中的“成熟的政治家”這個說法,也要說明一下。

這個評定或者“定語”,並非信口雌黃,而是有所本:

據說,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英國派遣以正使為喬治·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公元1737年~公元1806年)、副使喬治·倫納德·斯當東(George Leonard Staunton,公元1737年~公元1801年)的訪華使團,以慶賀乾隆帝八十大壽為名,要求中國開放通商口岸。其間,斯當東曾將沿途的所見所聞詳細記載下來,寫成《英使謁見乾隆紀實》。

因此訪華與和珅有交集,所以,擔任此次正使與副使的兩位英國人都對和珅有所評論:

馬戛爾尼:白皙而英俊,舉止瀟灑,談笑風生,真具有大國宰相風度。

斯當東:和中堂的態度和藹可親,對問題的認識尖銳深刻,不愧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

由此可知,關於和珅為“成熟的政治家”的論斷,乃出於英國人之口。

至此,關於本文的兩位主角已經介紹清楚,另外,關於本文標題的“濃墨宰相”與“成熟政治家”也大體說明了出處。

下面,就進入本文的正題,來說一說劉墉與和珅之間在臺面下的鬥爭。

大清官場軼事:濃墨宰相劉墉與成熟政治家和珅在臺面下的鬥爭

本文內容源自清人汪詩儂所著筆記《所聞錄》中的《和珅》一節。

因為,是在講說歷史,或者是與歷史有關的記述。那麼,首先簡單辨證一下,劉墉與和珅究竟有沒有交手的可能。

關於可能性,最重要的判定,當然是時間,如果時間錯謬,那麼,關公戰秦瓊的笑話,不但會被大方之家不齒,還會被普通讀者譏笑。

劉墉卒於清仁宗嘉慶九年(公元1804年);和珅於清仁宗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被賜死;由兩人的卒年看,這二位在世時,時間的重疊度非常高。因為時間重疊,同朝為官,所以,這二人之間的鬥爭,在歷史場境上,是完全站得住腳的。

至於其他的事情,我就不詳細考證了,可以放心行文了。

清高宗乾隆時,和珅當國,執掌機要,權傾一世,滿朝文武,沒有幾個人敢攖其鋒。

清朝人後來記述和珅的權勢之大,和珅的飛揚跋扈,甚至把他和明朝的“九千九百歲”魏忠賢相提並論。

把和珅與魏忠賢放在一起說事,先不論這種論調合不合理,僅就兩人共有的特點,從中多少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那就是:

和珅當日的勢力與實力,似乎都已經可以和滿清的帝室分庭抗禮了。

更誇張的說法是,和珅在朝中的種種作為,有些地方,明朝的魏忠賢還要稍遜他一籌。

既然都這麼說了,那麼,和珅飛揚跋扈的主要表現是什麼呢?

簡單來說,就是結黨營私,把天下公器做了自家擅權斂財的工具。

而且,和珅這樣做,還造成嚴重的後果:

他的結黨營私,權勢之重,使得眾人畏懼,不敢作聲,以至於後來的評論有“道路側目”一說。

所謂“道路側目”,歷史上有過:

《元史》卷一百三十·列傳第十七《阿魯渾薩理傳》有:

“所在囹圄皆滿,道路側目,無敢言者。”

《明史》卷一八九·列傳第七十七《李文祥傳》有:

“朝野寒心,道路側目,望陛下密察渠魁,明彰國憲。”

“道路側目”,亦作“道路以目”。

參照歷史記載,再看對和珅的這一評論,可以想見,和珅在當時所造成的形勢,是怎樣地危殆。

當然,可以推斷,這種“道路側目”的情形,主要還是表現在統治階層的官僚機構內部吧。

那些倚靠和珅的人,極盡諂媚奉承之能事。

那些與和珅意見相左或者內心不認同和珅的人,非常清楚和珅的能量,說話辦事都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更不要說是正面與他對撞了。

其時,山東諸城的劉文清公崇如(即劉墉),位居宰臣之列,參與清廷的機務,管理所屬的百官。

儘管劉墉的位子也不低,但是,對於和珅的囂張氣焰,他也是無可奈何。因為,皇帝始終對和珅信任有加,無人可對和珅的權勢造成威脅傷害。

因為無法對和珅的專權擅政、飛揚跋扈進行抑制,因為無法削挫和珅的銳氣,劉墉的心中,也常生著悶氣,他常常為此非常惱怒。

根據筆記《所聞錄》的作者清人汪詩儂記述,本文所說的劉墉與和珅在臺面下的鬥爭一事,發生的時間是“癸未春首”。

查了一下相關資料,清高宗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是農曆的癸未年,其上一個癸未年在清聖祖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其下一個癸未年在清宣宗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

這三個時間點都無法與本文的人物事件吻合,康熙和道光時期,可以不論。就乾隆時期僅有的癸未年來說,其時,劉墉還沒有做到宰臣的位子,而和珅還是一個未成年的孩子。

所以,事情要講下去,我們寧願相信筆記的作者的時間記憶有誤〔是否癸丑呢?即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

話說,這一年的春首,劉墉探聽到和珅應召入宮,正值天降雨雪,風寒地冷。雨雪天氣導致路途泥濘,劉墉想著,不能在皇上面前與和珅針鋒相對,還不能在半道上戲耍教訓和珅一回嗎?

乘著這個雨雪天氣,乘著這個泥濘的道路,劉墉特意穿上了家中久不穿著、擱置廢棄的舊衣物,在和珅必經之路上等著他。

和珅一到,劉墉馬上著人執持名帖,高高舉起,拜謁於和珅的轎子前面,口中稱道:

“我家中堂大人親自往和大人府上拜年,向大人恭賀新春,恰逢大人不在府上,今兒正巧在路上遇見大人,我家中堂大人已下轎恭候了!”

和珅一聽,知是劉墉在路上等候,或許心中有很多的不情願,但是,人情面子上,基本禮儀上,還是要做足,無奈,他只好下轎。

和珅下轎,原本想著,自己要進宮面聖,既然路途遇見劉墉了,躲不過去,這大過年的,下轎寒暄幾句,應付一下,也就是了。

等到和珅一下轎,馬上就傻了眼了。誰料想劉墉已經跪地向他道賀了。一來呢,劉墉是中堂,二來呢,劉墉年長和珅很多。和珅下轎見劉墉已跪地,也容不得他多想,緊忙按禮答拜。

和珅這一答拜,也得和劉墉一樣,跪地行禮。這樣一來,後果可想而知:

和珅身著的玄裘繡襖,已經被泥濘沾汙,身上全是泥水。

這個時候,再看看和珅,與平日裡風光無限、錦衣繡服、乾淨利落的他比起來,此際的他,更像是一隻吃了敗仗的公雞,雄風掃地。

傳聞,和珅曾因此事在宮中向主上哭訴,但是,因為劉墉的做法,並沒有明顯的過失可以指摘懲處,所以,都拿劉墉沒有辦法。

官場上鬥爭,大到殺頭丟命,瑣碎到小鼻子小眼睛,真是千奇百怪;

官場上的角力,大到檯面上的真刀實槍,小到檯面下的使絆子用計謀,可謂花樣多變。

文末,依然要說明一下,筆記比之於正史,可愛之處就在於它的可信與不可信間。但是,行文過程中,筆記的文字資料,能夠辨正的,都會盡力而為。

不足之處,還請讀者指正!

(全文結束)

大清官場軼事:濃墨宰相劉墉與成熟政治家和珅在臺面下的鬥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