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3年球員受傷悲劇再現,但尷尬的只是CBA體測嗎?

2018年,七次殺進CBA決賽的遼寧男籃終於首次奪冠,成為CBA歷史上第七支獲得冠軍的球隊。奪冠後,李曉旭談起了自己的一次傷病經歷,他含著淚說:“那次受傷也有一年半了,從我打球到現在從沒想到會受這麼嚴重的傷病,這個受傷對我心理和意志上都是摧毀性的打擊。”

時隔3年球員受傷悲劇再現,但尷尬的只是CBA體測嗎?

他所說的那次傷病發生在16-17賽季CBA體測過程中。李曉旭在被球員稱為“奪命17趟”的折返跑測試中意外受傷,最終被確診為右腳跟腱斷裂。那次重傷讓他在煎熬中苦等了223天才復出。

李曉旭受重傷,再加上不少球員在體測過程中累得叫苦不迭,CBA體測又一次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但時隔三年,CBA體測悲劇又一次出現。張兆旭今天在深蹲測試中意外受傷,痛苦倒地,之後被送往醫院。CBA體測又一次成為輿論熱點,飽受質疑。

時隔3年球員受傷悲劇再現,但尷尬的只是CBA體測嗎?

其實,CBA體測由來已久。1995年被稱為CBA元年,當時籃協就推出3200米跑和全場折返跑兩個測試項目。此後,體測項目不斷變化,出現了折返跑測試、臥推、深蹲等測試項目。

為什麼要讓球員進行體測?

2011年,在廢除6年後,體測又被恢復,而在談到體測的目的時,時任籃管中心運營部部長宮魯鳴曾說得極為直白:“CBA設體測參照了NBA的標準,目的就是提高聯賽的質量。沒有好的身體素質就無法完成高效的對抗,讓混日子的人滾蛋。”

說白了。CBA休賽期,一些球員會放鬆、懈怠下來,設立體測以及增加項目,其實是為了讓球員繃緊訓練這根弦,以更好的狀態開啟新賽季,算是一種督促。

不可否認,出發點是好的。然而,體測是否能達到提高聯賽質量的目的?體測項目以及一些細節又是否真的合理科學?這都需要打上問號。

事實多次證明,體測成績是否優秀跟球員是否優秀並不是絕對的關係。上賽季,王哲林體測並沒能一次過,而是補過的。但是,他在常規賽表現出色,最終成了CBA常規賽本土球員的MVP。中國男籃核心易建聯曾因未通過體測而參加補測,甚至王仕鵬和朱芳雨兩位以投籃見長的球員,曾經未通過體測中的投籃測試。

另外,2005年至2011年,體測一度廢除。就本土球員來說,能說如今的本土球員就比當時的本土球員整體實力更強?

因為一些球員因體測受傷,以及個別項目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不盡合理,例如姚明恩師李秋平曾說:“多年前,身高2.26米的姚明和1.78米的範斌一起跑過3200米,結果導致他膝蓋軟組織勞損。”正是因為存在一些不足,CBA體測備受質疑,時常遭受吐槽,尷尬地存在著。

然而,尷尬的何止是CBA體能測試?難道一些CBA球員就不尷尬?

每到休賽期,基本上NBA球員都會堅持訓練。因為狀態差很有可能連飯碗都保不住,甚至在球隊中的位置被人頂替。

時隔3年球員受傷悲劇再現,但尷尬的只是CBA體測嗎?

科比曾告訴字母哥每天訓練8個小時,投籃一千次,還特別提到夏休期對於球員的提升至關重要;今年的休賽期,詹姆斯凌晨4點去球館訓練;庫裡休賽期每天要投中500個三分球;杜蘭特則是在休賽期瘋狂約人訓練。天賦固然重要,但這樣的自律,才是成就它們在球場上出色的重要原因。

然而,不用擔心飯碗CBA球員,有多少人有這樣的自律能力?

杜鋒曾稱“阿聯訓練量是年輕人的2倍”。在今年的體測中,甚至有年輕球員被拍到啤酒肚。看看國內球員在國際賽事中的罰球和三分命中率,看看CBA賽場一些球員與外援的肌肉對比,如果他們說休賽期自己埋頭苦練,對食物嚴格控制,又有多少人會相信?

不得不說,CBA體測確實尷尬,但尷尬的只有CBA體測嗎?一些職業球員卻做不到自律,到休賽期吃喝玩樂,還需要通過體測這樣的外在東西去要求、約束自己,這何嘗又不是一種尷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