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拱與張居正:曾經親如師友為何最後會反目成仇?

高拱,字素卿,新鄭人,嘉靖二十年中進士,歷經嘉靖、隆慶、萬曆三朝,隆慶五年升為內閣首輔。

張居正,字叔大,荊州人,嘉靖二十六年進士,與高拱同樣歷經三朝,隆慶六年代高拱為內閣首輔。

高拱與張居正二人同朝為官,又同為裕王府舊臣,曾經合作無間、相互器重,推行一系列新政,扭轉了嘉靖後期日益嚴重的社會危機。

然而,曾經親密無間的兩人在同登高位之後關係卻變得日趨緊張,互相猜忌,隆慶臨終之前遺命高拱、張居正等同為顧命大臣,然而萬曆登基僅六天,高拱即被命令交出權柄,卸去華袞威服、青巾布衣離京。

高拱與張居正:曾經親如師友為何最後會反目成仇?

高拱

縱觀高拱與張居正二人宦海生涯,可以發現兩人無論在執政理念、務實思想都極為相似,二人又都是典型的實用主義者,為何卻鬧到如此不可開交的地步呢?

俗語言“共患難易,同富貴難”,高拱、張居正也不例外。隆慶與萬曆分別給了兩人無上的信任和無上的權力,古往今來權臣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飛揚跋扈,這一點高拱與張居正也都不例外,只不過張居正生前運氣好一點而已。

曾經亦師亦友親密無間

高拱與張居正的關係可以說是亦師亦友,二人有共同的理想,又站在同一戰線,早年可以說關係親密無間。

嘉靖三十九年,高拱任國子監祭酒,張居正為國子監司業,當時嚴嵩秉政敗壞朝綱,高拱對國家的頹敗感到煩悶,想去秋遊散心,卻找不到朋友,最後找到張居正,二人對著大好山河,暢談理想,歷數朝廷弊政,相談間竟發現兩人志向理念出奇的一致,此後更是惺惺相惜。

高拱後來被罷職後還曾經回憶起二人同朝為官的經歷,說道:“荊人(指張居正)為編修時,年少聰明,孜孜向學,與之語多所領悟,予愛重之。渠於予特加禮敬,以予一日之長,處在乎師友之間,日相與講析義理,商榷治道,至忘形骸。 予嘗與相期約,他日苟得用,當為君父共成化理。”——高拱《病榻遺言》

高拱年長張居正十三歲,從這段話可看出二人早年間亦師亦友的關係。

高拱與張居正:曾經親如師友為何最後會反目成仇?

張居正

甚至在高拱與徐階反目成仇,被逼出朝堂之後,張居正為遏制趙貞吉的勢力與司禮監李芳合謀,奏請重新起用高拱,高拱這才得以以大學士兼禮部尚書重新回到朝堂,沒想到重新掌握大權的高拱與張居正二人卻從此生了嫌隙。

間生嫌隙友情破裂

高拱與張居正都是徐階提拔起來的,但高拱與張居正不同,高拱是個有個性的人不輕易依附任何勢力,性格又極為急躁,不允許他人異議,《明史·高拱傳》評價他“性強直自遂,頗快恩仇”,有很強的報復心理。

兩人第一次出現嫌隙就是在處理徐階的問題上,隆慶五年,徐階二子充軍,三子削職為民,如果不是張居正從中力保,徐階的下場恐怕就跟嚴嵩一樣了。

高拱與張居正:曾經親如師友為何最後會反目成仇?

徐階

因徐階對張居正有知遇之恩,所以張居正對徐階感恩戴德,而高拱卻因為嘉靖駕崩時,徐階只召了門生張居正共同寫就遺詔,卻未通知到當時已是內閣大學士的高拱,故高拱對徐階、張居正二人大為不滿。

所以,高拱要打擊徐階,張居正一定反對,二人出現了分歧。

張居正曾經在給徐階的信中寫道:“不敢走介,畏行多露。”足以說明了張居正對高拱日漸跋扈的驚心。——《答上師相徐存齋九》

在當時朝廷中,首輔李春芳為人寬厚卻氣魄不足,仗著是裕王潛邸心腹的高拱卻越來越獨斷專行,這引起了張居正的不滿。

兩人在互相合作、互相器重之時,也互相猜忌、嫉妒,彼此防範。《明史·張居正傳》中記載高拱的門客曾向他告密說張居正收過徐階兒子三萬兩賄賂,高拱因此當面譏諷張居正,張居正當時臉色就變了,指天發誓沒有這回事,高拱才罷手。

從這件小事可以看出,兩人之間實已存在很大的裂痕。

主少國疑兀自專橫

張居正與馮保聯合驅逐高拱,只是促成此事的助推器,兩宮太后與皇帝才是最終的裁決者。萬曆繼位時年僅九歲,主少國疑,任何微小的逆言都能成為威脅皇位安全的依據。

高拱雖然宦海沉浮三十年卻不太明白這個道理,史書記載高拱曾在奏摺中寫道:“安有十歲天子而能自裁乎?”當時司禮監太監馮保看到這句話當時臉色就變了,故意在萬曆面前激將高拱道:“高先生雲十歲孩兒安能決事?”萬曆當即大怒,回到後宮就告訴了兩宮太后。太后深信不疑,由此加深了太后對外臣可能篡權的敏感性。

高拱與張居正:曾經親如師友為何最後會反目成仇?

馮保

高拱與張居正均滿腹才華,為濟世良臣,但與張居正的老謀深算相比,高拱則性格直爽甚至於魯莽,敢作敢為卻缺乏審慎,在膽識之外少了一絲沉著,喜怒形於色而心胸又有些狹窄,雖入仕三十餘年性格仍未改。

因此當高拱與宮內的宦官產生矛盾時,極易衝動下說出不該說的話,例如隆慶年間高拱就曾因阻礙馮保擔任司禮監秉筆太監而受到馮保的嫉恨,因此馮保不斷的找機會企圖陷高拱於不義。

萬曆初登基,高拱自恃資格老,以皇帝年幼為藉口,責難司禮監攬權,奏請將司禮監還政於內閣時,終於被馮保逮到機會,向兩宮太后進讒言:“高拱期皇帝年幼,欲迎立其鄉周王為功,而已得國公籍矣。”

正是在馮保不斷的讒言下,兩宮太后忍無可忍終於對高拱出手,將其逐出朝廷。

結語

相對於高拱的草率、直爽,張居正就顯得謹慎、剋制得多,《明史·張居正傳》評價他“深沉有城府,莫能測也”。

在高拱鋒芒畢露時,張居正則時刻保持著謙虛謹慎的態勢,能在危險面前抽身,這也是張居正立於不敗之地並最終權傾朝野的原因。

諷刺的是,當張居正將朝堂上的政敵驅逐乾淨、獨攬大權之後,一如高拱般飛揚跋扈,蓋古之權臣者概莫如是也!


參考文獻:

1.《明史》卷二百三《高拱傳》

2.《明史》卷二百三《張居正傳》

3.《明穆宗實錄》卷七十七

3.《高拱全集》高拱《病榻遺言》

4.《張居正文集》第二冊,卷二七,書牘十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