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拍橫打

業餘球友如何練成直拍橫打技術

一、“三不”原則。

一不改拍型;

二不變握拍法;

三不要推擋。

關於不改拍型:

1、直板的改造不能影響傳統的直板小球靈活性

2、改造板必須要保證適應現行的主流先進技術

3、改造是配合現行和將來的先進技術,而不是發明一種底板就要搞出一套技術~ 改拍型是“牽一髮而動全身”。與其在拍型上費盡心血,且前途渺茫,倒不如把精力用在技術動作的鑽研上。

關於不變握拍法的意思是:正手攻是怎樣握拍,橫打亦然。保證在握拍上不影響正手攻球。當然,你的正手攻握拍法要保證是正確的。

關於不要推擋的好處,論壇裡“前人之述備矣”。不再羅唆。

只有明確了自己的原則,確定了發展的方向,才會有更大的收穫。

二、直板橫打的“核心技術”反手弧圈球~

用橫打應對反手位來球,根據來球的不同,運用的橫打技術是多種多樣的,“各村有各村的高招”。但是,我覺得橫打必須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亦即“殺手鐧”,處理反手來球要圍繞著如何使出這一“殺手鐧”進行。在使出“殺手鐧”取得優勢的情況下,轉為正手進攻。 即使反手採用全橫打,由於反手“核心技術”的不同,打法風格也會有所不同。 中國式的橫板,也就是沒有高質量的反手弧圈球,反手還是快撥、快帶的多,力量不足,威脅不大,有些不盡人意。

許紹發老先生說直板橫打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反手一定要拉出高質量的弧圈球,這一點是肯定的。

我認為,沒有高質量的“反手弧圈球”,直板橫打就不會有什麼大的突破。

“反手弧圈球”應該取代“推擋”,成為直拍進攻型打法反手位的核心技術。

對直板橫打“反手弧圈球”的一些認識:

1,技術動作要能發大力。

握拍很重要,什麼樣的握拍法,就有什麼樣的擊球動作,擊球動作的差異,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握拍的差異。食指輕按拍肩,拍後三指呈放射狀,是不可能發出很大力量的;要想發出大力,這種握法是不可取的。 敢於側身; 必須有轉腰;

引拍要在身體左側,襠部引拍不可取。

2,以質量取勝。不要以怪、以對方暫時不適應取勝。不要追求側旋,要讓球更多的向前(向上)旋轉。

三、“握拍和板型”的分析。

直拍横打

1,關於直板握法。

我注意觀察了業餘球友的直拍握法,並不是想象中的“大同小異”,只能說是“有同有異”。拇指和食指的握法,區別不大,算是“有同”。但是,拍後三指。卻是各不相同。有三指併攏靠上,近似握拳的;有三指併攏伸直的;還有三指皆接觸拍面的;也有兩指接觸拍面的;還有三指呈“放射狀”支撐的,更有甚者,三指伸直平貼在拍後的。

個人看法:直板握法應該“掌心虛起”,拍後三指彎曲併攏,通過中指在後邊給球板一個強有力的支撐。可以想一想握毛筆對手掌心的要求。拍後的力量主要是通過中指第一指節來傳遞。無名指和小指接觸球拍協助發力,只能是在打球中的無意識行為,不贊成拍後有兩指或者三指主動接觸球拍的握拍方式。

這基本上就是乒乓教材上的標準直板握法。那麼,咱們就從這個握拍法開始說起。

直拍横打

2,直拍握法的特徵。

先來看看橫板的握法:橫板的拍面和手掌面是一致的,即使在使用中有手指的調節,也只是在有限的範圍內,這就是橫握球板的特點。

再來觀察直握球板:在自然狀態下,拍面和手掌面是有一定夾角的。在推擋的時候,拍面和手掌面接近垂直。正手攻球的時候,拍面和手掌面的夾角縮小,接近四十五度左右。 有些直板握法,過於放鬆食指,且把拍背後三指放開,使拍面向手掌面接近,不管用於正手攻(拉)球還是用於橫打,我持疑問態度。

由於握拍法的不同,也就是拍面和手掌面的夾角不同,同樣的正手攻球,發力感覺,動作細節也就有了差異了。

3,直板橫打的握法移植正手攻球的握拍法。

用正手攻球的動作握好拍,注意固定手腕,移動到反手位,外旋前臂,使球拍背面前傾再前傾逐漸與地面接近平行直到自然的將球拍放平。這就是直板在反手位橫打的基本拍型,握拍要點就是: 球拍要持平,拍頭自然向左,不要向下掉;

拍面要放平,接近與地面平行;

要找到這種感覺:你不是要用球拍的背面向前擊球,而是要用球拍的邊緣向前擊球。 這才是屬於橫打的握拍感覺~

直拍横打

四、直板橫打“發力”的秘密發力方向

前臂的發力方向:右手握拳,拳眼(食指與拇指圈曲的部位)向上,置與身前;向右前上方揮動前臂,拳背(手背)擊出,似用拳背在擊打右前上方的某個物體;這就是在橫打中,前臂應有的發力方向和發力感覺。

手腕的發力方向:向手心方向曲腕,使手背與前臂有三十度左右的夾角;再向手背方向展腕,至拇指與前臂在一條線上即可(再展即為翹腕,不可取)。

橫打中,手腕基本上是手心手背方向的曲展動作,沒有拇指小指方向的動作。

直板橫打練習的第一步,不是去練借力的平擋球,而應是去體會發力的摩擦球~(這主要是針對我們這些習慣了推擋的球友們來說的)理由如下:

會推擋的球友,初次練習橫打,會感覺使不上力,極易拍頭向下吊拍,用推擋的板型和感覺擊球。

這對儘快形成正確的橫打發力感覺,非常不利。

為了少走彎路,儘快形成屬於橫打的發力感覺,我認為最好是從摩擦球開始練習,而後在摩擦的基礎上尋找擊打的感覺。這樣練出來的動作,發力順暢,感覺穩定。

直板橫打入門練習

目的:通過練習,掌握正確的持拍方法,形成正確的前臂手腕動作,培養橫打基本的擊球感覺。 方式:採用多球,單人練習。

動作:右手持拍呈橫打基本拍型,身體正對球檯,左手拿球抬高然後鬆開,球落到檯面彈起至最高點時,前臂帶動微曲的手腕向前揮動,觸球瞬間手腕向前摩擦,使球越網對面臺上。 要點:

1.球拍要持平,摩擦球的上部向前。

2.手腕沿手心手背的方向摩擦球。

3.逐漸降低球彈起的高度,調整發力方向,從由後向前摩擦逐漸變為由下向上摩擦,或由左下到右上摩擦。

通過練習,基本掌握了摩擦帶球的發力感覺之後,就可以進入對練階段。與推擋對練、與一般上旋球對練、貼帶弧圈球,這是橫打技術的基本功,需要較長的時間去練習掌握。要能壓住推擋,對一般上旋球能借力發力快速回擊,能很穩定的貼住弧圈,最好能夠發力反帶。當然,還可以練習拉下旋,弧圈球。在這個階段練習弧圈球,在動作上要突出能發大力,側身轉腰,把橫拉的力量充分發揮出來。

直拍横打

五、全橫打的關鍵技術

在基本掌握了以“快帶”為基礎的摩擦發力方式後,再配合直板反手正面的搓球,是否就能實現反手位的全橫打呢,從業餘球友的角度看,難度相當大。實際嘗試中,更是困難重重,還是離不開推擋。這也是大多數球友保留推擋的重要原因。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我們從“快帶”的擊球動作和技術要求上作一個簡要的分析: 1,快帶屬於摩擦發力,對身體的重心的要求比較高。有穩定的重心,動作才有“根”,擊球才有質量。

2,快帶對擊球位置要求比較高。快帶屬於前臂擺動發力擊球,肘部是支撐點,因此肘部不能緊靠身體,而要和身體有一個合適的距離,便於發揮前臂向前擺動的力量。在這種情況下,取得合適的擊球位置就顯得格外重要。

以上這些要求,要比推擋複雜得多。同時在擊球過程中往往形成右腳靠前的“左側身”狀態。這就與正手技術、特別是擊球時間較早的快攻技術,難以融在一起。因此,要想實現全橫打,必須要有取代推擋的“近臺橫打技術”。這就是 前臂曲展發力的擊打技術。

站位:與推擋完全一致,左腳靠前。稍有不同的是,兩腳間距比推擋大一些,重心比推擋略低一些。 持拍動作:握拍法不變;上臂同推擋一樣,靠近身體,也就是肘部接近身體,前臂自然前伸;前臂逆時針方向略轉,拍頭隨之伸向左前方,球拍背面前傾向右前方。

擊球要領:手腕微曲,略向後引拍,使拍頭向左,同時保持拍面向右前方前傾;在來球上升期,送肘(前臂略伸),展腕,球拍向右前方“探擊”打出;迅速還原。在擊球中,手臂前送,手腕伸展(但

不能翹腕),拍頭要伸出,爭取在手前把球擊出。要找到“探擊”的這種感覺。 使用時機:

1,在處理反手位來球時,採用快速的回擊比發力的攻擊更為有效的時候;

2、在來球速度較快,拔不出手進攻的時候;

3,一板橫拉被對方防到反手位,步法沒有調整好的時候;

我們不妨把這個技術稱作橫打的“推擋”。它與直板推檔有很多相似處:

1,站位近,動作小,出手快;既能快速出擊,又能回擊快速的來球。

2,在前後距離上,有多個擊球點可供擊球。對前後移動的步法要求不高,使用方便。 3,肘部靠近身體,轉換到正手非常容易。

這些技術特點,使橫打推擋能夠有效地與(原左推右攻練就的)正手技術結合起來。同時,也使橫打推擋成為銜接橫打與正手的關鍵技術。

在掌握了以快帶技術為基礎的摩擦發力方式後,很自然的會去練習拉球、弧圈球,增強直板反手位的攻擊力;對弧圈球的貼球、反帶技術,也加強了直板反手位的防守能力。

進一步掌握以橫打推擋技術為基礎的擊打發力技術後,橫打的使用範圍向近臺靠攏,與直板的技術特點更為接近,為橫打與正手的結合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時,在橫打的摩擦發力技術與正手技術之間起到了關鍵的銜接作用。

加上直板反手的搓球,在技術結構上,實現反手位的全橫打似乎沒有什麼問題了。但總感覺還缺了點什麼。實踐證明,確實是缺了點東西。究竟是什麼呢,請看下一章《直板橫打的應變技術》

六、不可缺少的應變技術

業餘球友要想放棄推擋,實現反手全橫打,首先也是必須解決好的一個問題是:接發球~ 到反手位常見的發球有以下幾種:

出臺的上旋發球:急球、右側上旋、“左側上旋”

出臺的下旋發球:右側下旋、“急下旋”、“左側下旋”

不出臺上旋發球:右側上旋、“不轉球”、“左側上旋”

不出臺下旋發球:右側下旋、“下旋球”、“左側下旋”

實踐中,在不出現判斷失誤的情況下

1,較易接好的發球有:急球;右側上旋球(出臺與不出臺);右側下旋球(出臺)。 使用橫打的推擋和快帶(拉球)即可解決,接球動作就是基本動作,重點在於基本功要紮實。 2,有些難度的發球:急下旋;不轉球(臺內);

用橫打推擋接急下旋,要注意帶點向上的摩擦。臺內的不轉球不易借力,也要帶點摩擦。接這些發球,與基本動作相比,手法上略有變化。

3,有相當難度的發球:左側上旋球(出臺與不出臺);左側下旋球(出臺)

接左側旋發球,與基本動作相比,不僅手法上有變化,並且拍型也有變化(為了克服左側旋的影響)。 4,難度最大的發球:下旋球(臺內),左右側下旋(臺內)。

要接好這些發球,必須變換拍型,與基本動作差別更大,要使用特定的技術。

從接發球這個環節來看,固定的握拍方式、前傾的板型、單一的發力方法,是難以做到接好發球的。

板型的方向(左右方向)、板型的角度(前傾後仰角度)、發力的方式(摩擦擊打)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

同樣,在回合中,在步法不到位,擊球位置不太合適的時候,也需要調整擊球動作和拍型,採用更為簡潔的方式,合理的回擊來球。

這些在特定情況下使用的技術,就構成了直板橫打的“應變技術”。

學習使用橫打的應變技術,在握拍上不必拘泥於前面所述的握拍方法,以合理的回擊來球為原則,當變則變。如果練橫打之初就改變握拍法,就如同正手沒學攻球,直接去練習正手快點、挑打這些需要調整拍型的技術,後果可想而知。

通過握拍相對固定的摩擦帶球、推擋的練習,掌握了橫打的發力方法,形成比較穩定的發力感覺之後,這時再來解放手指,調整拍型,靈活運用應變技術,是切實可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