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老子说道

传说老子生来白须白眉,“耳大无轮”,后世的艺术家在塑造老子形象时都会特别突出这两点。据说耳朵大是古代圣人的一个标志性特征。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楚国人,曾做过东周的“守藏室之史”,就是管理藏书的史官。后周景王死了,周王室内乱,景王之子在争夺王位的斗争中失败,便带着周朝的典籍逃到了楚国。老子因此失去了官职,不得不离开周,西出函谷关,流落到了秦国。《史记》上说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又说“莫知其所终”,也许是客死于秦地了。

老子是一位学识渊博、思想深邃的老人,一位春秋时代的大贤者。

传说在公元前526年,孔子曾到周都拜访老子,讨教有关“礼”的问题。老子对他说:“你所研究的礼的创始者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是其言论还遗留在世间罢了!一个君子,有机会便当出来做官,造福众人,没有机会便当韬光养晦,顺其自然。我曾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收藏许多好货,但表面上却好像很匮乏;同样的,一个德行美盛的君子,即使满肚子都是智慧才德,外表好像一无所知。你应该去掉骄气和欲望,不要把志气表现得过分明显,因为这些都是对你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啊……”孔子回去后,对弟子说:“鸟,我知道它能飞翔,可以用箭去射;鱼,我知道它能在水中游动,可以用钓绳去钓;兽,我知道它能奔跑,可以用网去捕捉。至于龙,我就不知道了。我今天见到老子,感觉他就像龙一样。”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老子说道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不热衷于人的思想境界和处世哲学,而是放眼更大的自然规律,即“道”,著有《老子》(又名《道德经》)。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所以人称《道经》。《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老子认为,“道”是无形无象的,但却是宇宙的本原,万物化生都是出于它的运动和变化,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产生万物后,又寓于万物,使万物得到润泽和生长。

《道德经》下篇人称《德经》,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意思是说:高层次的“德”不强调表面“有德”,因此才是真正“有德”,低层次的“德”自认为不丧失“德”,因此实际上是没有“德”。真正有德行的人,不会把德行挂在嘴上,故意用某种行为证明自己的德行,这才是真正的有德之人。处在德这下品之类的人,看似处处都彰显德行,处处用德的框架来比较似乎都很恰当,但是事实上却是一个无德之人。《德经》阐述老子的处世方略,道出了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长生之道。“德”的基本内涵,是本体“道”具体以天地万物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性。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道”的概念,认为“道”的特性是自然无为。按道办事的人,只是依照万物自然的状态去发展,是辅助,而不是约束和强制,这就是“无为”。

“道”虽然模糊难辨,但它作用于天地万物时,又表现了某种规律,这是人们可以认识和遵循的。老子还认为,万物的根源是虚静状态的,老子希望避开世间的纷争,保持内心的平静,回到虚静的本初状态中。

《道德经》中,老子从多个层面剖析了宇宙、万物、人类社会及人类本身的种种内涵,蕴含着正反对立又相互转化的朴素辩证法的思想,揭示了自然规律的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时也表达了老子本人清静无为的处世思想。这些都在中国哲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老子说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