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戰爭歷史上曾經的終極殺傷性武器——機槍的發展歷史

壹——源起

  1663年,一位叫帕爾默的人寫了篇論文,並遞交給了英國皇家學會。論文裡講述瞭如何利用當時火槍的後坐力和子彈在槍支內部的運動為火槍實現自動裝填的原理,這樣的火槍可以實現迅速地自動裝填和連續射擊,這樣的槍手在戰場上可以取代以往上百個槍手的兵力。

  這種領先當前時代技術幾百年的論文可把皇家學會的科學家們嚇壞了,以當時的火槍技術條件,根本無法實現嘛。因為當時的火槍槍膛是不密封的,槍支射擊的後坐力所迸發的氣體能量根本無法有效收集利用。

(此處已添加小說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而且,這種可以自動裝填和迅速連射的槍支太嚇人了,一個人可以用這樣的火槍連續射殺幾百上千人,這種屠殺好不道德的,簡直就是地獄裡的惡魔才會使用的終極武器。

  堪稱石破天驚的機槍設計理論就此擱淺。

  古代世界的歷史,哪怕到了火槍時代,戰場上的戰力對比,一直以投入的人數兵力為標準進行比較。

  哪一方的人數多,哪一方的戰力就強,這都是人類的本能性認知,不用別人教也知道。從民眾普通性質的打架鬥毆,到冷兵器時代正規戰場的大型作戰,再到火槍時代國家之間的槍炮對決,所謂的戰力對比,基本上就是數人頭。

  機槍出現之前,火槍經歷了幾次演進。從火繩槍到燧發槍再到毛瑟槍,從前膛槍時代到後膛槍時代,戰場上基本都會遵循一人一槍一兵力的配置,只有投入更多的人,才能使用更多的火槍,才會發揮更大的戰力。

  打仗拼的就是人多,這通俗易懂的粗糙道理,卻是古代戰爭的根本準則。

  直到機槍這種恐怖武器的出現,改變了人們所謂對戰力的理解,甚至改變了戰爭本身。

  世界上第一支大規模實用化的機槍誕生在美國。

  1860年,美國終於成為僅次於英國的世界第二大工業製造國。1861年,美國恰逢內戰爆發。

  工業基礎技術達標,又有戰爭需求催動,加特林機槍就此在美國橫空出世。

人類戰爭歷史上曾經的終極殺傷性武器——機槍的發展歷史

機槍文物

貳——惡魔

  戰爭是需要投入兵力的,大型的戰爭需要投入大量的兵力。而像美國內戰這樣的,前期的動員總規模就達到了百萬級別,大量的適齡青壯男子被送上戰場,隨著傷亡出現,還需要不斷補充新的兵力。

  據統計,美國內戰期間參戰的總兵力達到了350萬,死傷人數則在驚人的150萬以上,幾乎佔到美國當時總人口的5%。這是人類工業革命後的第一場超大規模的戰爭,戰爭規格在很多方面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怖高度。

  參戰人口擠佔了大量的經濟生產勞動力,給美國經濟造成沉重打擊,而且伴隨大量人口的戰死。

  一種以物力代替人力參戰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地被擺在了檯面上。

  什麼意思呢?就是有沒有一種方法,能夠使軍隊投入較少的人數兵力,控制特定的物力便能殺死儘可能多的敵方兵力,將以往一人一槍相當於一個兵力的戰力配置,修改成一人一槍相當於數百個兵力的戰力配置

。這樣下來,就能節省大量的參戰兵力和己方的傷亡兵力。

  機槍,正好符合這種特定的物力性能。早期機槍的銷售商就曾打出了這樣的廣告詞:一挺機槍,就是一支6英尺見方的“龐大”軍隊。

  為了實現當時的戰爭需求,從1861年4月起,美國人理查·喬登·加特林開始研製新型機槍。加特林機槍結合了當時已有的埃傑槍和裡普利槍的原理,充分利用當時美國先進的機械加工技術,採用凸輪法制造而成。加特林機槍的機械動作可靠,射擊準確,是當時性能最可靠的機槍。

  加特林機槍的子彈射速每分鐘每個槍管可達1000發,三到五個人配合操作,兩挺這樣的機槍,就足夠相當於一個團的兵力。而且加特林認為,機槍的使用不僅節省了人力,還節省了財力。因為兩挺機槍的花費不過3000美元,訓練一個團的兵力則需要花費5萬美元,維持整團一年的戰力還要額外花費15萬美元。

  所以在加特林眼中,他的機槍不僅是批量性的作戰機器,還是妥妥的省錢機器。他唯獨忽略的是,這樣的武器,是多麼可怕的屠殺機器,對以後的戰爭發展會有多麼大的影響。

  由於加特林本人的努力,1866年,加特林機槍被美國軍方採用,並逐漸推廣到英國、日本、俄國、土耳其、西班牙等國。

  加特林機槍再牛逼,終究還是半自動機槍,還需要至少兩個人配合將子彈連續壓入槍膛。

  1883年,另外一名叫海爾曼·S·馬克沁的美國人則發明了一種全自動機槍,完全利用槍彈發射時產生的火藥氣體,即所謂的後坐力來完成自動裝填、連續射擊的動作。這就將當初帕爾默的機槍設計理論以成熟的技術完全實現了出來。

  直到這時,古代以一當百、以一當千甚至萬人敵的戰鬥奇蹟,就完全可以用一挺馬克沁機槍實現了。所以,參戰人力可以徹底省下來了,己方傷亡也就可以減下來了。

但是,被機槍掃射的敵方傷亡可是呈指數級上升的啊,敵方傷亡就不算傷亡呢?

  1893年尚加尼戰役,英國駐羅得西亞(今津巴布韋)的50餘名警察,用4挺馬克沁機槍就擊退了5000名祖魯人士兵的幾十次衝鋒。祖魯人被機槍掃射,傷亡3000人,羅得西亞的警察們僅傷亡4人。

  1898年恩圖曼之戰,蘇丹馬赫迪起義軍4萬兵力就在英國殖民者的六挺馬克沁機槍面前敗下陣來,被機槍射殺者上萬,還有五千人被浮。而英軍死傷僅約509人。

  馬克沁機槍,就是當時的終極殺人武器,好比惡魔在人間。

人類戰爭歷史上曾經的終極殺傷性武器——機槍的發展歷史

美國內戰期間

叄——反噬

  不過,美國內戰之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由於沒有發生過大型戰爭,機槍這種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一直被歐美各國謹慎使用著。一方面是覺得這種武器殺起人來太過瘋狂,一分鐘兩千發子彈丟出去,太過浪費彈藥。另一方面,世界各國對於機槍的問世都還沒適應過來,數千年的戰場規則,一直都奉行兵力至上,機槍這玩意,就是個異類,在戰場上如此瘋狂殺人,破壞戰場規則,太兇殘,也太不道德。

  但是,殖民者一旦丟掉了道德壓力,就會毫不猶豫地用機槍來對付殖民地反抗的人們。殖民者以較少的人力,鎮壓儘可能多的殖民地,機槍就派上了用場。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機槍也僅是在殖民地中大殺特殺。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機槍終於被送上了列強之間的大型戰場。

  其中德國是最先將機槍大規模裝備于軍隊的國家,據說德軍之中有12500挺馬克沁機槍,每團裝備了100挺,相當於每團額外增加了一百個團的人員兵力,這就相當恐怖了。

  作為德國對手的英國和法國,則還是崇尚衝鋒戰術,無論是騎兵還是步兵,面對敵人就要衝鋒衝鋒再衝鋒。在機槍的無情掃射面前,那就是自殺自殺再自殺。

  1916年索姆河戰役,7月1日,面對英法聯軍幾十個師的密集型衝鋒,德軍在四十公里的戰線上大擺機槍陣,淡定應對:

  來吧,我們有機槍“犒勞”你們。

  英軍當天傷亡就達到6萬人,機槍的高效率屠殺,舉世震驚。

人類戰爭歷史上曾經的終極殺傷性武器——機槍的發展歷史

索姆河戰役一處戰壕

  為了對付德國的機槍陣,後期英國不得不首次派上坦克等裝甲重器參戰。於是,越來越多的國家將機槍、坦克等重型武器應用於戰場,敵我雙方都有了這種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人員傷亡怎麼可能減得下來?

  人類的戰場,自此迎來根本性變革。戰力對比,不再是簡單的人數兵力上的對比,它變成了武器殺傷效率的對比。因此,緊接而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場世界性的戰亂浩劫。

  機槍的出現,原本是為了以物力代替人力去作戰,是為了節省財力投入,更是為了減少己方人員的傷亡,但是隨著雙方整體作戰的升級,機槍反而帶來了更大規模的人員傷亡。

人類發明的武器,終究反噬了自己。

  人類原本設想中的戰爭發展趨勢,是以技術手段來驅動機器代替人力作戰,從而讓人類自己從戰場上解脫下來,但弄巧成拙的是,機器的殺傷力往往超出人力太多,甚至會超出人類控制的範疇,人員傷亡怎能不增加?

  要想從戰場上解脫下來,唯有消除戰場的存在,以合作促發展,而不是以戰爭求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