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学校长利用这点,巧妙解决教师职业倦怠感问题

时下乡村小学存在了太多问题,外部有硬件投入不足,生源基础差,留守儿童居多,社会环境尊师重教不足等。

内部优秀教师流失,年轻教师进城,教师老龄化,专业教师缺乏,教师职业倦怠感等诸多因素。

外部的先不说,单看教师职业倦怠感,我们来看看产生的原因:待遇差,职称问题,评优评先不能体现多劳多得等。

乡村小学校长利用这点,巧妙解决教师职业倦怠感问题

由于待遇原因,年轻的教师选择进城,人往高处走,这是必然结果,无须以道德绑架别人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乡村小学,普遍缺少长期制度,形成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想法,制度与实际难以完美融合。

学校教师最敏感的考核评价制度、评优评先的推荐制度,绩效分配方案等涉及全体教职工利益的制度,是重中之重

对于制度,普遍的理解并不清晰,基本都是以为出个书面材料就是制度。

每任校长,若是没有新的做法,新的制度,那是各方都会以为是无能的表现。

造成每任校长都在建设制度,却又在破坏原有制度

说是制度建设,其实都是张校长张制度,何校长何制度,人为因素无限增加,造成制度本身的不公平。

乡村小学校长利用这点,巧妙解决教师职业倦怠感问题

比评优评先制度,张校长认为成绩最能公平体现教师工作,形成以成绩为标准的评价制度;

换何校长,发现只是以成绩评价不够,只看成绩学校其他工作谁做?于是,改成以量化为标准的评价制度;

叶校长认为,量化中存在很多无法评价,或是缺乏标准的分数,教师除了加分项,量化中没分的都不干,于是又增加处室评分制度。

虽说每个制度都是有依据,也是相对公平的,但对于教师个体来说,自然认为今年又换了标准,肯定有猫腻

再如绩效分配方案,不管用量化标准分配,用成绩标准分配,还是用等级标准分配,其实都是相对公平的。

对于教师个体来说,不同方案却影响收入高低

如果每任校长都换,甚至有的校长年年的分配方案都不一样,可想而知,教师自然认为是量身定做,存在猫腻,由此造成了信任危机。

信任危机造就了教师的倦怠感,产生了累死累活还不如有点“关系”的想法。

乡村小学校长利用这点,巧妙解决教师职业倦怠感问题

制度有长期制度和短期制度,长期制度要集体讨论修改,短期制度可以是校长或班子成员修改

所以个人以为,每任校长要更改、完善的应该是教学等各项管理等短期制度,这是体现校长执政理念。

但涉及每位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长期制度却不宜随意更改,发现问题要集体讨论修改,然后及时公布,知会每位教师。

判断学校是否有完善的长期制度,其实很简单,随便问一个老师,比如:你要达到什么条件今年一定会评为优秀教师?

如果老师能回答出来,那么这所学校才是真正的制度管人,有长期遵循的制度,是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的学校。

不过遗憾的是,没到最后一刻,一般老师都不知道,只能说明还是人管人,并非制度管人

制度是在需要的时候才出现的,能叫制度吗?

乡村小学校长,能正确处理好短期与长期的制度区别,必将获得教师的信任,教师职业倦怠感便会消失!

个人随笔,欢迎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