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專家分析:“催”簡直是擾亂孩子成長節奏的頭號殺手

心理專家分析:“催”簡直是擾亂孩子成長節奏的頭號殺手

來源丨布穀學習

布穀老師:

在日常生活學習中,相信各位家長都和娃經歷過這樣的對話:

家長:作業寫完了嗎?趕緊去寫作業!

孩子:我本來自己就打算去的,你為什麼要先說出來!我不去了!

家長:快點起床,起來收拾好吃完早餐,下去晨練。

孩子:我本來已經要起了,你一催,我沒勁兒了,再躺一會兒。

總之一句話就是:我自己明明能做好,你為啥非要多管閒事?

網絡上有個詞總結的非常到位:被動廢。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被動廢”背後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呢?對孩子會產生什麼影響?

一、“催”是擾亂孩子節奏的頭號殺手

心理專家分析:“催”簡直是擾亂孩子成長節奏的頭號殺手

什麼是“被動廢”體質?

意指:本來是自己十分願意做的事情,結果當別人一催瞬間就點炸脾氣,對這件事情的熱衷度也下降許多。

也就是說,當我決定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可以早起10分鐘願意多承擔一些家務,然而,這樣做的前提大條件是:你不能催我!越催越慢!尤其是在我行動之前的頭兩三分鐘!

家長們有沒有中招?你的孩子是不是也“一催就廢,再催就炸”?

在“被動廢”的孩子看來:

年紀小一點的孩子,在表面上表現出來的可能僅僅是越來越磨蹭、拖延,可是在內心卻形成了不好的心理影響。

年紀大一點的孩子,會形成強烈的叛逆心理,認為事情應該是因為我想做而做,是充滿期待感和成就感的。被人一催就變成因為你催我才做,這就很不酷了。

心理學研究表明:我們主動要求做事的時候,執行規劃能夠帶來自我實現的快感,也充滿期待和成就感。但被催促時,主觀能動便變成客觀被動,自我滿足感和成就感消失,出現抗拒的心態。

那麼,孩子的心理變化是怎樣的呢?

有為職場寶媽,平時忙於工作,孩子都是奶奶來照顧,每天早上都是奶奶喊起床的,奶奶大概會隔5分鐘就喊一次,而每次孩子起床後都會朝奶奶耍脾氣,奶奶也深覺委屈:“我好心喊你怎麼就成壞人了呢?”

這在心理學中,稱之為“被動攻擊”

被動攻擊,即:不主動、不合作、不配合。

從表面上看,孩子只是“越催越慢”,沒有表現出其他情緒。

其實,孩子的內心深處,是“恨”大人無緣無故的催促、指責。

甚至有的孩子會因此產生焦慮,做每件事情都匆匆忙忙,如果沒有做好,他也不會意識到是自己的責任,反而還會怪爸媽。

法國兒童精神專家克里斯汀·弗拉薇尼研究表明,經常被父母催促的孩子,有可能長成兩種極端性人格:“極度依賴型”和“極度反叛型”。

  • 極度依賴型人格的孩子,因無法達到父母的期許或要求,常常感覺自己是“壞孩子”,失去自信;
  • 極度反叛型人格的孩子,只會越來越無視父母,變得自私冷漠。

這兩種孩子,都毫無例外地喪失了自我。

可見,磨蹭的孩子不是病,父母的催促才最要命。

蒙臺梭利曾說過:“新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她不逼迫兒童向前,也不阻止他前進。”

我相信,父母和老師一樣,他們的任務是引導,而不是逼迫或者阻止。

當孩子的內心有了足夠的力量,他自然而然會去產生行動。

遺憾的是,很多父母意識不到這一點,總是自覺或者不自覺地將“催促”變成了一種口頭禪:“快點起床,快點刷牙,快點洗臉,快點上學,快點寫作業……”

太可怕了。

“被動廢”們其實並不是想要拒絕一切安排,只是想要享受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的過程,享受自己想要的東西通過自己主動的追求一點一點的實現。

可是一催,就好像自己取得的成果都是別人催出來的,一點成就感也沒有。

其實不僅僅是孩子,很多大人也紛紛中招,畢竟誰還不是“一路被催,一路抵抗”著成長起來的呢?

我們的內心深處,可能都藏著一個打擾我們節奏的“被動廢”,你有沒有中招呢?

二、“控制”是毀掉孩子的最佳利器

心理專家分析:“催”簡直是擾亂孩子成長節奏的頭號殺手

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越控制越失控》,裡面提到:控制慾望強的父母,先是擔心一些小的失序。

比如:

  • 擔心孩子吃不夠,於是孩子不想吃了還強喂他;
  • 擔心孩子凍著,於是孩子不冷還給他強加衣服;
  • 擔心孩子上學遲到,於是每天都盯著孩子;
  • 擔心孩子學壞,於是孩子抽一下煙、喝一點酒、和“壞孩子”們說一句話、穿一件打洞的牛仔褲……就會暴跳如雷。

總之,在這樣的父母看來,孩子的自發行為中有太多可能的失序發生,於是他們努力控制。

但最終,他們收穫了最大的失序——要麼孩子的個人意志被他們的控制慾望殺死,要麼孩子叛逆而成為一個他們所懼怕的“壞孩子”。

這和“被動廢”的症狀有些相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

因為心理動力不一樣,這是Promotion(提升)和prevention(妨礙)的區別:同樣一件事,自己做是為了promotion;被別人催促後,動力變成了為了滿足別人,不讓別人期望落空,變成prevention 。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心理健康輔導員黃利老師認為:

“這實際上是個人自主權的問題。人是需要有自我掌控感的,如果他覺得自己的人生在掌控之內,就會很有安全感,有掌控感和一切井然有序能夠給人帶來新生力量,會感覺生活飽滿而幸福。

而不確定性就是失控,‘被動廢’是因為那件事情不是由自己推動,就像你是汽車的主駕駛,但是副駕駛給你踩下了剎車,那輛車並非由自己操控,因此就會失去掌控感,喪失積極性。”

凡是極度控制的父母,是教不出完美的孩子的。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孩子完美的表面下,藏著多少壓抑的人性和不得伸張的怨恨。

熱播劇《小歡喜》中宋倩為了阻止英子去南大,母女倆鬧得很不愉快。

心理專家分析:“催”簡直是擾亂孩子成長節奏的頭號殺手

哭著大喊自己的心裡話:我就是為了逃離你。

心理專家分析:“催”簡直是擾亂孩子成長節奏的頭號殺手

南大航空一直是英子的夢想,可是媽媽因為和爸爸離婚後一直給英子灌輸的思想就是“我如此可憐了,咱倆是連在一起的,所以你可千萬不能離開我”。

宋倩是一個控制慾爆棚的媽媽,但是細細來看好像她內心從來不完整,經常可以看到她和英子相處失控的表現。

心理專家分析:“催”簡直是擾亂孩子成長節奏的頭號殺手

當家里人不能聽她的,她就開始失控,宋倩這樣的捆綁式教育和喬衛東(英子父親)觀念不同,再加上她近乎苛刻的要求下,兩人離婚,接下來這樣的控制慾無法被丈夫分擔,於是一股腦全部丟給了英子,這才導致英子屢屢崩潰。

家長越控制,孩子越失控。

作為家長越渴望改變孩子,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越會導致孩子更快逃離你。

每個人只有為自己而活時,才是最有力量的。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說過:“擦傷的膝蓋可以癒合,但挫傷的勇氣會持續一生。”

放手,對父母來說並不容易。然而只有父母退出孩子的成長,孩子才有機會真正去掌控自己的人生。

於孩子來說,放手的機會越來越多,他的自信和勇氣也會日漸增長。

當孩子在參與感中,找到了存在感,有了我的人生我做主的掌控感後,內驅力就會被驅動。

這時候,他律就變成了自律,不用催,也會快起來。

三。孩子的成長,父母的修行

心理專家分析:“催”簡直是擾亂孩子成長節奏的頭號殺手

李玫瑾教授在講座中指出孩子的培養主要注意以下幾點:剋制任性;防止壓抑;學會控制;學會忍耐;防止自私;經歷挫折。

我們是孩子成長路上的陪伴者,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成長的過程,關於今天這個主題, 我想給父母們三點養育建議

,希望你不僅能更加了解孩子的發展和需求,而且對於做一個好媽媽或者好爸爸,也能有更多的自信。

1、合理溝通,管住自己不要催促孩子

請記住,催促無法達到你的目的,家長越催,孩子越慢,問題越多。

而且真正的自律,也絕不是催促形成的。

我們真正要做的是去了解孩子拖拉背後的原因。是因為孩子沒有時間觀念,是因為孩子在抵抗你的催促,還是因為孩子本身牴觸這件事情?這些才是問題的本質,才是我們真正需要關注的。

當然如果是家長著急,需要孩子配合的話,請告訴孩子“媽媽非常著急”“爸爸趕時間”,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快點”。

2、對內接受自我,對外控制行動

中國家庭的痛點:控制慾下沒有邊界感的父母,包辦式教育裡叛逆的孩子。

很喜歡《奇葩說》中陳銘老師說過的一段話:“我們這個時代的文明,能夠給予孩子最好的事情就是,給Ta一方花園,給Ta養料和空間。你自由開放,你枝繁葉茂,你一枝獨秀,你孤芳自賞,我都為你鼓掌!”

迴歸教育的本質,我們更要培養孩子應對未來的各種能力。

漫長一生中,能讓孩子擁有一個正常發展的身心,比父母的任何期望都更重要!

家長不要把自己全部未完成的期待全部施加於孩子稚嫩心靈,不要強行定義孩子的人生。

3、幫做計劃,由“被動廢”變“主動行”

計劃做得好,不用你催,孩子自然能行。

不過也有不少孩子曾遇到過生活中發生臨時變化計劃未能實施的情況,所以就很牴觸做計劃,認為“計劃趕不上變化,做計劃也是白做”。

遇到孩子有這樣的牴觸心理,家長就要及時幫孩子做好心理疏導,讓孩子明白“凡事欲則立,不預則廢”的道理,遇到變化,隨時調整計劃是正確的態度,但如果根本不做計劃,那麼就會變得隨波逐流,久而久之最終失去把握人生的主動權。

家長要做的就是:讓孩子真正根據自己的內心願望,作出符合自己真實情況的目標和規劃。

家長的參與只是為了幫助孩子考慮到更多孩子容易遺漏的要素,這樣制訂出來的目標和計劃可實行性也就會非常高。

布穀老師說:

正面管教創始人之一琳·洛特女士,提出過“帶著愛放手”的養育理念,其目的是通過放手和把權力交給孩子,應對阻礙我們賦予孩子力量的恐懼。

只有當你缺乏理解的時候,才有掌控的必要,如果你已經把事情看得很清楚,自然就不需要控制了。

多去觀察理解孩子,別催,靜待花開,花香自然來。

作者簡介:噠噠兔,實驗中學語文教師,善於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希望通過溫暖的教育觀點,幫助更多父母成長,也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