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济桥,中国第一长石拱桥的445年

10月23日上午,踏着巨石砌成的花岗岩桥面,看着千万次马车经过留下的车辙印,抚摸着斑驳的青白玉望柱和荷叶净瓶浮雕,永济桥的厚重历史,一下子涌上心头。

作为中国第一长石拱桥,乾隆曾用这样的楹联来形容:“十八省通衢,冠盖如云,斗大一州供亿苦;两千年旧郡,河梁落日,车停片刻感怀多。”

永济桥,中国第一长石拱桥的445年


永济桥,中国第一长石拱桥的445年

桥体保存完好,风格独特被誉为“中国第一长石拱桥”

走在桥上,感怀历史,涿州文保所所长黄涿生给记者介绍了永济桥的构造和文化。

“永济桥为九孔石桥,桥端筑引桥,桥面全部用长方巨型花岗岩砌成。不过,即便是耐磨的花岗岩,即便古代只有木轮马车,永济桥还是被历史刻出了一道道车辙。”黄涿生告诉记者,桥的栏板雕净瓶、荷叶,寓意平安、安澜、安静。桥南桥北曾各建有牌楼一座,画栋雕梁,规模宏阔。

在古时候,站在永济桥上向南望,一眼可见辽代建的涿州双塔。南来的达官显贵一到永济桥南侧,就可以看到牌楼上“万国梯航”四个大字,过了桥则可以在北侧牌楼上看到“天衢日近”4个大字。提及过往,黄涿生满怀感慨。

趴在桥栏杆向下望,桥身两侧的六个吞水兽雕刻非常精美,在古时候用来“镇水”。在桥西侧,桥下分水尖上安装着铸铁,俗称“斩龙剑”,是冬季用来破冰之用,极具北方特色。桥西侧的镇桥梁,高约6.8米,由6吨多生铁铸就。黄涿生称,镇桥梁上面有题记,“大清乾隆二十五年岁次庚辰三月,太子太保、直隶总督方观成奉旨重建。”

2005年,我国著名文物专家罗哲文和清华大学教授、古建专家吕舟实地考察后认为:永济桥建设规模宏大,风格古朴,结构特殊,文化底蕴丰厚,是优秀的明清建筑。精湛的造桥工艺,经受了数百年历史的考验,为古今南北交通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此,罗哲文先生将涿州永济桥誉为“中国第一长石拱桥”,并专门题字。


永济桥,中国第一长石拱桥的445年


永济桥,中国第一长石拱桥的445年


永济桥,中国第一长石拱桥的445年



4名护桥员看守,封闭保护只为未来更好利用

采访中,记者看到一老太太在桥北侧守着,一有外人进来就劝阻。

“那是我们的文物保护员,2006年永济桥被评为国保单位后,我们就安排了4名保护员,24小时看护这里。”黄涿生称,自从封闭后,目前永济桥保护得还不错。

不过,作为护桥员,今年69岁的艾桂平希望更早见到永济桥恢复往日的荣光。“从北京嫁到这里快50年了,当年这里还是107国道,桥面是厚厚的水泥路。2004年,永济桥修复,整整刮去了30多厘米厚的水泥层,这才把这些大石头桥面露出来。”艾桂平称,自从桥体修复后,想来这里游玩的人很多。“为了保护大桥不让他们上来,没少跟他们吵架。”艾桂平说,如今见到来这里的人,“我大小尊称一句‘师傅’,可不能让他们把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糟蹋喽!”

今年57岁的护桥员王凌是永济桥北头大石桥村人,他告诉记者,永济桥北端路西侧,原有碑亭一座,内立石碑一通,上刻乾隆帝御书满汉碑文。北引桥还有八柱大亭一座,俗称“九间厅”。桥南端有牌楼一座,桥两端牌楼匾额、对联皆为乾隆皇帝亲笔。“如今,这些东西都没了。”王凌称,如果这些能复原,相信永济桥会是一个更好的文化之所。

对此,黄涿生称,由于永济桥的开发利用是个综合性问题,受生态环境、统筹规划、财政支撑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如今的保护,也是为了未来更好开发利用。

永济桥,中国第一长石拱桥的445年


永济桥,中国第一长石拱桥的445年


永济桥,中国第一长石拱桥的445年

■相关链接

永济桥有名,跟素称“天下第一州”的涿州大有关联。早在商代,涿州就被誉为“邦畿千里”,清代更是成为“十八省通衢”必经之地。横跨拒马河连接南北要道的永济桥,更是南方18省进京的咽喉要道。

据清代《日下旧闻考》及《涿州志》载:拒马河,距城二里,每伏秋水发,汹涌暴至,行旅走避不及,岁漂溺常数百人。明神宗万历二年(1574年),“会州民有奏乞建桥者,圣母(明神宗母亲李太后,通州人)自以宫中供奉金募工”。桥梁修成后,名为“拒马河桥”。此后近200年,“拒马河桥”几次被冲毁,也多次得到重修。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直隶总督方观承奉旨在旧桥南建九孔新桥,乾隆为其赐名“永济”(寓意永远可以渡过河)。重修后的永济桥总长627米,其中主桥长153米,宽8.5米。桥面全部用长方巨型花岗岩砌成,最重的一块约两吨。桥面两侧设0.84米高的栏板和1.4米高的望柱。

因桥拱跨度大,砌筑采用起拱技法,造型优美,远望恰似一条彩虹飞架两岸,永济桥被誉为涿州八景之一“拒马长虹”。当时有诗曰:“烟水浩无际,撑岸一桥横……堤垂柳荫密,有客坐船行。”

永济桥,中国第一长石拱桥的445年


永济桥,中国第一长石拱桥的445年



永济桥,中国第一长石拱桥的445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