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进健康路·四川医者」丁燕:82岁仍坐诊 一家三代都从医

「壮丽70年 奋进健康路·四川医者」丁燕:82岁仍坐诊 一家三代都从医

「壮丽70年 奋进健康路·四川医者」丁燕:82岁仍坐诊 一家三代都从医

中午12点半,在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门诊,丁燕主任正耐心询问患者的病情,叮嘱患者如何用药及保养。直到看完最后一名患者,下午两点四十分,丁燕才简单收拾东西,去吃午饭。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医院上演,而这样的工作量,年轻医生都难吃得消,但是丁燕今年已经82岁高龄了。

丁燕一家三代都是医。爱人刘福贞,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是市一院神经外科的奠基人。在他们夫妇的影响下,两个儿子也报考了医学院,大儿子刘丁是第三军医大大坪医院医生院感科科长、重庆市医院感染控制中心主任,刘丁的女儿本科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现在香港大学攻读医学硕士;小儿子刘丛是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记者|田琳琳

本文共1522字,阅读完毕需要3分钟

求知若渴 活到老学到老

丁燕一直以来对学习都是一种求知若渴的状态,从小到大,她成绩优异,老师们都对她偏爱有加。1956年她考入了四川医学院(现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毕业分配到内江专区医院后,丁燕被安排到了内三(内热、急救)科。

在当时缺医少药的年代,没有老师带是丁燕最担忧的事,虽然在学校成绩优异、理论知识扎实,可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呀!于是,她买了许多内儿科的专业书,白天工作,晚上就翻书查漏补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正值自然灾害时期,每天都有许多贫血性心脏病、破伤风、白喉等病人来科室看病。

1963年,医院有了第一台心电图机,但全院没有任何人会操作,院领导邀请了重医教授来内江讲授心电图机操作。课堂上,丁燕可以说是最认真的一位学生,每次她会提前早到,坐在前排位置,认真做好笔记,积极回答问题,次次考试都是满分。医院赵义书书记对她说:“丁燕,以后我院心电图报告就你来出!”

「壮丽70年 奋进健康路·四川医者」丁燕:82岁仍坐诊 一家三代都从医

川南地区内分泌科“鼻祖”

1977年,丁燕外出进修内分泌专业。一年后,丁燕学成归来,开设了川南地区地市级医院第一个内分泌科门诊,“最开始,我记得坐门诊只坐半天,后来病人慢慢增多,我就变成全天坐诊”。由于病人不断增多,80年代,丁燕开设了内分泌专科。在她的不懈努力下,科室运转很快步入正轨。

提到科室初期的困难,无疑是实验室检测了。当时医院设备不多,检测方法少,病人需要的检测项目医院不能完成,必须每次派专人送血标本到“四一六医院”检测。后来,医院成立了检验科,为科室提供了技术帮助,就此科室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

科室要发展,技术是硬道理,丁燕深知这个道理。她利用外出开会、交流学习的机会,引进了对痛风、特殊肥胖等疾病的治疗技术。自贡、宜宾、资阳的患者都慕名到内江一医院看病,切实造福了当地和邻近市的百姓。

「壮丽70年 奋进健康路·四川医者」丁燕:82岁仍坐诊 一家三代都从医

重庆妹子扎根内江50余年

2006年,丁燕退休,应医院返聘继续从事临床及教学工作。69岁的她仍坚持坐门诊。内分泌科的门诊病人较多,丁燕半天都要看70多个号,连上厕所都没时间,经常要到中午一、两点钟才能下班。

丁燕在工作中,非常善于总结临床上的经验,到现在累积发表论文43篇。1993年,享受国务院津贴。

丁燕从小生活在重庆,大学在成都读书,在内江工作生活已50余年。身边的人都很尊敬丁燕,因为她专业能力很强,总是很关爱患者,许多病人因为她的医术,病情好转,减轻了病痛的折磨。采访前几天,丁燕的干女儿,一位名叫张秀斌的女士才来看望了她。

40多年前,张秀斌因身体不适,来医院看病,恰好挂了丁燕的门诊号。内分泌科救治的大多是慢性病患者,治疗时间长,张秀斌的病也不例外,她经常往返医院,与丁燕接触多,久而久之,二人从病人变成了朋友。某天,张秀斌对丁燕说:“丁老师,要不我就喊你干妈吧”,这一声干妈一喊就喊了几十年。后来张秀斌病情好转,来医院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但是两人的情谊却没有就此断却,张秀斌一有时间就会去看望丁妈妈。

「壮丽70年 奋进健康路·四川医者」丁燕:82岁仍坐诊 一家三代都从医

「壮丽70年 奋进健康路·四川医者」丁燕:82岁仍坐诊 一家三代都从医
「壮丽70年 奋进健康路·四川医者」丁燕:82岁仍坐诊 一家三代都从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