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 奮進健康路·四川醫者」丁燕:82歲仍坐診 一家三代都從醫

「壯麗70年 奮進健康路·四川醫者」丁燕:82歲仍坐診 一家三代都從醫

「壯麗70年 奮進健康路·四川醫者」丁燕:82歲仍坐診 一家三代都從醫

中午12點半,在內江市第一人民醫院內分泌科門診,丁燕主任正耐心詢問患者的病情,叮囑患者如何用藥及保養。直到看完最後一名患者,下午兩點四十分,丁燕才簡單收拾東西,去吃午飯。這樣的場景,幾乎每天都在醫院上演,而這樣的工作量,年輕醫生都難吃得消,但是丁燕今年已經82歲高齡了。

丁燕一家三代都是醫。愛人劉福貞,畢業於華西醫科大學,畢業後分配到內江市第一人民醫院,是市一院神經外科的奠基人。在他們夫婦的影響下,兩個兒子也報考了醫學院,大兒子劉丁是第三軍醫大大坪醫院醫生院感科科長、重慶市醫院感染控制中心主任,劉丁的女兒本科畢業於重慶醫科大學,現在香港大學攻讀醫學碩士;小兒子劉叢是內江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

記者|田琳琳

本文共1522字,閱讀完畢需要3分鐘

求知若渴 活到老學到老

丁燕一直以來對學習都是一種求知若渴的狀態,從小到大,她成績優異,老師們都對她偏愛有加。1956年她考入了四川醫學院(現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畢業分配到內江專區醫院後,丁燕被安排到了內三(內熱、急救)科。

在當時缺醫少藥的年代,沒有老師帶是丁燕最擔憂的事,雖然在學校成績優異、理論知識紮實,可缺乏實際操作經驗呀!於是,她買了許多內兒科的專業書,白天工作,晚上就翻書查漏補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正值自然災害時期,每天都有許多貧血性心臟病、破傷風、白喉等病人來科室看病。

1963年,醫院有了第一臺心電圖機,但全院沒有任何人會操作,院領導邀請了重醫教授來內江講授心電圖機操作。課堂上,丁燕可以說是最認真的一位學生,每次她會提前早到,坐在前排位置,認真做好筆記,積極回答問題,次次考試都是滿分。醫院趙義書書記對她說:“丁燕,以後我院心電圖報告就你來出!”

「壮丽70年 奋进健康路·四川医者」丁燕:82岁仍坐诊 一家三代都从医

川南地區內分泌科“鼻祖”

1977年,丁燕外出進修內分泌專業。一年後,丁燕學成歸來,開設了川南地區地市級醫院第一個內分泌科門診,“最開始,我記得坐門診只坐半天,後來病人慢慢增多,我就變成全天坐診”。由於病人不斷增多,80年代,丁燕開設了內分泌專科。在她的不懈努力下,科室運轉很快步入正軌。

提到科室初期的困難,無疑是實驗室檢測了。當時醫院設備不多,檢測方法少,病人需要的檢測項目醫院不能完成,必須每次派專人送血標本到“四一六醫院”檢測。後來,醫院成立了檢驗科,為科室提供了技術幫助,就此科室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

科室要發展,技術是硬道理,丁燕深知這個道理。她利用外出開會、交流學習的機會,引進了對痛風、特殊肥胖等疾病的治療技術。自貢、宜賓、資陽的患者都慕名到內江一醫院看病,切實造福了當地和鄰近市的百姓。

「壮丽70年 奋进健康路·四川医者」丁燕:82岁仍坐诊 一家三代都从医

重慶妹子紮根內江50餘年

2006年,丁燕退休,應醫院返聘繼續從事臨床及教學工作。69歲的她仍堅持坐門診。內分泌科的門診病人較多,丁燕半天都要看70多個號,連上廁所都沒時間,經常要到中午一、兩點鐘才能下班。

丁燕在工作中,非常善於總結臨床上的經驗,到現在累積發表論文43篇。1993年,享受國務院津貼。

丁燕從小生活在重慶,大學在成都讀書,在內江工作生活已50餘年。身邊的人都很尊敬丁燕,因為她專業能力很強,總是很關愛患者,許多病人因為她的醫術,病情好轉,減輕了病痛的折磨。採訪前幾天,丁燕的乾女兒,一位名叫張秀斌的女士才來看望了她。

40多年前,張秀斌因身體不適,來醫院看病,恰好掛了丁燕的門診號。內分泌科救治的大多是慢性病患者,治療時間長,張秀斌的病也不例外,她經常往返醫院,與丁燕接觸多,久而久之,二人從病人變成了朋友。某天,張秀斌對丁燕說:“丁老師,要不我就喊你乾媽吧”,這一聲乾媽一喊就喊了幾十年。後來張秀斌病情好轉,來醫院的次數也越來越少,但是兩人的情誼卻沒有就此斷卻,張秀斌一有時間就會去看望丁媽媽。

「壮丽70年 奋进健康路·四川医者」丁燕:82岁仍坐诊 一家三代都从医

「壮丽70年 奋进健康路·四川医者」丁燕:82岁仍坐诊 一家三代都从医
「壮丽70年 奋进健康路·四川医者」丁燕:82岁仍坐诊 一家三代都从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