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縣工業先驅——滕虎忱

提起濰柴、濟柴,實力雄厚、行業龍頭。追根溯源,山東省機械工業的發展壯大與一個人有著血脈相連的關係,他就是滕虎忱。

濰縣工業先驅——滕虎忱

滕虎忱先生

滕虎忱(1883—1958)原名景雲,字虎忱,又作虎臣,出生在山東省濰縣南鄉滕家莊,後劃歸安丘縣南流)。1920年,當滕虎忱聯合其他五人集資3000元創辦華豐機器廠時,或許這個當初曾經走街串巷為人鋦鍋、鋦碗的"軲轆匠"不曾想到,他竟會以"中國內燃機之父"的名稱被載入史冊。

輟學隨父學鋦鍋鋦盆

1883年農曆七月初五,在濰縣南鄉滕家莊,伴隨著一陣嬰兒啼哭聲,滕虎忱呱呱墜地。兄弟五人他排行老四,一家三代十幾口人,只有三間草屋六畝丘陵薄地。滕父勤勞刻苦,農閒時挑著擔子走街串巷鋦鍋、鋦盆勉強維持生活,是一個很優秀的軲轆匠。

滕虎忱自幼聰明伶俐,他七歲那年農業豐收,三個兄長也學會了軲轆匠手藝,可以獨立掙錢養家了,滕虎忱始得入本村小學私塾讀書,塾師所教古文他只讀兩遍,便能流利地背誦,顯示了他聰穎的天稟。但好景不長,三年後便輟學,也跟著父親學軲轆匠手藝,因他愛動腦子肯鑽研,不久技術竟超過了父兄。

濰縣城東郊有個樂道院,是北美基督教長老會在山東傳教辦學校的基地,樂道院裡面有教堂、聖經學院、婦女學道院、醫院、護士學校和中、小學及幼兒園。不但一千多人的鍋碗缸盆等生活用品要經常修理,而且醫院和學校裡的很多機器設備和儀器也需要維修。由於滕虎忱父子的修理技術精湛,使樂道院的主持人狄樂播及各部門都滿意,因而滕氏父子經常到樂道院承修。不久,滕虎忱父子便先後受洗入教,都成為基督教長老會虔誠的教徒。

德國侵略軍侵佔膠州灣後,強修膠濟鐵路。1898年,十五歲的滕虎忱便隨父親到青島,在鐵路局工務處當工人。1902年,滕虎忱考入德國海軍的青島船塢工廠(後為青島二中,最近改名育才中學)。在鍛工車間當學徒工。德國技師技術精湛,對中國學徒要求特別嚴酷,按規定學徒期為四年,還要效勞兩年,並經過嚴格的考核合格,才能出徒當技術工人。由於滕虎忱天稟聰穎、學習刻苦、努力鑽研、勤學苦練、成績優異而且有創造性,因而令德國技師折服,不到三年便提前出徒,且被破格提拔為帶班工頭。為全面掌握機器製造技術,他還刻苦鑽研車工、鉗工、鑄工和電工技術,經過堅持不懈地努力,他終於成為技術精湛且全面的能手。

賣掉住宅建立華豐機器廠

1912年9月,孫中山結束與袁世凱的北京會談,來到青島,多次進行"反對列強,喚起民眾,挽救中華,實業救國"的演說。他的演說,改變了臺下一個人的一生。

滕虎忱兩次傾聽孫中山的講話,受到很大鼓舞,當青年會創始人劉壽山向孫中山介紹滕虎忱在德國船塢工廠學徒的事蹟時,得到孫中山的稱讚,並勉勵他"繼續努力學好機器製造技術,創辦中國自己的民族工業,趕超世界先進水平,振奮實業救國"。從此,滕虎忱便奠定了"響應孫中山的偉大號召,矢志創辦實業救國的雄心壯志"。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正在歐洲進行激烈的決戰,無力顧及遠在青島的殖民軍。日本帝國主義乘機攻佔了青島,取代了德國侵略者的殖民統治。德國戰敗投降,海軍船塢工廠毀於戰火,滕虎忱也失業離青,他本想找一家中國人辦的鐵工廠,施展自己精湛的技術,實現偉大理想,卻到處求職不得。

1920年,家境貧寒的滕虎忱變賣家中僅有的3間住房和幾畝土地,拿出500元與尹煥齋等人共集資3000元,於東關大街(現東風街)租用草房數間作為廠址,當年農曆二三月間成立華豐機器廠。

當時,隨著工業發展,柴油機的需求激增,但國產者甚微,有鑑於此,滕虎忱決定試製。1931年冬,滕虎忱親自攜本廠相關人員去上海,不惜以高價購進優質機床、大搖臂鑽、汽錘、龍門刨及德國設計、英國製造的15馬力柴油機一部,並從青島聘請技師王鴻茂來廠擔任技術指導,使用精良工具,參照當時的柴油樣機,投入複雜的研究仿製工作。

1932年秋,華北地區第一臺15馬力柴油機在華豐誕生。自此,外國壟斷動力機械的局面被一舉打破。滕虎忱先後又在濰縣試製出8馬力、25馬力、40馬力柴油機。1934年,在國民政府鐵道部在北京舉辦的"全國鐵路沿線產品第三屆展覽會"上,展出了華豐生產的各種柴油機及其他多種產品,質量不次於進口產品。到1936年二月,華豐事業發展達到了高峰,在民營機械行業中有"華北最大機器廠"和"長江以北第一廠"之稱,成為江北第一家動力機械生產基地。

濰縣工業先驅——滕虎忱

華豐機器廠早期生產的發動機

華豐機器廠與濟柴、濰柴的淵源

在滕虎忱的影響下,濰坊以及周邊地區手工操作逐步改變為機械化大生產,濰坊也成為江北著名的機器製造業基地,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中國農機城。然而,不料突然爆發了"七七"事變,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動了對我國全面的侵略戰爭。尹煥齋和滕虎忱預見到山東淪陷已不可避免,他擔心華豐機器廠的機器設備落入日本侵略者手中,被敵人利用來製造武器屠殺中國軍民,便多次向山東省政府申請四十節火車皮,他要把華豐機器廠的機器設備都運到大後方去,生產武器支援抗日戰爭。但省政府工作人員雖滿口應承,卻拖著不辦,直到1937年底軍政人員都撤走了,連一節車皮也沒撥給。

滕虎忱萬般無奈只好向董事會辭職,將華豐機器一廠和二廠的全部機器設備和資產都交給董事會由董事長張執符全權照管,自己流亡到大後方,先在成都暫住後在重慶向家坡菸廠充技正。1942年回成都,與山東同鄉合資創辦利豐麵粉廠,並積極參加各種抗日救亡活動,1943年冬,馮玉祥將軍在四川籌集抗日軍餉時,還親切接見了他,滕虎忱不但自己主動捐獻鉅款,而且積極參加募捐的宣傳活動。

1938年1月10日,日本侵略軍侵佔了濰縣城。先由日本商人找董事長張執符,要求與華豐機器廠合營遭拒絕,後竟藉口總經理滕虎忱等人抗日,將兩個華豐機器廠的全部機器設備一百四十一臺,及價值一百五十多萬元的產品和原材料,都當作敵產強行沒收,但不敢在濰縣地區復工生產武器。日本侵略軍擔心在濰縣製造武器不安全,便在濟南南郊用華豐機器廠的機器設備,改建成"歷山工廠",專門製造武器屠殺中國軍民。

華豐機器廠及洪豐、天豐、蚨豐、阜豐、大豐、新華、益民、毓秀等衛星廠的技術人員,多參加了抗日遊擊隊修制武器,織布機的鋼材用於改制武器抗日,許多優秀的技術人員在戰爭中英勇的犧牲了。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滕虎忱急忙結束了成都利豐麵粉廠的業務,趕到濟南向國民黨政府要求,將歷山工廠發還,答覆是:"戰亂期間,暫徵軍用。"滕虎忱無奈只好回濰縣在五弟滕景瑞家暫住。

1948年,濰縣和濟南市相繼解放,滕虎忱曾向山東省人民政府要求歸還歷山鐵工廠,但因國家經濟恢復時期,確實離不開機器製造工業,因而也沒歸還,該廠後來發展為"濟南柴油機廠",成為國家石油部唯一的採油用柴油機定點生產廠。

滕虎忱為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又在濰坊召集華豐機器廠的舊部職工,收集原來的兩個華豐機器廠及分廠埋藏的少量物資和殘存設備,並重新創辦了"華豐柴油機廠"。後來公私合營改名"濰坊柴油機廠"。由於滕虎忱精湛的技術更加成熟,他的經驗更加豐富,而且經營有方,全廠職工也團結一致共同奮鬥,人民政府也重點投資,濰坊柴油機廠發展極其迅猛,不久便超過了原來華豐機器廠的規模,成為新中國機器製造業的主要支柱之一。在全國柴油機評選研製坦克柴油機時,濰坊柴油機廠設計試製的柴油機,體積小、重量輕、馬力大、性能好、質量優一舉奪標。

濰縣工業先驅——滕虎忱

上世紀30年代華豐機械廠大門

動力機械工業的先驅

由於滕虎忱對國家和人民的重大貢獻,1951年1月,他被邀出席濟南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1952年,華東軍政委員會任命他為濰坊特別市人民政府委員。1954年,滕虎忱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山東代表。1955年,當選為山東省人民委員會委員。滕虎忱不定期以民族資產階級代表的身份,兩次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954年濰坊柴油機廠公私合營,滕虎忱仍任私方經理。1956年,滕虎忱參加了民主建國會,他還積極參加各種進步活動。1958年12月28日,滕虎忱因病去世。終年七十五歲。

滕虎忱去世至今已經五十二年了,其夫婦所生一子二女現均已去世,只有兒媳陳一鶴及孫輩還健在,兩個女兒分別嫁給曾任廣文中學校長劉蓬山的兩個兒子,一個是齊魯大學醫學院畢業的劉先身博士,曾任山東省立醫院院長,一個是德國留學成績特別優異的劉先志,曾任山東工業大學校長、山東省副省長,他還是世界著名的火炮專家。

滕虎忱以畢生的精力與技能先後創辦了濟南柴油機廠和濰坊柴油機廠的前身,這兩個工廠現在都已發展成國內名列前茅的大型動力機械廠,滕虎忱不愧是中國民族動力機械工業的先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