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的名字,不叫「阿斗」

問:能不能說說劉禪,他真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嗎?

這個問題可以拆分為二:(1)劉禪究竟是不是阿斗?(2)劉禪究竟扶不扶得起來?

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把劉禪叫做“阿斗”是錯誤的,正確的叫法是“阿升”。

“阿斗”之名,見於《三國志.蜀志.劉封傳》中所載孟達給劉封的書信,內有“自立阿斗為太子已來,有識之人相為寒心”之語。這裡的“阿斗”,顯然是指劉禪。

但這個“阿斗”,其實是文字辨讀錯誤所致。清代藏書家、校勘家陳景雲早已揭破其中緣故:

“鬥字當作升,後主一字升之,見《魏志.明帝紀》注。”

劉禪字“升之”,見於裴松之注引《魏略》所載魏明帝的一封詔書(《露布天下並班告益州》),裡面說:

“亮(諸葛亮)外慕立孤之名,而內貪專擅之實,劉升之兄弟守空城而已。”

這裡的“劉升之兄弟”,自然是指“劉禪兄弟”。雖然《蜀志.後主傳》只說“後主諱禪,字公嗣”,但魏國的官方詔書,斷不至於弄錯劉禪的姓名。而且,按古人“名與字互為表裡、互為闡釋”的取名原則,較之“公嗣”,其實“禪”與“升之”更為匹配——“禪”者代也,“升之”者更進一步,皆暗喻攀至權力頂峰。

由“劉升之”而來的“阿升”(這種稱呼似是當時的一種常見現象,如黃承彥之女嫁給諸葛亮,習鑿齒《襄陽記》載有鄉諺:“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之所以會訛傳成“阿斗”,是因為“升”“鬥”二字,在當時字形相近,極易混淆。

具體相似情形,如下兩圖所示:

刘禅的名字,不叫「阿斗」

圖一:“升”字在兩漢的形貌

刘禅的名字,不叫「阿斗」

圖二:“鬥字”在兩漢的形貌

圖一,是“升”字在兩漢時期的形貌。自左至右,依次出自:武威漢簡(西漢)、石門頌(東漢建和二年,184年)、肥致碑(東漢建寧二年,169年)和史晨碑(東漢建寧二年,169年)。

圖二,是“鬥”字在兩漢時期的形貌。自左至右,依次出自:居延漢簡(西漢太初三年至東漢建武六年,前102年-公元30年)、賈仲武妻馬姜墓記錄(東漢延平元年,106年)、石門頌(東漢建和二年,184年)。

由上面兩圖不難看出,“鬥”“升”二字在今天雖然已很難被錯認,但按照漢末三國時代的寫法(也就是陳壽所熟悉的寫法),它們的字形頗為相似,被錯認的幾率很高。這也正是“阿升”被誤讀為“阿斗”的主要緣故所在。

第二個問題“劉禪究竟扶不扶得起來”,其實是一個見仁見智的主觀判斷。

首先,劉禪肯定是一個智力正常之人。

原因如下:

(1)史書無一字記載劉禪存在智力問題,“劉禪弱智”這一印象是後世民間的自我腦補。

(2)《諸葛亮集》載有劉備給劉禪的遺詔,內稱:

“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可讀漢書、禮記,間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

劉備給兒子開的書單裡有漢書、禮記、諸子及六韜、商君書,諸葛亮給劉禪編的教材主要是講述“申、韓、管子、六韜”之道。顯見二人未將劉禪當成弱智。

(3)諸葛亮對劉禪實施了嚴格控制。史載:

“丞相亮將北征,住漢中,慮後主富於春秋,朱紫難別,以(董)允秉心公亮,欲任以宮省之事……允遷為侍中,領虎賁中郎將,統宿衛親兵。”

大意是,當諸葛亮離開成都,他不放心劉禪,對自己與劉禪之間的關係缺乏信心,所以任命自己的親信、故人之子董允,掌管皇宮的所有禁衛部隊。董允任職期間,“處事為防制”,處處對劉禪取防備立場,“後主益嚴憚之”,令劉禪對其頗為忌憚。

以上種種,顯然屬於正常智力下的權力遊戲。

其次,劉禪雖然智力正常,但他對權術的認知和運用,確實遠遠不如諸葛亮。

比如,諸葛亮治蜀期間,以嚴刑峻法構築高壓統治,長期對民間維持著高強度的人力與物力汲取。同時採取了一種襲自商鞅、韓非的統治訣竅——平等的貧窮——來潤飾這種高強度汲取。

所謂平等的貧窮,指的是在民眾當中製造一種假象:社會不富裕,但社會是平等的,下層民眾若每日只能吃一頓乾飯,上層官僚每日也至多不過吃兩頓乾飯。這種假象,契合了民眾“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理,極大地消解了民眾內心因被壓迫、被剝削而累積的不滿。所以,蜀漢人人皆知諸葛丞相家只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這種“平等的貧窮”,讓他們忘了諸葛丞相執政期間發行“直百五銖錢”與“太平百錢”,帶給他們的巨大傷害。

但劉禪不懂這種權術。

劉備開給他的書單中有商君書,諸葛亮給他寫的教材裡有申、韓、管子,這些典籍,俱是在教統治者如何駕馭民眾、欺騙民眾、汲取民眾。劉禪似乎並沒有領會貫通這些典籍。諸葛亮死後,他放飛自我,大興土木修建宮苑,於是乎,“平等的貧窮”破產,那些滿臉菜色(吳國使臣薛翊所見)的民眾,開始懷念起諸葛丞相來,“遂因時節私祭之於道陌上”。

(完)

注:本文“鬥”“升”字形部分,引自何林英所著《兩漢碑刻隸書字體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

在這個話題無孔不入且熱愛閱讀的新媒體編輯部,我們經常在各種五花八門的公眾號上,遇到或曲高和寡或趣味小眾、但非常有意思的新鮮玩意兒。

現在,它們都將一一出現在這個欄目裡。

我們也隨時歡迎您的參與,留言向我們推薦您讀到的低調好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