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養廉銀製度

養廉銀,為清朝特有的官員之薪給制度。創建自1723年的該薪給制度,本意是想藉由高薪,來培養鼓勵官員廉潔習性,並避免貪汙情事發生,因此取名為“養廉”。

清初文官的俸祿標準是依據萬曆《大明全典》制定的低薪制,知縣“每月支俸3兩,一家一日粗食安飽兼餵馬匹,須銀五六錢,一月俸不足五六日之費”(實際上《大明會典》載正七品:歲該俸九十石。內本色俸、五十四石。折色俸、三十六石。本色俸內、除支米一十二石外。折銀俸三十五石。折絹俸七石。共該銀二十六兩九錢五分。折色俸內、折布俸一十八石。該銀五錢四分。折鈔俸一十八石。該本色鈔三百六十貫;合計一年約領大米1,105公斤、27兩五錢白銀及寶鈔360貫,足夠12口人一年的開銷,再加上明代所有的外命婦、誥命夫人有自己的年俸,並不包含在官員支俸中,地方官府的行政、人事、伙食開銷也不需要地方官員負責,再加上七品優免田賦80畝,免丁徭8人,又再加上稍為大一點官多半有兼俸(比如夏原吉領戶部尚書、太子少傅、少保三俸,王守仁領兵部尚書、左都御史、新建伯三俸,海瑞亦有吏部右侍郎、南京右都御史二俸,加上外命婦的俸給,各邊鎮守各官尚有1~20頃的養廉田,這些都不需要“孝敬”京官,也不需要被被內務府或皇帝巧立名目訛詐),明代官員真實的薪俸比目前所認知的要來的高;所以清初延續的並不是明代的薪俸制度,而是關外那套類分贓制的封建制度,且很多官員在雍正前根本無薪水可領,又白銀購買力越來越低,所以必須從百姓身上剝削)。因此在康熙末年幾乎是無官不貪,甚至康熙本人也不完全反對官員貪汙。雍正元年(1723年)特設養廉銀,“因官吏貪贓,時有所聞,特設此名,欲其顧名思義,勉為廉吏也”,“知大臣祿薄不足用,故定中外養廉銀兩,歲時賞上方珍物無算”。

養廉銀的來源來自地方火耗或稅賦,因此視各地富庶與否,養廉銀數額均有不同。一般來說,養廉銀通常為薪水的10倍到100倍。光緒《清全典事例》記載:總督為13,000至20,000兩,巡撫為10,000至15,000兩,布政使為5,000至9,000兩,按察使為3,000至8,444兩。都司全年俸薪、馬乾、養廉銀四百四十九兩,千總俸薪、馬乾、養廉銀一百九十二兩,外委養廉銀三十六兩,增設各兵加餉銀九百五十二兩耳,凡共需銀四千六百餘兩。。

例如,廣西按察使劉韻珂的年俸銀130兩,養廉銀4920兩。

清朝的養廉銀製度

養廉銀並沒有完全解決官員的生計問題,一般的京官並未有足夠的銀錢收入,所依賴的是地方官的冰敬與炭敬,李慈銘在日記中稱:“京官貧不能自存,逢一外吏入都,皆考論年世鄉誼,曲計攀援。曾國藩擔任翰林院檢討後,家書提到:“男目下光景漸窘,恰有俸銀接續,冬下又望外官例寄炭資,今年尚可勉強支持。至明年則更難籌畫。”。

另一方面養廉銀又助養官員的豪奢,張集馨從道員升任按察使後進京覲見的花費是:“別敬軍機大臣,每處四百金,賽鶴汀不收;上下兩班章京,每位十六金,如有交情,或通信辦折者,一百、八十金不等;六部尚書、總憲百金,侍郎、大九卿五十金,以次遞減;同鄉、同年以及年家世好,概行應酬,共用別敬一萬五千餘兩”《清朝文獻通考》批評:“入愈豐而累愈重,知有私不知有公。縱倍給薪津,歲增經費,何補若人之揮霍,空益小民之負擔”,這是因為“廩入既厚,縱侈隨之,酬應則踵事增華,服用則豪奢逾度。”再加上晚清財政困難,俸銀、養廉銀常常停支,官員“藉口於養廉不足,肆行侵漁”。

灰色收入

“灰色收入”名之“灰色”,實介於“黑白”之間,顧名思義,此收入既非明明白白、正大光明取得,而又不同於典型的“黑色收入”,大都有其“美名”,使受者覺得理所當然,取之無愧。這種情況在封建社會司空見慣。

“冰敬”、“炭敬”

京官不能直接向人民收刮,所以要靠外官將所得的分潤一些,美其名為“冰敬”、“炭敬”之類。京官掌握官員任免的大權,外官為了鞏固地位,是必須與京官交結的,賣官鬻缺,自然也是京官的最大收入。這裡京官指掌權的大官。至於中、下級京官,沒有門路為外官拉攏的,就只有靠著代同鄉出具“印結”,每月分一些銀子以維持生活。所謂“印結”,即以京官的資格,代同鄉出具保證書,保證捐官或捐監貢的同鄉身家清白,並不虛偽等情。“印結”要被保證人出一筆銀子來買的,雖說是同鄉,實際並不要彼此認識,完全是一種買賣行為,當時每一省設一印結局,公排同鄉裡年高德劭的京官主持,叫做管印結官,每兩年更換一次,凡是加入印結局,出名為同鄉具印結的,每月可以分一次印結費,通常每人可以獲得幾十兩銀子。

多數中、下級京官生活是相當清苦的,所以都希望有朝一日能外放實缺,就可以發財了,然而“實缺”“肥缺”畢竟有限,爭之不易,只好眼睜睜看著有實權的大大小小官員憑藉權力發家致富,大發橫財。

清朝的養廉銀製度

和珅的養廉銀

和大人官做的很大,官職也很多,貪汙的錢更不用說了,且不說和珅貪汙多少,只說他明面表面的“養廉銀” 和珅官居正一品,“養廉銀”高達16000兩,按照這個計算方法,16000兩“養廉銀” 可以買120萬公斤大米,按照現在某寶的米價大概五元一公斤,和珅的“養廉銀”大概是600萬左右。

清朝的養廉銀製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