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軍裝,國即為家

提起家國情懷,我腦海裡首先浮現的是老屋廳堂裡那面掛滿“光榮之家”牌匾的牆壁。歲月如歌,吟唱著我的家國與邊關:我的太爺爺18歲就上了朝鮮戰場,腹部中彈依然堅守陣地;爺爺軍校畢業後,志願赴邊到賀蘭山腳下;父親在南海某島嶼服役,一紮就是30年。骨子裡的家國情懷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綿延交織在我的血脈當中。在我當兵入伍前,我和父親徹夜長談,聊起他的戎馬生涯,父親的一句話讓我銘記在心:“穿上軍裝,國即為家。”

軍校畢業後來到塔克拉瑪干沙漠工作,我才漸漸理解了這句話背後的含義。我所在的部隊賡續著359旅的精神血脈,當年在王震的帶領下,359旅創造的南泥灣奇蹟又一次在新疆上演。1954年10月,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正式成立,十餘萬官兵集體就地轉業投入邊疆生產建設。沒有編制和軍餉,官兵們就住進地窩子,喝著澇壩水,自籌糧食吃。揮起手中的“坎土曼”,在勞動的歌聲中將荒漠戈壁變成塞上明珠。懷著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熱忱,湘江兩岸的八千湘女和來自全國各地的四萬名女兵,志願踏上進疆的列車,投入大生產行列,與十餘萬名轉業官兵一道,共同築起新疆大地的豐碑,八千湘女上天山的故事至今仍被傳為美談。

“知責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責任者,大丈夫之終也”。責任和擔當,乃是家國情懷的精髓所在。從穿上軍裝的那一刻起,軍人個人的命運便與國家之榮辱休慼與共。軍人也是平凡人,只因為肩負著對國家和人民的擔當,才將對“小家”的牽掛置於對“大家”的守護之後。從秋瑾“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的壯志豪情,到雷鋒“我們是國家的主人,應該處處為國家著想”的擲地有聲,從李向群“怕苦不成人,怕累不是漢,怕死不當兵”的慷慨激昂,再到杜富國“你退後,讓我來”的斬釘截鐵……一代代革命軍人因國而忘家,因公而忘私,把個人價值融入對國家和人民的大愛與奮鬥之中。

回顧自己一家四代人近70年的從軍報國經歷,足跡幾乎遍佈了祖國的天南海北,談及國防和軍隊建設近些年的飛速發展,先輩們臉上總是溢滿了笑容。對於他們而言,從踏入軍營的那一刻起,“小家”同“大家”的關係便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同命相依。正因為個人前途與國家命運的同頻共振,所以使命感與責任感也隨之油然而生。追根溯源,那種以民之心為己心、以國之任為己任的使命感責任感,就來自那個叫作“家”的地方。

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一首《我和我的祖國》唱遍大江南北。“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無論我走到哪裡,都流出一首讚歌”,歌聲越過海島,飄過山川,讓遠離家門、為國盡責的軍人聽了熱淚盈眶。強軍的號角響起,就彷彿來自母親的召喚,無數軍人為之振奮,激起男兒的血性擔當。作為新時代革命軍人,我們當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精神,立足本職崗位主動作為、真抓實幹,以強烈的使命感和緊迫感履行自身職責,堅決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各項任務,積極投身到奮鬥的時代洪流之中。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將個人前途和祖國的繁榮富強緊緊聯繫在一起,我想這便是父親那句話背後的厚重含義。

(作者單位:武警兵團總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