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修文縣抗戰老兵劉欽向:不忘初心甘做當代“愚公”92歲高齡演繹別樣人生

貴陽修文縣抗戰老兵劉欽向:不忘初心甘做當代“愚公”92歲高齡演繹別樣人生

在修文縣有這樣一位老人,被當地人親切的尊稱為“劉老”,他就是92歲的劉欽向,雖進入鮐背之年,但他似乎一點也不老,每天種花植樹、打掃衛生,忙得不亦樂乎。

貴陽修文縣抗戰老兵劉欽向:不忘初心甘做當代“愚公”92歲高齡演繹別樣人生

劉欽向出生於河南密縣,1942年的一個夏天,為躲避國民黨抓壯丁,劉欽向和村子裡幾個小夥伴一起連夜逃離了家鄉,經過兩天一夜的跋涉,在一個叫王武的密林大山找到了八路軍,從此開始了抗戰生涯,先後當過通訊員、偵察員、偵察參謀、營參謀長等職務。

“當時打鬼子的時候,整天與鬼子周旋。因為怕鬼子發現,經常幾天幾夜不能睡覺,即使睡覺,衣服鞋子都不能脫,槍彈不離身。冬天再冷也不敢燒火烤,更不敢燒火煮飯吃,餓了就吃野果、野菜、樹皮,就怕鬼子看到火焰和煙霧發現我們。”回憶起當年抗戰的崢嶸歲月,劉欽向百感交集,感慨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要懂得珍惜。

解放後,劉欽向轉業到地方,先後在貴州桐梓縣、修文縣工作過,直到1985年6月,從修文縣工商局局長的崗位上退下來,成為一名離休幹部,“退而不休,助人為樂”則成了劉欽向謹記於心的座右銘。

1986年,劉欽向發現沙溪村不少學生去縣城讀書,為了減少路上耽擱的時間,經常走一條林間小道,攀越陡峭的西城坡,平日也就勉強能走,一遇到雨雪天氣,行走十分困難。

看到這樣的情況,劉欽向決定挖平這條路。“反正我退休了閒著沒事,不如就把這條路修一修吧。”說幹就幹,劉欽向自己花錢買來鋤頭、鐵鎬,跨上水壺、戴上草帽,開始了他的修路生涯。

這一修,便是20年。7000多個日子裡,當代“愚公”劉欽向風雨無阻,一鋤一鋤刨平路面,終於把700米長的崎嶇山路變成了一條縣城通往沙溪村,長2.5公里,寬4.5米的能通汽車的毛路。

毛路通了,劉欽向卻沒有停下來。由於路面不寬,過往的車輛錯車時很不方便,他到附近的水泥廠協調了幾十噸水泥,發動當地群眾,捐錢出力,一舉把路面加寬硬化,並在道路兩旁配置了路燈,挖了排水溝。

2018年,以修文縣舉辦陽明文化節為契機,在農投公司等部門的支持下,這條道路被鋪上了瀝青。劉欽向親自在道路兩旁栽下了品種多樣的花花草草。寬闊的車道,黝黑的瀝青路呈現在大家面前,公路兩旁每一棵劉老親手種下的花草,使整個道路煥然一新。

“當初劉老修路時,我還在讀中學。沒有這條大路的時候,上學走到街上滿腳都是泥巴,都要到大龍井那裡洗腳才好意思繼續去學校上學。現在好了,從家走到街上都是乾乾淨淨的。” 今年53歲的沙溪村村民杜洪舉看著眼前的瀝青路滿是感慨。

“路好了,老百姓高興了,我也滿足了。”走在這條大路上,劉欽向滿懷自豪。

除了路,劉欽向還為沙溪村架起了一座致富橋。

沙溪村有50米寬的修文河穿村而過,湍急的河水給附近上百名村民出行帶來了不便。以往,河兩岸的村民長期都是踩石頭過河,稍一漲水,就沒法過了。1997年,劉欽向來到村子裡,看到村民和孩子赤腳趟水而過,心裡很不是滋味。於是,熱心的劉老又決心在這裡修一座橋。

修橋?沒有錢,怎麼修呢?劉欽向心裡早已打定了主意,縣裡面這麼多單位和離休幹部,單位出點,個人捐點,不就夠了嗎?劉欽向率先拿出300元,隨後挨個遊說老幹部,同時把縣裡財政局、工商局等單位都走了個遍,募集到6萬多元。

在這座橋修建的5個月時間裡,劉欽向把離退休老同志召集起來,組成了上田壩橋籌資修建工作組,自己擔任組長兼工程指揮長,成天為籌集資金奔走,為工程進展操勞,有一半的時間在工地上親自參加勞動。經常是天不亮就出門,天黑了才收工回家,臉沾上了一層灰,手上磨起了老繭,體重也驟然下降。

1998年4月,一座造價6萬多元,長約50米,高約8米,可以過汽車的上田壩橋終於竣工,群眾們興高采烈自發舉行了盛大的通車儀式。

“多虧了這座橋,現在我們開起了農家樂,一年收入十萬元以上。這真是我們的致富橋啊!” 住在河邊的村民杜洪舉言語間充滿了對劉老的感激之情。

有人說,劉欽向是用一生在修“路”。一條從修文縣城通往沙溪村,一條從心底通往為人民服務的“信仰之峰。”

30多年來,劉欽向先後多次獲得全省“老有所為奉獻獎”“優秀共產黨員”等,入選“感動貴陽人物”“感動修文人物”“身邊好人”。面對紛至沓來的榮譽,劉欽向卻只說:“群眾滿意就夠了。”

(李忠玉 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 楊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