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現!傳說中的"響蜜鳥",現身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

雲南素有"動植物王國"的美稱,其中,複雜的生態環境,也孕育了多樣的鳥類環境,造就了豐富的鳥類資源。

雲南到底有多少種鳥?這個問題目前沒有標準答案。依據2017年出版的《雲南省物種名錄》(2016版)記載,截止2016年4月30日,雲南記錄鳥類21目77科945種,已經佔到全國鳥類種數的65.4%,位居全國各省區之首。

新發現!傳說中的

雲南鳥類不僅以種類繁多而著稱於世,而且還以獨特為其特色。在中國已記錄到的1445種鳥類中,其中有約有120種鳥類在中國只能在雲南見到,例如黑頸鸕鷀、雙角犀鳥、棕頸犀鳥、花冠皺盔犀鳥、綠孔雀、劍嘴鶥、綠腳山鷓鴣、綠寬嘴鶇、大長嘴地鶇、楔嘴鷯鶥……中國的西南地區,歷來被譽為是雉類和鶥類的樂園,在雲南西部的高黎貢山山脈,分佈棲息19種雞形目鳥類,佔中國雉類60種的大約30%。全球有畫眉科鳥類250種,中國記錄118種,高黎貢山地區及記錄到98種畫眉科鳥類。

近日,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又傳來一個好消息,該局科研人員在開展野外科研監測工作過程中,在位於深山密林的懸崖上意外地發現,有一隻體型較小的鳥正在一窩喜馬拉雅蜜蜂蜂巢邊徘徊,讓工作人員感到驚喜的是,這隻活潑的小鳥正是期盼已久的高光鳥種——黃腰響蜜鴷。

新發現!傳說中的

"黃腰響蜜鴷由於體型較小,行動迅速,,數量不多,要想在野外觀察拍攝到它並非易事,此次拍攝到黃腰響蜜鴷是貢山縣境內的首次記錄到該物種。"科研人員介紹,黃腰響蜜鴷是觀鳥界中的高光鳥種,在我國罕見,主要分佈於喜馬拉雅山脈南坡海拔1450-3500米的溫帶森林中,在雲南高黎貢山只有少數幾筆記錄。

新發現!傳說中的

黃腰響蜜鴷

屬於響蜜鴷科響蜜鴷屬,體形較小的暗褐灰色雀樣鳥。其中雄鳥的眉、頂及頰為黃色,腰背部為鮮亮的金黃色及三級飛羽具白色條紋,下體近白而具深色縱紋,而雌鳥色深沉,頭部黃色較少。

新發現!傳說中的

科研人員介紹,黃腰響蜜鴷不僅性格活潑,而且具於非凡的本領,它們喜食蜂蜜,往往在發現蜂巢後常以鳴叫或姿態引導人、蜜獾等食蜜哺乳動物至蜂巢處毀巢食蜜,,分享食物,屬於典型的互惠行為,也因此得名"響蜜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