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地圖擺在我的面前:15%的中國

一張地圖擺在我的面前:15%的中國

一張地圖擺在我的面前

它是中國11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分佈圖

如果以面積計算

可以佔到全國國土總面積的15%

也就是中國最窮最窮的

15%

2017年底

中國3046萬貧困人口

大部分就居住在這15%的土地上

(11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由國務院扶貧辦於2011年劃定,如果加上之前已經實施特殊政策的西藏、新疆南疆四地州、甘青川滇四省藏區,則是14個,佔全國面積的比例將更大;製圖@劉昊冰/星球研究所,依據@丁建軍《中國11個集中連片特困區貧困程度比較研究》)

一張地圖擺在我的面前:15%的中國

他們被高速的經濟增長排除在外

繁華與他們無關

小康生活與他們無關

日新月異的現代化也與他們無關

很多人會有疑惑

中國改革開放40年了

為什麼還會有如此大面積的貧困?

因為他們懶惰?

因為他們不夠聰明嗎?

事實並非如此

中國最後的極端貧困

往往與環境有著莫大的關係

那些讓外來旅行者讚歎的美景

背後卻是當地人的艱難求生

1

喀斯特式貧困

其中最典型的一類貧困

可以稱之為喀斯特式貧困

這是一個令大眾感到陌生的詞語

它源於一種地貌

19世紀末

西方地理學家在南歐的喀斯特高原

發現一些可溶性岩石被水溶蝕後

會形成包括溶洞在內的一系列地貌

於是將它們統稱為喀斯特地貌(Karst)

(部分喀斯特地貌形成示意圖,又稱岩溶地貌,圖片源自@Vancouver Island University)

一張地圖擺在我的面前:15%的中國

數十年後

中國的地理學家意識到

南歐的喀斯特高原不過是冰山一角

中國才是喀斯特地貌的集大成者

尤其在南方滇、桂、黔、川、湘諸省區

地表上沉積了總厚度達10千米

裸露區總面積超過

50萬平方千米的可溶性岩石

南方充沛的降水

又加劇了岩石的溶蝕

滴水穿石的改造持續了億萬年

從未停歇

(中國碳酸鹽巖分佈圖,碳酸鹽巖是可溶性岩石最廣泛的一種,紅線內為喀斯特地貌密集區域,製圖@劉昊冰/星球研究所,參考《中國自然地理圖集》)

一張地圖擺在我的面前:15%的中國

水流沿著岩石地表流動

切割出許多凹槽

凹槽愈溶愈深

中間突出的部分越發尖削高大

高度可達30-40米

劍狀、塔狀、柱狀、蘑菇狀

形態千變萬化,有如岩石森林

是為石林

(石林形成過程示意圖,可點擊放大查看,製圖@National Geographic,由國家地理中文網授權星球研究所使用)

一張地圖擺在我的面前:15%的中國

例如位於11個特困地區武陵山片區的

貴州思南石林

4.9平方千米的範圍內千峰競秀

石林、森林相互掩映

(圖片源自@全景)

一張地圖擺在我的面前:15%的中國

湘西古丈紅石林

紫紅色的碳酸鹽巖上

佈滿了清晰的水流痕跡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一張地圖擺在我的面前:15%的中國

石林之外

另一種溶蝕規模更加龐大

在極厚的可溶性岩石區域

水流切割出連綿不絕的群山

如果山與山之間基座相連

則被稱為峰叢

如果山體相對獨立散佈

則為峰林

(喀斯特峰叢峰林地貌演化模式圖,製圖@劉昊冰/星球研究所,依據@朱學穩《桂林岩溶地貌與洞穴研究》)

一張地圖擺在我的面前:15%的中國

典型的峰叢當屬位於11個特困地區之一

滇桂黔石漠化區的

廣西大化縣七百弄

從高處眺望

9000多座海拔800米以上的石峰

如排山倒海一般襲來

是世界上密度最大、

數量最多的喀斯特峰叢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攝影師@鍾永君)

一張地圖擺在我的面前:15%的中國

同樣位於滇桂黔石漠化區的雲南羅平

則是典型的峰林代表

一座座山峰圓潤得如同

小饅頭、小豆包

(羅平的喀斯特峰林與油菜花田,圖片源自@VCG)

一張地圖擺在我的面前:15%的中國

與此同時

地下的溶蝕也不容小覷

它製造出巨大的溶洞

(溶洞示意圖,圖片源自@VCG)

一張地圖擺在我的面前:15%的中國

位於貴州的雙河溶洞

長達117千米

是中國目前已知最長的喀斯特洞穴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貴州雙河洞,攝影師@趙揭宇)

一張地圖擺在我的面前:15%的中國

溶洞中還會形成殿堂般的洞穴大廳

最大者廳高200米以上

面積11.6萬平方米

相當於16個足球場

(貴州紫雲縣的苗廳,中國最大的洞穴大廳,攝影師@向航)

一張地圖擺在我的面前:15%的中國

當溶蝕繼續

洞穴大廳發生坍塌

會在地表製造出特大型塌陷漏斗

天坑

(特困地區之一烏蒙山片區雲南鎮雄縣天坑群,攝影師@柴峻峰)

一張地圖擺在我的面前:15%的中國

天坑四周崖壁直立

寬度和深度均超過100米

(鎮雄縣天坑群,攝影師@柴峻峰)

一張地圖擺在我的面前:15%的中國

最大者甚至直徑和深度均超過500米

全球位列前3名的超級天坑

重慶奉節小寨天坑、廣西樂業大石圍天坑

以及廣西巴馬好龍天坑

全部位於中國境內

並且都在11個特困地區之中

(重慶奉節小寨天坑,圖片源自@全景)

一張地圖擺在我的面前:15%的中國

石林、峰叢、峰林、溶洞、天坑

擁有如此獨特景緻的地區

在人們印象中

似乎都應該擁有像桂林一樣的田園生活

(類似桂林山水的廣西隆安布泉鄉,攝影師@譚嗣懷)

一張地圖擺在我的面前:15%的中國

然而美景卻帶來了貧困

11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中的3個

武陵山區、烏蒙山區

以及滇桂黔石漠化區

都面臨著缺水、缺土的嚴重問題

(製圖@劉昊冰/星球研究所)

一張地圖擺在我的面前:15%的中國

首先

這三個片區年降水量往往超過1000毫米

將近北京的兩倍

但缺水也是真真切切的

地表上幾乎存不住水

大大小小的喀斯特孔洞就像是無底洞

“吸”走了大部分流水

(喀斯特地區的地下水系示意,圖片源自@VCG)

一張地圖擺在我的面前:15%的中國

流水在地下匯聚成了

中國最龐大的地下河系統

多達2836條、總長1.3萬千米

(貴州清鎮市暗流河,地下河水突然從崖洞中流出,形成一道“口若懸河”的瀑布,攝影師@李貴雲)

一張地圖擺在我的面前:15%的中國

地上卻是乾旱頻發

(2010年3月貴州六盤水市一處乾旱的山村土地,攝影師@李貴雲)

一張地圖擺在我的面前:15%的中國

人們不得不為水源奔波

(拍攝於2005年12月,攝影師@李貴雲)

一張地圖擺在我的面前:15%的中國

其次

流水不斷地衝刷

使得表層土大量流失

而自然狀態下恢復1cm土層需要至少100年

缺少土壤

人們必須精打細算地利用零散耕地

(武陵山片區湖南省婁底市新化縣紫鵲界梯田,攝影師@柳勇)

一張地圖擺在我的面前:15%的中國

在夾縫中尋覓一塊薄田

哪怕是石林遍地

(思南長壩石林,拍攝於2008年6月,攝影師@李貴雲)

一張地圖擺在我的面前:15%的中國

峰叢環繞

(廣西大化縣七百弄峰叢間的窪地,被開墾成一圈圈盤旋的梯田,形似龍捲風,因此得名龍捲地,攝影師@燜燒驢蹄)

一張地圖擺在我的面前:15%的中國

既缺水、又缺土

岩石遍佈的大地

實際上成了石質荒漠

石漠

(韭菜坪,拍攝於2013年9月,攝影師@李貴雲)

一張地圖擺在我的面前:15%的中國

武陵山片區、烏蒙山片區

以及滇桂黔石漠化片區

三個片區的石漠化

使得它們成為中國環境最為危急的貧困區

甚至超過了人們熟知的黃土高原

這裡居住著數十個少數民族

世世代代在貧瘠的土地上生活

技術生產力、教育水平都相對落後

國家級貧困縣數量超過100個

(部分貧困縣在2017年退出,但貧困縣總數仍在100個以上;下圖為彝族,正在參加當地集地活動“畢摩”,攝影師@張源)

一張地圖擺在我的面前:15%的中國

曾經轟動全國的洞穴中的小學校

也位於這裡

(貴州安順中洞小學,現已搬出,攝影師@李貴雲)

一張地圖擺在我的面前:15%的中國

上學的孩子們

在石林間穿行

(貴州六盤水市楊梅鄉彭寨小學放學路上,攝影師@李珩)

一張地圖擺在我的面前:15%的中國

即便條件相對較好的學校

也往往難得一塊平整的土地修建操場

(貴州赤水兩河口的一座學校操場,緊貼大山,一道瀑布還懸掛在上方,攝影師@李珩)

一張地圖擺在我的面前:15%的中國

這就是

喀斯特式貧困

(衛星拍攝的都安瑤族自治縣隆福鄉的喀斯特地形,底圖源自@Google Earth)

一張地圖擺在我的面前:15%的中國

2

高山峽谷式貧困

另一種貧困

我們稱之為高山峽谷式貧困

中國地勢從西向東可以劃分為三級階梯

階梯之間海拔差異巨大

(製圖@劉昊冰/星球研究所)

一張地圖擺在我的面前:15%的中國

從高原發源的河流

沿著“階梯”逐級向下跌落

攜帶著巨大的勢能在沿途劈山開路

切割出壯觀的V形谷

在河流侵蝕的初期

V形谷谷坡陡直近乎直上直下

是為嶂谷

(嶂谷,圖片源自@VCG)

一張地圖擺在我的面前:15%的中國

發源於雲貴高原的馬嶺河

在貴州境內製造出連綿溝壑

再加上60多條瀑布在崖壁上傾瀉而下

絕壁陡立、濁浪滔天

(馬嶺河大峽谷,圖片源自@VCG)

一張地圖擺在我的面前:15%的中國

當嶂谷繼續拓寬、加深

便會形成典型的峽谷

(河流峽谷示意圖)

一張地圖擺在我的面前:15%的中國

尤其在青藏高原邊緣的橫斷山區

高黎貢山、怒山、沙魯裡山、大雪山縱貫

怒江、瀾滄江、金沙江等江河穿越其間

山高谷深、高差懸殊

(瀾滄江峽谷,攝影師@李珩)

一張地圖擺在我的面前:15%的中國

再加上構造運動所產生的裂谷、地縫

中國正是各類高山峽谷的王國

(比補裂谷群,攝影師@楊勇)

一張地圖擺在我的面前:15%的中國

高山峽谷維持了許多山區的生物多樣性

它們是中國植物王國、動物王國

中國的動植物基因庫

(白馬雪山的滇金絲猴,攝影師@商睿)

一張地圖擺在我的面前:15%的中國

卻也給11個特困地區中的峽谷居民

帶來高山峽谷式貧困

村落緊貼著懸崖激流而立

(雲南省昭通市巧家縣金沙江民居,攝影師@柴峻峰)

一張地圖擺在我的面前:15%的中國

坡度大者

整個村落似乎都隨時會滑落谷底

(大渡河大峽谷,攝影師@楊濤)

一張地圖擺在我的面前:15%的中國

人們儘可能尋找相對較緩的坡地

開墾梯田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雲南省昭通市巧家縣金沙江邊的梯田,攝影師@柴峻峰)

一張地圖擺在我的面前:15%的中國

兩邊夾峙的高山

卻又在峽谷中形成雨影區

溼潤空氣難以進入

炎熱乾燥的焚風

更是將原有的水氣也統統帶走

本應溼潤的峽谷成了乾熱河谷

一片荒蕪

(瀾滄江峽谷,攝影師@商睿)

一張地圖擺在我的面前:15%的中國

然而以上這些還並非最大的問題

最大的問題是交通的封閉

峽谷時常深達千米

谷中又有洶湧奔騰的河流

人們只能在無遮無攔的懸崖邊行走

(大渡河大峽谷,攝影師@楊濤)

一張地圖擺在我的面前:15%的中國

或是依賴簡易的溜索

經歷驚心動魄的一躍

(六庫附近的怒江溜索,攝影師@芮京)

一張地圖擺在我的面前:15%的中國

高級稍許的索道

則加以鐵質圍欄

讓出行者可以多擁有一點點安全感

(湖北恩施鶴峰縣走馬鎮索道,攝影師@張源)

一張地圖擺在我的面前:15%的中國

即便新式的大橋逐漸開通

一些溜索、索道依然發揮著作用

成為中國高山峽谷區令人膽寒的風景

(北盤江大橋,攝影師@鍾永君)

一張地圖擺在我的面前:15%的中國

交通的封閉阻隔了峽谷居民與外界的交流

許多村落社會發育程度較低

甚至還保留著刀耕火種的生活方式

以雲南普洱市西盟縣為例

2017年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僅相當於全國水平的70%

(雲南西盟縣佤族村落,佤族是1950年代從原始社會直接過渡到現代社會,政府統一建設了新農村,攝影師@張源)

一張地圖擺在我的面前:15%的中國

當攝影師進入西盟縣的佤族村落

村民熱情地拿出大餐“芋頭”招待

(西盟佤族村落,攝影師@張源)

一張地圖擺在我的面前:15%的中國

農閒的女性織著色彩鮮豔的佤錦

(攝影師@張源)

一張地圖擺在我的面前:15%的中國

在高山峽谷的夾縫中

生命努力綻放

(金沙江附近的一朵小花,攝影師@商睿)

一張地圖擺在我的面前:15%的中國

3

其他貧困

喀斯特式貧困、高山峽谷式貧困

除此之外

在這15%的土地上

還有各種不同的貧困

他們經歷沙化風蝕

(甘肅農村村民們在飛揚的塵土中播種,攝影師@劉忠文)

一張地圖擺在我的面前:15%的中國

經歷乾旱少雨

(西海固,攝影師@劉廣輝)

一張地圖擺在我的面前:15%的中國

經歷嚴重的水汙染

(秦嶺商南縣的村民在垃圾汙染的河道里洗衣服,攝影師@李傑)

一張地圖擺在我的面前:15%的中國

經歷隨時可能垮掉的便橋

(2010年洛南縣柏峪寺鄉村民的出行橋被洪水沖斷,只能冒險爬橋而過,因為他們無其他路可走,攝影師@李傑)

一張地圖擺在我的面前:15%的中國

經歷難以攀爬的上學路

(大涼山“懸崖村”上學的孩子,每天需要兩次攀爬800米的“天梯”,攝影師@楊勇)

一張地圖擺在我的面前:15%的中國

經歷漫長的骨肉分離

(廣西三江縣獨峒侗寨,這是一個有著2000人的大侗寨,因為年輕人多數外出打工,產生了許多留守兒童,攝影師@盧文)

一張地圖擺在我的面前:15%的中國

但他們仍舊保持微笑

(山陽縣海螺村喀斯特地貌中耕作的農民,攝影師@李傑)

一張地圖擺在我的面前:15%的中國

仍然保持對未來的信心

(2010年秦嶺山中的村民楊寶林,為了解決村民的出行,3年吃住在山洞裡修出一條出行路,攝影師@李傑)

一張地圖擺在我的面前:15%的中國

雖然

在這些令人讚歎的美景裡

仍然存在著貧困

但是

在這15%的土地上

中國

正書寫著人類反貧困鬥爭史上

“最偉大的故事”----精準扶貧

以下文章摘自人民日報《精準扶貧,中國書寫最偉大故事——國際社會積極評價中國脫貧攻堅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回顧過去5年以來的工作時說,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六千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百分之十點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中國共產黨創新提出的精準扶貧政策,以每年減貧1300萬人以上的成就,書寫了人類反貧困鬥爭史上“最偉大的故事”。

◆ “上世紀70年代中國那些極度貧困地區已不復存在”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成為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誌性指標,納入“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提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理念,明確脫貧工作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要求解決好“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的問題。

中國的扶貧成就令世界矚目,7億多人脫離貧困,是中國政府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是中國對世界作出的巨大貢獻。據聯合國2015年發佈的《千年發展目標報告》顯示,中國對全球減貧的貢獻率超過70%,起到了火車頭的作用。

中國能率先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成為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的國家,是實施精準扶貧政策的結果。聯合國副秘書長泰格埃格奈瓦克·蓋圖表示,精準扶貧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是反覆試驗的成果,不僅具有現實意義,也具有戰略意義。他堅信,中國一定會在脫貧攻堅這場硬仗中取得勝利,在2020年前實現7000萬貧困人口全部如期脫貧,徹底消除貧困。

聯合國國際農業發展基金全球接觸、知識和戰略部主任阿什旺尼·穆圖認為,中國減貧模式效果好、效率高,在全球有目共睹。中國精準扶貧的理論和實踐表明,通過良好的政治願景、科學的扶貧戰略、適宜的政策措施,實現整體脫貧是完全可能的。

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表示,精準扶貧方略是幫助最貧困人口、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宏偉目標的唯一途徑。

◆ “精準扶貧是一門‘藝術’,而中國精通這門‘藝術’”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當代中國共產黨人作出的莊嚴承諾,付出的切實行動,令世界驚歎。

當一些發達國家因失業率攀升引發民眾不滿、社會動盪時,中國過去5年來累計新增就業崗位超過6500萬個。

◆ “中國共產黨證明了自己的理論和實踐的優越性”

十九大報告提出,重點攻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任務,確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新的征程,令世界期待。國際人士和媒體普遍認為,中國的成功經驗不僅印證自身選擇的正確性,而且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中國共產黨有能力帶領13億多中國人民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中華民族必將實現偉大復興。這樣的成功故事,也將給世界的未來添彩。

一張地圖擺在我的面前:15%的中國

來源:星球研究所 人民日報 共青團中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