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豹为什么难拍?人们为什么喜欢雪豹?

1978年,美国著名作家彼得·马修森

出版了一部记录灵性探索的自然经典之作——《雪豹》。 此后,马修森又花了大约两个月的时间,去尼泊尔寻找雪豹。然而,在作家马修森探索雪豹的时候,此时的科学界却几乎对雪豹一无所知——尽管雪豹在1775年就已命名,但大约200年后人们才拍摄到雪豹的照片。

1971年11月,世界著名杂志《国家地理》在《亚洲山峰的幻影》一文,刊登了人类首次拍到的雪豹照片,这是动物学家兼摄影师乔治·夏勒在尼泊尔拍到的。

雪豹为什么难拍?人们为什么喜欢雪豹?

乔治·夏勒

从此,这种被我国藏民视为“圣物”、被印度人视为“幽灵”的传奇大猫,终于被人类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从那以后,世界上无数动物学家及野生动物摄影师,历经千难万险,在野外考察数年,仅仅是想亲眼看到雪豹的面孔。

很多人把发现雪豹当成毕生的目标,然而,这种高傲的大猫是如此不屑于和人碰面,很多人寻觅多年也未必能发现雪豹的踪影,“只见其皮,不见其形”的说法在许多地方数十年不破。

雪豹为什么难拍?人们为什么喜欢雪豹?

雪豹总共分布在12个国家,分别是中国、蒙古、俄罗斯、阿富汗、不丹、印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尼泊尔、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我国是雪豹分布数量最多的国家,然而直到进入21世纪,生活在我国境内的野生雪豹才第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

2005年10月,我国著名动物学家马鸣教授率领一支考察队来到新疆托木尔峰,对雪豹进行实地跟踪考察。当时,这支科考队共携带36台红外线自动照相机,他们排除万难,将红外相机安装在雪豹可能出没的地方。考察进行了两个多月,期间马鸣教授和队员们多次历险,有几次都差点丢掉性命,最后他们不得不在大雪封山之前撤离。

幸运的是,这些红外相机拍摄到了32张珍贵的雪豹照片——这是科学界首次在中国境内获得的野生雪豹的真实生活记录。

雪豹为什么难拍?人们为什么喜欢雪豹?

8年之后,2013年11月,我国首组高清雪豹捕食图片在新疆诞生。

雪豹为什么难拍?人们为什么喜欢雪豹?

又过了两年半,2016年4月,雪豹“最神秘的事儿”也终于被人类拍到。在青海三江源地区,科研人员拍到了一组雪豹求偶、交配的画面,这是全球首次拍到野生雪豹交配的画面。

雪豹为什么难拍?人们为什么喜欢雪豹?

雪豹为何这么难拍?

一方面,这要归结于雪豹的生活环境。雪豹是分布地区平均海拔最高的猫科动物,在喜马拉雅山脉,它们生活在海拔3000米到5400米的高山上,这里到处是悬崖峭壁,乱石林立;稀薄的空气,零下数十度的低温,常年的积雪,极大地阻碍了探索者的脚步。

雪豹为什么难拍?人们为什么喜欢雪豹?

许多探索计划因天气巨变而搁置,许多探索者因出现高原反应不得不退回,许多布置在高山上的红外相机因低温而失灵……寻找雪豹,是一场极大地考验人体力、耐力、智力以及运气的旅程。

然而,在人类对着雪山望而却步的时候,雪豹却能在其中行动自如:圆而短的耳朵可以减缓热量损失,长达12厘米的致密

毛发帮助它们抵御严寒,宽阔的鼻腔可以对吸入的寒冷空气进行加热,几乎和身体等长的粗尾巴帮助它们维持身体平衡,健壮的前肢和长长的后肢让它们可以在山间任意跳跃,比人巴掌还大的脚掌使它们能轻松在雪地上行走,可以伸缩的利爪帮助它们有效地抓住岩石表面,出色的夜视能力让它们能够在夜晚轻松行走。

雪豹为什么难拍?人们为什么喜欢雪豹?

在高山上,雪豹就是如此“任性”。

雪豹为何这么难拍?

另一方面,这要归结于雪豹一身完美的“保护色”。 虽然名字中带有“雪”字,但雪豹并不是一身雪白的毛发,而是整体上呈乳白色或灰白色,上面布有灰色至黑色的斑点和玫瑰花图案。

雪豹为什么难拍?人们为什么喜欢雪豹?

雪豹致密的毛发

在相对寒冷的季节,雪豹的毛发会变厚,毛色会变浅;在相对温暖的季节,雪豹的毛发会变薄,毛色会变深。

雪豹为什么难拍?人们为什么喜欢雪豹?

这么“黑”的雪豹,你见过吗?

当雪豹在雪地或岩石上行走时,保护色会让它们完美地和环境融为一体,从而

轻松骗过猎物和人类的目光。 往往,当猎物都走到雪豹眼前了,都还没发现蹲守多时的雪豹;

雪豹为什么难拍?人们为什么喜欢雪豹?

往往,当摄影师已经拍到了雪豹的照片,却无论如何也不能从一堆乱石中找到雪豹的影子。

雪豹为什么难拍?人们为什么喜欢雪豹?

你会发现,“灰鬼”“山中幽灵”等绰号,并不是人们随意起的。

雪豹为何这么难拍?

再一方面,要归结于雪豹的生活习性。 雪豹是一种孤独的大猫,每一只成年雪豹都拥有自己的活动区域,少则60平方千米,大则接近1000平方千米, 在这样大的山地范围内去寻找一只善于隐身的雪豹,难度可想而知。更何况,雪豹喜欢在夜间活动,黎明和黄昏时分最为活跃,给人类的寻找带来了更多的困难……

雪豹为什么难拍?人们为什么喜欢雪豹?

在夜间标记领地的雪豹

虽然如今科学界对雪豹有了较多的研究,但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没有亲眼见过雪豹况且不说野生雪豹,就算是动物园中的雪豹都难得一见。

雪豹为什么难拍?人们为什么喜欢雪豹?

难以圈养的雪豹

对于狮子老虎而言,圈养数量远远大于野生数量,随便找一个动物园,就能看到狮子老虎的影子。但雪豹却与众不同,目前全世界野生雪豹有3500到7500只,圈养雪豹仅

600多只;全世界有超过10000家各类动物园,饲养有雪豹的动物园仅160多家,其中大约140家分布在欧洲和北美,作为雪豹老家的亚洲,也不过区区数家。

不是动物园没有经费给雪豹提供食物,而是这种大猫太难养了:气温较高的地区,容易养死;海拔较低的地区,容易养死;圈养环境不能让雪豹满意的,雪豹就死给你看。 很多动物园都尝试过饲养雪豹,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只剩下雪豹的毛皮标本,无声地向人们述说着,它们曾经来过。

雪豹为什么难拍?人们为什么喜欢雪豹?

就算是做成标本,雪豹依然惊艳

更让科学家头疼的是,在圈养环境下,雪豹不仅难养,更难繁殖。资料显示,北京动物园1955年开始饲养雪豹,但1995年才繁殖雪豹成功,前前后后足足用了40年时间(遗憾的是,现在北京动物园已经没有雪豹了)圈养雪豹难以繁殖的事实由此可见一斑。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可以肯定的是,雪豹在动物园中繁殖的数量,要远远小于从野外捕获或救助的数量。

现在,我国人工繁育的雪豹仅剩下1只生活在西宁野生动物园,名叫“傲雪”,今年3岁。

雪豹为什么难拍?人们为什么喜欢雪豹?

你可能会疑问,既然雪豹这么难养,让它们在野外生活岂不是更好吗?为何要把它们捉到动物园来?殊不知,保护一个物种的前提,首先要对这个物种有着充分的研究。目前,科学家对于雪豹的研究,远没有对狮子、老虎等猫科动物研究多。

美丽而又脆弱的大猫

然而,在科学家还未对雪豹有充分的了解时,雪豹面临的威胁却越来越多: 过度放牧导致高原生态系统持续恶化,雪豹的猎物越来越少;雪豹偶尔会捕杀牧民的牛羊,针对雪豹的报复性猎杀时有发生;随着气候变暖的加剧,林线和雪线在不断上升,适合雪豹生存的地方也越来越少……

更让人担忧的是,科学家发现,野生雪豹还会面临着“突发式灭绝”的风险——近几年科学家在多只野生雪豹体内检测到了多种

人畜共患病病原体抗体,这意味着相对应的病原体已经入侵过野生雪豹的免疫系统,一旦它们哪天传播开来,野生雪豹就可能遭受灭顶之灾。

雪豹为什么难拍?人们为什么喜欢雪豹?

雪豹虽被誉为“雪山之王”,但在人类和环境变化面前,它们却是如此脆弱。

甚至,雪豹还会受到流浪狗

的威胁。在我国青藏高原及印度北部山区,流浪狗对雪豹的威胁已经显而易见,流浪狗不仅会向雪豹传播疾病,还会直接和雪豹争抢猎物,有时候两只来势汹汹的流浪狗就足以让雪豹放弃猎物逃跑。

雪豹为什么难拍?人们为什么喜欢雪豹?

在各种危机面前,雪豹的生存状况早已不容乐观,如果野外已经没了适合雪豹生存的地方,那么雪豹最后的家,只能是动物园。

这也是科学家无论如何也要进行雪豹人工繁育实验的一个主要原因。

为什么人们喜欢雪豹?

包括你我在内,为什么人们如此喜欢雪豹?相信除了它们一身柔软的毛发、精灵一般的面孔外,大型猫科动物中少有的温顺也是原因之一。迄今为止,世界上未出现过一例雪豹吃人的记录,甚至雪豹主动攻击人的事情也几乎未发生过。

雪豹最喜欢的猎物是岩羊、北山羊、盘羊等高原动物,它们平均每8-10天猎杀一只大动物,然后一直呆在猎杀猎物的地点附近,用3到4天的时间把猎物吃光,才会去捕杀下一只猎物。

雪豹为什么难拍?人们为什么喜欢雪豹?

有时候,如果实在找不到猎物,雪豹甚至会吃草

雪豹是吃草最多的大型猫科动物,科学家考察时曾发现几乎全部由植物纤维组成的雪豹粪便。2005年,马鸣教授在新疆考察雪豹时就曾发现这一现象,这曾让他感到十分困惑。试想,如果高原生态系统恶化到连植物都不能生存的时候,那时雪豹连草也吃不到了,等待它们的,只有是灭亡。

雪豹为什么难拍?人们为什么喜欢雪豹?

为什么要保护雪豹?

作为高原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指示型物种,一旦雪豹在某一地区消失,那就意味着这个地区的生态系统即将崩溃或已经崩溃。而保护好一只雪豹的同时,就能间接地保护好众多的动植物,就能让一片生态系统变得更健康——健康的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存有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因此可以说,保护好雪豹,就是保护好你我,就是保护好人类自己!

本文由大猫来了原创,未经许可,禁止抄袭。


分享到:


相關文章: